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達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陽市滿州弄(現更名達夫弄)的知識分子家庭。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郁達夫的父親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郁達夫進入私塾讀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就讀富陽縣立高等小學。
清宣統二年(1910年),郁達夫與徐志摩、厲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學堂,后又到嘉興府中學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郁達夫與關楚璞、姚楠、許云樵等文人創建新加坡南洋學會。
民國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于蘇門答臘叢林。
擴展資料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于蘇門答臘叢林。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郁達夫的散文無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現”,而且是“自敘傳”式的自我表現,是最為坦誠、露骨的自我表現。
在郁達夫看來,小說帶有作家的自敘傳,“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
其作品《還鄉記》《還鄉后記》和小說《遲桂花》,都運用大量內心獨白式的抒情、描寫、記敘,錯落有致,感情真摯,打上有很深的個人印記。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著這一原則構造的。
他不加掩飾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將自己的信仰、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現了在舊社會的壓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學特色。
這種特色就是感傷的弱者的情調,浪漫的青年覺醒者的理想,反壓迫的民主主義者的傾向。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
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心理,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號。
參考資料:郁達夫-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