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賞析
《百合花》是一部非戰爭化的戰爭小說,故事背景雖然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但描寫的卻是在戰爭宏大背景下發生的一個小故事。
讀這篇小說時,我腦海里不時浮現一些畫面,“小通訊員在前面腳步匆忙的帶著路,我在后面追趕” “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么時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綴滿百合花的棗紅底子的新被子”。
作者如畫家一般將這一切鮮活的展現在我眼前,淡淡的,散發著清香,色彩柔和而不濃烈,調子優美而不高亢。
整個故事既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沖突,用一綴滿百合花的新被子連綴全文,用委婉細膩柔美的筆調去描寫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那種純潔美好又微妙含蓄的感情。
《百合花》寫于十七年文學的時代,有著這個時代的烙印,但與這期間的其他文章相較,風格迥異。
十七年文學是歌頌與回憶,百合花也不例外,但他又跳出了這一時期那一種英雄式的人物描寫方式。
每當讀到新媳婦為死去的通訊員縫補破衣服,每當讀到新媳婦在棺材里鋪上她的嫁妝那一床綴滿百合花的新被子時,一種感動深深縈繞在我心頭,久久不散。
一篇佳作之所以流傳于世,就在于它能激起人感情的激蕩,能歷久彌香,這便是《百合花》區別于這一時期其他小說的地方,這一時期的小說有著太多的激情與夢想,有著太多的斗爭與革命,對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美的關系描寫反而置之于后,那種用激情和口號寫成的文字固然讓人熱血沸騰,但若再次欣賞就味同嚼蠟。
當文學遭遇政治,成為其附庸,文學的靈性就會被掩埋,只有拋開這些束縛,重歸對人的關懷時,文學才能散發出他的光芒。
《百合花》賞析
《百合花》是茹志鵑的成名作。
最初發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
同年,《人民文學》第6期轉載。
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鵑小說選》等小說集中。
作家寫這篇小說時,正值反右斗爭處于緊鑼密鼓之際,她的親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面對冷酷的現實,她不由懷念起戰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
于是,這象征著純潔與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憂慮”、“不無悲涼的思念”之中燦然開放,給當時文壇帶來一股沁人的清香。
作品分析:
主題 小說描寫了在解放戰爭的廣闊背景下,一個發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過對小通訊員和新媳婦兩個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繪,熱情地謳歌了子弟兵對人民的忠誠和人民對子弟兵的熱愛,揭示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深刻主題。
藝術風格 《百合花》作為一篇在我國當代獨具風格和特色的小說,其成功主要表現在作家在表現革命戰爭、軍民關系這類莊嚴主題時,突破了當時流行的條條框框,顯現出清新俊逸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作者選擇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戰士和老百姓,她們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與通常那種“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顯然不同。
小說中的小通訊員年僅19歲,參軍才一年。
他涉世不深、天真質樸,不乏關心戰友、體貼群眾的愛心,又對生活充滿情趣,槍筒里常用樹枝和野花來點綴;他憨厚靦腆,與女同志一接觸便渾身不自在,但在危急關頭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另一個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婦,過門才三天,渾身上下洋溢著喜氣。
她盡咬著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沒笑完。
這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善良純樸,對“同志弟”有著樸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戰爭的意義,理解了小通訊員生命的價值,她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唯一的最心愛的嫁妝敬獻出來。
作者寫出這樣一個鮮亮的形象是想以“一個正處在愛情幸福之漩渦中的美神”來“反襯這個年輕、尚未涉足愛情的小戰士”從而譜寫出一曲“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
其次,小說的表現手法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1)從選材上講,作者將戰火紛飛的戰斗場面推為背景,將小通訊員壯烈犧牲情景通過民工的敘述從側面表現出來,就連小通訊員第一次向新媳婦借被碰壁的沖突也是做暗場處理,不做正面描寫。
作品僅僅截取幾個極為普通的生活橫斷面,從幾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開掘,展開對軍民關系饒有詩意的描寫。
(2)在構思上善于以小見大。
作品以新媳婦“那條棗紅底上灑滿百合花的假洋緞被面做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以純潔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靈,使小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和力量源泉,以小見大,意味深長。
”(3)作者還擅長通過細膩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
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剛剛接觸小通訊員時,因趕路不及而“生起氣來”,然后又對他奇怪的保持距離的作法而“發生興趣”,以后是對小同鄉“越加親熱”,接下去是“從心底上愛上這位傻呼呼的小同鄉”,最后,“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就這樣,小說通過“我”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由遠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濃地刻畫和凸現了小通訊員動人的形象。
(4)善于運用典型的細節描寫也是這篇小說的特點。
如小戰士槍筒中插的樹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給“我”開飯的兩個饅頭,以及那條百合花被等細節都在作品中重復出現,前呼后應,這些描寫不僅渲染烘托出情境氣氛,而且極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態和心理,使作品極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抒情性。
總之,這篇小說以樸素、自然、清新的筆調抒寫和贊美了人與人之間的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創造出一種優美圣潔的意境,讀后令人久久難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