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奮斗,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
“慢生活”的概念這兩年和“樂活”、“環保”等生活概念一道炙手可熱,由此衍伸的兩類生活群體,一個是強調生活質量、注重優雅舒適的新富階層,而另一個則是亞青年文化中的御宅男和干物女。
前者在必要的財富積累下開始追逐物質和精神享受,而后者壓跟不打算進入常態的社會規范。
他們的狀態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離。
事實上,伴隨“慢生活”理念的影響,一些公司也明白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著名的安永管理咨詢公司就建議職員不要在周末上網查郵件,日本豐田公司則不再允許員工把年假推遲到來年。
在北京798藝術區,有一家“熊貓慢遞”店,專門提供信件投遞服務。
但是,它不講究“快”,強調的是“慢”:投遞的時間由寄信人自己決定,可以是1個月后、1年后,甚至10年后或者更晚。
慢遞小店開張后,已經有兩萬多封信被鄭重地托付在這里,等待著投遞它們的那個特定日期的到來。
學會“慢生活”,可以從運動開始。
慢式運動能提高生活品質,那種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動作,所帶來的是內心本質加速度地放緩。
如今,無論是在忙碌的美國還是在浪漫的澳洲,一種“每天一萬步”的健身方式相當流行,醫學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時以上的男子,心臟局部缺血的發病率只是很少參加運動者的四分之一。
學會“慢飲食”。
細嚼慢咽可以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里的蛋白質進到胃里以后,可以在胃里反應,生成一種蛋白膜,對胃起到保護作用。
所以,吃飯時細嚼慢咽的人,一般不易得消化道潰瘍病,細嚼慢咽還能節食減肥等等。
“慢生活”與個人資產的多少并沒有太大關系,也不用擔心會助長你的懶惰,影響你的事業,因為慢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奮斗,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種高智、隨性、細致、從容的應對世界的方式。
它只會讓你更高效,更優雅,更接近幸福。
生活也是如此。
為什么要過慢生活 當從大自然中獲得的野趣和閑情逸致離我們越來越遠,當過勞死、抑郁癥開始籠罩職場陰魂不散。
這些都不得不讓我們去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
約翰·列儂曾說:“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調查顯示,90%的中國大城市白領因忙碌而處于亞健康狀態。
對于健康,古代醫學之父已有箴言:“陽光、空氣、水和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一針見血地指出:健康的核心就是親近自然,順應自然。
中國當代學者林語堂,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化的最佳傳承者之一。
他崇尚“自由和淡泊”以及“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
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林語堂寫到:“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
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
當一個人優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從他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看出,大自然中的草木、土壤對于林語堂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當初林語堂寫這本書,目的是想把閑適的東方哲學介紹給當時忙碌的西方人,希望他們能從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解脫出來。
然而,短短幾十年,情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方人跳出了快生活的桎梏,而中國人卻開始為了賬單、房子而忙碌。
發展節奏過快,諸多負面問題也初露端倪,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城市化發展太快,城市的房價產生了巨大泡沫;社會進入“汽車化”太快,一些大城市似乎一夜之間就變得擁堵不堪,空氣質量受到威脅,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能源的緊張。
圣者有言:欲速則不達。
所有的這一切弊端,都可以成為我們要慢下來的充足理由。
慢生活
如何讓生活慢下來 是時候停下腳步,慢慢地享受生活了。
享受親情、愛情、友情的美好,享受樹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享受藝術、旅行、讀書等精神上的補給。
將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是實現慢生活的一個途徑。
中國人大都喜歡陶淵明這個人,盡管他沒當過大官,更沒什么錢,除了一本薄薄的詩集和幾篇零星散文外,在文學歷史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
但他的田園詩中所描繪的內容至今仍為人們所向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在他的傳世名作《桃花源記》里,因為大自然的田園風光如此之美,人的心情變得從容淡然,竟然連時間都忘記了,不知今 昔是何世。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在書中提問:“慢的樂趣怎么失傳了呢?”他感慨道:“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調中游手好閑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里去啦?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從他的疑問中,我們 不難看出大自然對悠閑生活的重要性。
想想古時候,雖然沒有汽車、高樓、空調,但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屈原可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杜甫雖然窮,但住的地方“風含翠筱娟娟凈,雨浥紅蕖細細香”。
那時候天是藍的,水是清的,山是綠的,所以荷爾德林說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時下的中國,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種不容分說的形勢,一種躲避不開的潮流。
有許多人在緊張的工作背景下,飲食“快餐化”了,娛樂“快餐化”了,閱讀“快餐化”了,甚至連感情也在“8分鐘聚會”、“閃婚”等概念下被“快餐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