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爆發直到解放戰爭時期,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時代脈搏的變化,散文創作的面貌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整個說來,這個時期散文創作的成績較之20、30年代要遜色一些,但仍然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雜文創作繼續取得了新的收獲。
巴人和他周圍的一群作者曾在號稱“孤島”的上海,用雜文作武器同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走狗戰斗,著有《邊鼓集》、《橫眉集》等。
在大后方的作者中,聶紺弩的《歷史的奧秘》、《蛇與塔》,觀察犀利,分析透辟,揭露出許多封建主義的痼弊。
馮雪峰的《鄉風與市風》、《跨的日子》,抨擊了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造成的精神創傷,頗具哲理。
夏衍的《此時此地集》、《長途》,孟超的《未偃草》,宋云彬的《破戒草》,秦似的《感覺的音響》,朱自清的《標準與尺度》,林默涵的《獅與龍》等雜文集,都盡了抨擊黑暗和歌頌革命的任務。
這個時期里雜文寫得最多的是郭沫若,有《羽書集》、《蒲劍集》、《今昔集》、《沸羹集》、《天地玄黃》等集子,以昂揚的激情,智慧的預見,激勵廣大讀者為民主和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
相形之下,這一時期的抒情詩與記敘散文數量較少,但很多有成就的作者依舊寫出了一些佳作。
茅盾是這方面收獲最豐富的作者。
他的《白楊禮贊》、《風景談》,就是激蕩著時代風云,蘊含著哲理意味的作品。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成長起來的大批作家中,也開始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像孫犁的《識字班》、《織席記》等,寫得清新樸素,優美動人,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
這一時期,由于時局的動蕩和客觀形勢的急遽變化,為讀者所關心的報告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散文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樣式。
繼抗日戰爭前夕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之后,抗戰初期,又出現了梅益等主編的《上海一日》,解放區也曾出現過《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等報告文學的集體著作。
抗日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作家都運用這種最具戰斗性和群眾性的文學樣式,敏捷地反映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像丘東平的《第七連》、《我們在那里打了敗仗》,對抗戰初期硝煙彌漫的氣氛、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下級官兵的抗日要求以及敵軍的暴行等等,都寫得栩栩如生;曹白的《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敵后穿行》,寫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抗日要求,以及國民黨救亡機構的腐敗;蕭乾的《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以灑脫、秀麗的文字,反映了戰時英國的景象。
由于國民黨當局加強野蠻的書報檢查制度,揭示真實情況的報告文學曾經一度沉寂下來。
抗戰勝利后,郭沫若的《南京印象》和茅盾《蘇聯見聞錄》,都是值得注意的報告文學著作。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報告文學創作始終在蓬勃地發展著,丁玲的《陜北風光》,以樸素、親切的文字反映了邊區人民的新生活、新風尚;周立波的《晉察冀邊區印象記》和《戰地日記》,以一種簡潔和嚴峻的風格,寫出了很多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故事;劉白羽的《環行東北》和《歷史的暴風雨》,以昂揚的激情抒寫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激烈戰斗,躍動著振奮人心的時代脈搏。
此外,《日本人的悲劇》(何其芳)、《新人的故事》(葉以群)、《鐵騎兵》(楊朔)、《陳賡將軍印象記》(荒煤)等,也是引人注意的收獲。
沙汀的《隨軍散記》,以深切感人的抒情氣息,繪聲繪色地寫出了賀龍將軍堅韌、豪爽、誠摯、開朗和富于同情心的鮮明性格,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在這一時代環境中,還有不少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成長起來,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
象黃鋼的《開麥拉前的汪精衛》、《我看見了八路軍》,有著生動的描繪、辛辣的諷喻和充滿鼓動力量的政論性,顯出了壯闊的氣勢;華山的《窯洞陣地戰》、《碉堡線上》,在描寫艱苦的戰斗歲月時,洋溢著質樸的泥土氣息和詼諧的樂觀主義精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抗戰爆發后散文創作發生哪些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