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徐志摩《草上的露珠兒》的寫作背景

          康橋月色

          徐志摩本來與詩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

          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么多詩,現今零碎散見于一些報刊雜志的也僅二、三十首,大部散失掉了。

          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也還約略可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么象著了魔似的寫詩,他怎么會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欲念的。

          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

          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音,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后談起戀愛,并有論婚嫁之意。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

          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振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

          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

          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于是借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

          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涌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

          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徐志摩:《春》)。

          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于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啟程回國。

          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后,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

          于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年秋徐志摩回國后,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并公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

          《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

          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

          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

          《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

          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為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

          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

          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

          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音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于是,使他憂郁、苦悶。

          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

          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

          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

          徐志摩擅長于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

          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

          《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并非全是那么積極和健康。

          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

          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

          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于他的豐富的想象力。

          他的想象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藥》、《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象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志摩的詩》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敗筆。

          撇開內容不談,就以表現形式來說,洋味較濃,民族化不足,有的詩句顯得生澀和矯揉造作,在韻式和韻的運用上也有不規整之處,詩的技巧還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與《猛虎》《云游》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個詩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詩歌創作的匯集。

          這一時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個較大的波折。

          1924年4月,他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并著了魔似的與她熱戀起來,此事招致社會的非議和家庭的反對。

          但他倆全不顧這一切,可一時又難以解決,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于1925年3月11日啟程出國歐游,想暫時擺脫一下生活上的苦惱和困境。

          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羅倫斯)住了一段時間,他將他的傷悲,他的感觸,托付紙筆,寫了不少詩,因此,這部詩集就題名為《翡冷翠的一夜》,這個詩集,除了有哈代、羅賽蒂等英國作家的譯詩外,還有象《西伯利亞》、《在哀克剎脫教堂前》那樣漫游歐洲時對異鄉他國生活的感受。

          他也寫了一不少愛情詩篇。

          《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記敘了當時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感情波瀾,他的熱烈的感情和無法擺脫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國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五卅事件與三·一八慘案引起他的“憤慨”和“悲切”,為紀念“三·一八”,他寫了《梅雪爭春》,揭露了軍閥屠殺無辜,連十三歲的兒童也慘遭殺害。

          在《大帥》、《人變獸》的詩篇中,暴露了軍閥活埋傷兵、殺死人民的血腥罪行。

          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懷疑和頹廢”,認為現在是受罪時期,因此,不少詩篇失去樂觀調子,相反染上了一層憂郁、失望、逃避現實的頹廢色彩。

          他詛咒生活,贊頌死亡,要辭別人間去殉戀愛。

          想象奇特,思想灰暗。

          當然,這個詩集也還有少量調子比較積極明朗的詩篇。

          這個詩集在藝術技巧上如聞一多說的“確乎是進步了”。

          對詩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詩式上更多樣化,什么對話體,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敘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詩的音節與格律。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徐志摩還出個兩本詩集,一是由他自己編選,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編選,1932年出版的《云游》。

          這兩個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多數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

          1927年后,徐志摩的思想經過“波折”,他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完全破滅,另一方面,他對工農革命又感到恐懼和抵觸,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絕望。

          他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大部與現實生活脫離,抒寫他自己“微妙的靈魂的秘密”。

          有的詩歌無病呻吟,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情調。

          而且,他的思想立場與進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顧詩歌藝術的基本要求,將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詩中,用來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

          他在極度幻滅和絕望的時候,又仗持尼采的哲學來鼓勵自己。

          在《猛虎集》和《云游》中,出現了內容和形式很不統一的狀況,大部詩歌的內容是這樣空泛和貧乏,但卻越來越追求形式的整飭和美觀,不論在詩行的排列,音韻的鏗鏘,節奏的明晰,用詞的推敲上都較前幾個詩集有了變化和發展。

          對此,茅盾有過很恰當的評論:“圓熟的外形,配著談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戀感唱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后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國文壇上杰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論》)。

          “跑野馬”的散文

          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作中,其成就和影響更為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散文了。

          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跑野馬”的散文比他的詩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

          除《秋》篇寫于1929年,其余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間。

          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范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

          他的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于他創作的“泛濫”期,共八篇,內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不受任何約束。

          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范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

          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

          《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

          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

          徐志摩正是基于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里。

          “他認為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

          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憧憬。

          ”(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

          這兩個集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游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為突出和顯露。

          《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于寫景抒情散文一類。

          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于筆端,便構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歸結為“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

          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子是低沉的,認識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

          作者在獨自領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

          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

          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

          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

          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產生振動和郁積,而又急于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小說、劇作、翻譯

          徐志摩在其將近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寫作詩歌和散文外,同時還寫了一些小說、劇本并從事翻譯工作。

          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后斷斷續續又寫了一些,共計十一篇,后以《輪盤》為題合集出版,這是他的唯一的小說集。

          他的小說不外乎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和外國的某些社會風尚,同時也有一些取材于中國社會的某些生活側面,題材是不廣的,容量是有限的。

          他的小說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著力于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

          在小說中,作者又好用詩的句型、艷麗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筆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獨特的華麗”(沈從文:《輪盤·序》)的格調。

          他的小說有的情節過于簡略,近于速寫,不那么“完全”;有的只是“直著寫,沒有曲折,也少有變化。

          ”(《輪盤·自序》)必須指出的:他的小說多數寫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愛,很少觸及當時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尖銳問題。

          徐志摩也熱心倡導過戲劇活動。

          1923年新月社成立時,他積極組織戲劇活動,還創辦過《劇刊》,也演過戲,但是他很少寫劇本。

          他只寫過一個劇本,叫《卞昆岡》,還是與陸小曼合寫的。

          沒有發生什么大的影響。

          在徐志摩的文學生涯中,翻譯倒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翻譯與創作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他寫詩也譯詩,他創作小說、散文,也翻譯小說散文。

          曼殊斐兒一共有兩個短篇小說集《園會》與《極樂》,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選譯了其中八篇,自英國康橋譯到中國上海,并在1927年,以《曼殊斐兒小說集》白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1925年,他在編《晨報副刊》時,又翻譯了伏爾泰的小說《贛第德》并連載于副刊,后于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并列為“歐美名家小說叢刊之一”。

          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譯的英國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說《瑪麗·瑪麗》,也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

          此外,他還譯過一些詩和散文。

          徐志摩的翻譯也有他的偏愛,他說“除了曼殊斐兒是我溺愛,其余都可算是偶成的譯作。

          ”(《瑪麗瑪麗·序》)

          “新月”活動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征。

          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于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

          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創辦了《晨報詩刊》,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并參加了《詩刊》的編撰工作。

          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

          發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筆。

          《詩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關于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辦,標志著以“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于賡虞:《志摩的詩》)的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于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

          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并移居上海。

          徐志摩四出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余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龍路環龍別墅辦了個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余上沈任經理,后由張禹九接任。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辦了《新月》月刊。

          《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終刊,不僅刊出新月派成員的著作,其中也有郁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作品。

          不過,這已是新月派活動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員雖各有差異,就其整個政治傾向而言,卻是日趨反動。

          但是新月派從事詩歌創作,研討新詩的這條“連索”似乎還沒中斷。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出了四期,陳夢家在1931年9月,從《晨報詩刊》、《新月》月刊和《詩刊》上選了十八家詩人八十首新詩,編成一本《新月詩選》,從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見出新月詩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去世,新月派為梁實秋、胡適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隨后,它也便消聲匿跡了。

          綜上所述,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徐志摩在其中都起著主角的作用,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

          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他發出悲嘆:“一年,又一年,再過一年,新月望到圓,圓望到殘。

          ”(《愛的靈感》)

          到了1933年6月,隨著《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也就中止了。

          三、結語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

          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產階級作家。

          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連著的。

          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

          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徐志摩《草上的露珠兒》的寫作背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徐志摩《草上的露珠兒》的寫作背景

          散文

          有關露珠的散文

          閱讀(343)

          1.細小,微弱,透明......樹葉上,草叢間,尋找透徹的足音,蔓延滲入內心動感的樂曲.被你的身影感動.不留意者,就不能看到你的存在,白晝或黑暗行走的身影,來得悄悄,去也匆匆.眷戀陽光,將生命滲透在滋潤的夢想里.迷戀月夜,月色朦朧的清輝中透

          散文

          雨珠·露珠·淚珠

          閱讀(415)

          1.雨珠:得意忘形,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露珠:驕傲,傲慢,輕視他人淚珠:不炫耀,謙虛,尊重他人2.做人要謙虛,不能驕傲自滿,人無完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散文

          寫露珠的散文詩

          閱讀(368)

          生命中的露珠作者明月清秋發表時間2008-1-17推薦程度★★★★出自:湘濱文學網清晨,突然覺得窗外的竹葉,今日格外的翠,分外的有精神。原來竹上多了一些“星星”,莫不是,漫天的“星星”不忍離去,偷偷的躲進了這片綠的海洋里?竹枝搖曳,搖不動那竹葉

          散文

          作文引用名言名句

          閱讀(358)

          名人名言;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吉鴻昌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爾斯泰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爾斯泰生活只有在平淡

          散文

          以孝為作文題目的新穎標題

          閱讀(643)

          1.讓孝走進心靈2.怎能不感恩?3.孝在左、感恩在右4.因為有你5.一杯香氣四溢的茶6.孝道-一種認同一種回報一種欽佩7.孝道-人生的陽光雨露8.情濃意深感恩無限9.滴水之恩須當涌泉相報11.我的回想珍貴回憶12.感恩的心

          散文

          只記得三毛的文章的片段希望給完整的

          閱讀(374)

          馬也好,荒原也好雨季的少年,夢里的落花,母親的背影,萬水千山的長路,都是好的,沒有一樣不能不合自然,沒有一樣不能接受,虛實之間,莊周蝴蝶.很想大大方方的送給世界上每一個人一匹馬,當然,是養在心里,夢里,幻想里的那種馬.就那么靜靜地站

          散文

          耽美經典幫幫俺吧~~

          閱讀(452)

          《我站在離你最近的天涯》BY曉渠如果愛,天涯就是咫尺,如果不愛,咫尺也是天涯。《長夜未央》BY曉渠如果我只能在夜里愛你,我情愿長夜未央。(文案好像是這樣的吧,我忘記了)你喜歡《昨天》的話,那《相會于加勒比海》也不錯啊,也是風弄的。機關算盡,也

          散文

          急需幾首露珠的詩幫個忙

          閱讀(338)

          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詩經》2.《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3.《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愁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4.青青園中葵,朝

          散文

          求兩篇林清玄的短篇散文

          閱讀(338)

          《清凈之蓮》偶爾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從街道延伸出去,在極遠極遠的地方,一輪夕陽正掛在街的盡頭,這時我會想,如此美麗的夕陽實在是預示了一天即將落幕。偶爾在某一條路上,見到木棉花葉落盡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獨地站邊,有一種蕭索的姿勢,這時我

          散文

          優美的散文段落2分鐘

          閱讀(346)

          生活中,最可怕的莫過于在長夜的荒野里孤獨前行。尤其當心靈在黑黢黢的暗室中,意怯怯地茫然四顧,找不到方向,也看不到曙光。巴爾扎克說過,“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可是,孤獨卻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我們注定無法躲避。想初唐,幽州臺上

          散文

          段落多的優美散文

          閱讀(322)

          心系秋天文/微風無聲一片葉,隨風飄落,輕輕的墜地,驚起了整片秋天……——題記!一一片葉,隨風飄落,輕輕的墜地,驚起了整片秋天,走在時光的隧道,記憶中,隨筆記錄下不少少人或事。走過風走過雨,遇到了,也經歷了不少人或事,走到最后,人的一輩子到底又能記

          散文

          尋求五芳齋粽子的優美散文

          閱讀(329)

          念人一篇散文《故鄉的小河》,描述家鄉鄉親如何過端午節,特有地方民族特色。文筆不錯,值得一讀。有興趣就點擊看看。

          散文

          包粽子的散文

          閱讀(330)

          端午節一轉眼又來了,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品嘗那美味的各式粽子,不是跳進汨羅江水里的屈原老官兒,是發愁那令人好無奈的粽子包裝盒子過完節如何打發,那一件件包裝可值老鼻子錢了。想著想著思緒飄回到了去年端午節……過端午,親戚送來一大紙兜兒

          散文

          有關露珠的散文

          閱讀(343)

          1.細小,微弱,透明......樹葉上,草叢間,尋找透徹的足音,蔓延滲入內心動感的樂曲.被你的身影感動.不留意者,就不能看到你的存在,白晝或黑暗行走的身影,來得悄悄,去也匆匆.眷戀陽光,將生命滲透在滋潤的夢想里.迷戀月夜,月色朦朧的清輝中透

          散文

          雨珠·露珠·淚珠

          閱讀(415)

          1.雨珠:得意忘形,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露珠:驕傲,傲慢,輕視他人淚珠:不炫耀,謙虛,尊重他人2.做人要謙虛,不能驕傲自滿,人無完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散文

          寫露珠的散文詩

          閱讀(368)

          生命中的露珠作者明月清秋發表時間2008-1-17推薦程度★★★★出自:湘濱文學網清晨,突然覺得窗外的竹葉,今日格外的翠,分外的有精神。原來竹上多了一些“星星”,莫不是,漫天的“星星”不忍離去,偷偷的躲進了這片綠的海洋里?竹枝搖曳,搖不動那竹葉

          散文

          湖心亭看雪的寫作背景

          閱讀(459)

          寫作背景: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

          散文

          丑女無敵3阿黛爾到底是什么人物背景?

          閱讀(414)

          阿黛爾是雷囧的“夠雷吧”中最神秘的人物,由新銳演員顧璇飾演。丑女無敵第三季阿黛爾顧璇阿黛爾曾經經歷過一場可怕的事故,只有雷囧還留在她的記憶中。重新回到酒吧中,阿黛爾在雷囧的幫助下逐漸找回她失去的記憶:阿黛爾善良,阿黛爾能干,阿黛爾

          短句

          山居秋暝的寫作背景

          閱讀(1057)

          分低呀!要許選我哦!山居秋暝開放分類:文化、唐詩、山居秋暝、王維、王右丞集山居秋暝1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詞語解釋】1.暝:夜,晚。此指傍晚。2.隨意:任憑。3.浣

          散文

          記憶中的一朵浪花開頭結尾怎么寫作文

          閱讀(485)

          開頭:翻開往事的記錄冊,我思潮翻涌。那些不堪的、愉快的、五味俱全的……一切的一切,都成了過去,都只留下了懷念,不停的翻滾著,似潮如洪,卷起滔天巨浪。就讓我采擷其中之一,讓它也泛濫在你的心中……結尾:我心中的浪花,不停地撲打著,偶爾,會在我小恬

          散文

          怎么寫一篇散文的寫作思路?

          閱讀(393)

          寫散文首先是你有感覺想寫其次想要寫什么怎么寫這些問題的解決就可以寫一篇散文了寫什么就是你要表達的對象,是事情還是情感,是哲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怎么寫,涉及句法和修辭。句法就是句子結構,散文不是一般文章的表達,句子形式的張力能夠展現

          <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亚洲丰满少妇x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