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階段(公元712-730年)
1、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瑤灣(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
2、公元712-717年,杜甫經常往來于鞏縣和郾城(今河南漯河市);
3、公元717-730年,杜甫定居洛陽。
二、第一次游學階段(公元730-735年)
4、公元730年,杜甫到達郇瑕(今山西運城市猗氏縣),然后沿水道一直南下到吳越一帶;
5、淮陰;
6、揚州;
7、蘇州;
8、江寧(今南京市);
9、公元735年,鞏縣,參加鄉試;
10、公元735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失利;
三、第二次游學階段(公元736-741年)
11、公元736年,邯鄲;
12、兗州;
13、青州;
14、泰山(重要詩作《望岳》);
15、公元741年,洛陽;
四、第三次游學階段(公元744-746年)
16、首陽山;
17、公元744年初夏,洛陽(與李白第一次相遇,中國詩壇雙子星第一次相遇);
18、王屋山;
19、陳留(今河南開封市陳留鎮),杜甫、李白、高適三人相遇;
20、齊州(今山東濟南市),與李白分開;
21、公元745年,兗州,與李白第二次相逢,也是兩人最后一次相見;
五、十年長安(公元746-755年)
22、公元746年,初到長安,重要詩作《飲中八仙歌》,《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3、公元751年,長安少陵,自稱“少陵野老”;
24、公元752年,中間回過一次洛陽;
25、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奉先(今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重要詩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六、戰亂流離階段(公元756-759年)
26、公元756年,白水(今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
27、公元756年,鄜州(今陜西省延安市富縣);
28、公元756年8月,被俘帶回長安(重要詩篇《春望》);
29、公元757年,鳳翔,被封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30、公元757年,長安;
31、公元758年,華州(今陜西省渭南市華縣),;
32、同年,洛陽、偃師(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洛陽返回到華州途中,杜甫看慣了戰亂中百姓背井離鄉的慘亂景象,寫成了著名詩作“三吏”、“三別”、《兵車行》、《贈衛八處士》;
33、公元759年夏,華州(重要詩作《夏日嘆》、《夏夜嘆》);
34、同年,秦州(今甘肅省蘭州市天水);
35、同年,同谷;
36、同年末,成都,杜甫草堂;
七、巴蜀十年(公元759-768年)
37、公元759-762年,成都(重要詩作《春夜喜雨》、《蜀相》等);
38、公元762年,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
39、同年,梓州(今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
40、同年,漢州(今四川省廣漢市);
41、公元763年,成都,“安史之亂”結束,重要詩作《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42、公元764年初,閬州(今四川省東北部);
43、同年,成都(重要詩作《登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4、公元765年4月,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
45、同年,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市);
46、同年,渝州(今重慶市)、
47、同年,忠州(今重慶市忠縣)重要詩作《旅夜書懷》
48、同年,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
49、公元766-768年,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重要詩作《登高》;
八、舟車最后兩年(公元768-770年)
50、公元768年,白帝城,經三峽出巴蜀;
51、公元768年2月,荊州;
52、同年,公安縣;
53、同年末,岳陽(今湖南省岳陽市),重要詩作《歲晏行》、《登岳陽樓》;
54、公元769年,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
55、同年,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
56、公元770年,潭州,與李龜年第二次相逢,重要詩作《江南逢李龜年》;
57、同年,衡州;
58、公元770年冬,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關于杜甫最后死在何處,眾說紛紜,此據《耒陽縣志》。
擴展資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