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強來安徽風景散文
游黃山
有人說“天下之美,美在黃山;人生之夢,夢圓徽州”,十月初,去了趟黃山。
認識黃山,還是在初中時代學地理課,那時知道了五岳之一的黃山在安徽,也知道了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而黃山的標志迎客松更是家喻戶曉了。
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游黃山,不由感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十月三日下午六時許,踏上了開往黃山的大巴。
在暮色中,車子一路東南而行。
經亳州,過阜陽。
走到淮南,由滁新高速轉入蚌合高速。
在合肥又上了京臺高速。
等到了九華山服務區,已是凌晨2點了。
隨后,便睡著了。
觀日出
根據導游安排,旅程的第一天去了太平湖、鳳凰源和石門峽,算是為登黃山熱身。
第二天凌晨三點半,我們便乘車去黃山。
由于帶著孩子,導游建議我們坐纜車。
其實,隨行的基本上都選擇坐纜車。
在云谷寺,大家耐心等待登纜車。
國慶長假,游客自然不少,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謝天謝地終于等來了纜車。
別說,黃山的纜車就是特別,那就是大,一次可乘坐100人。
據導游講,這是國內最大的纜車了,也絕對安全。
上了纜車,發現它有點像小公交,四面有玻璃窗戶。
此時,天也漸漸發亮了,四周的山越來越清晰起來。
黃山的面目第一次呈現在眼前,激動之余還有興奮。
不時有人隔著窗戶指點著,“看那座山,多高呵”、“快看,那石頭,好大哦”。
我的心跳也隨著纜車的起伏而加快,想想看:四周山峰聳立,腳下是萬丈深淵,要是一個人的話,真有點怕呢,好在今天人多哦,也壯膽。
如果自己登山,眼下的風景,估計是想象不到的。
看看表,已是六點多了,導游說,今天幸運的話,我們能看到黃山日出呢,我帶團第八次了,還沒有看過一次日出呢。
聽到這,我心里一熱,別說,在山上看日出,一定跟平常的不一樣,不由得把目光轉向了東邊,纜車里的人們也都翹首以待。
四下里很寂靜,東邊的天空有幾道彩霞,這時,不只是誰喊了一句:日出,快看!大家一陣驚呼。
果然,在云霞里看到了一點紅,慢慢變大。
霎時間,纜車里相機、手機不停地閃,大家都想拍下這美幻景色,留下這心動時刻。
“好美呵”,看來我們今天真的幸運呢。
頓時,山峰、松樹都披上了一層紅光,神奇而誘人,“紅日初升,其道大光”,這氣勢、這場景委實震撼人心,纜車里一片沸騰。
江山如此多嬌,說真的,此時此刻,我才知道什么是陶醉,什么是折服,什么是嘆為觀止,什么是不可思議。
黃山看日出,真令人豪情萬丈。
光明頂
從纜車下來,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一行開始向光明頂進發。
一出來,始覺得有點冷。
在松樹林下行走,呼吸著清鮮的空氣,心情也舒暢許多。
孩子勁頭十足,一路在前。
山路上人流不斷,上山的居多,有下山的,也有挑夫,吃力地往山上挑東西。
時值仲秋,松樹依然蔥翠。
據說,黃山松只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上,平原很難見到。
道旁的松樹,有的高大挺拔,有的枝條蟠曲,看著它們從石縫中茁壯成長,不由感嘆生命的力量是多么的神奇。
當然,吸引人的還有這如畫的風景,“翠壑丹崖千丈畫,白云紅葉一溪詩”,不由勾起了我拍照的欲望,一路上相機拍個不停,生怕錯過了眼前的好風景。
途中,見道旁立有石亭,匾額題有“行知亭”,很古樸,可能為了紀念陶行知修建的,亭柱上刻有對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不覺中,我們來到了飛來石下,這是一塊高10余米、重約500噸的巨石,底部和山峰豁然分開,似天外飛來,所以叫做飛來石。
從南向北側面觀看,它上尖下圓,形似一顆巨桃,世人稱其為“仙桃石”或“仙桃峰”。
明人程玉衡有詩云:“策杖游茲峰,怕上最高處。
知爾是飛來,恐爾復飛去。”我小心爬上基座平臺上,環顧四周如臨畫境,“一覽眾山小”,果不然哉。
據導游講解,關于“飛來石”的身世,千年以來一直蒙上了神秘的面紗;相傳此石為女媧補天所剩兩石之一,后來飛落黃山成此奇石。
80版電視劇《紅樓夢》中篇頭拍攝的的頑石就是飛來石。
拍完照片后,繼續前行。
一路走一路欣賞風景,黃山的奇松、怪石很多,很多石頭仿佛從天而降,矗立在懸崖之上,真是:石詭松奇,自有仙骨。
半個小時后,我們終于來到了光明頂。
光明頂是黃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860米,為黃山第二高峰,與天都峰、蓮花峰并稱黃山三大主峰。
頂上平坦而高曠,可觀東海奇景、西海群峰,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鰲魚諸峰盡收眼底。
明代普門和尚曾在頂上創建大悲院,現在其遺址上建有黃山氣象站。
因為這里高曠開闊,日光照射久長,故名光明頂。
光明頂是前、后山的分水嶺,云谷寺至光明頂為后山,后山秀麗,奇景薈萃,景色清幽,是黃山風光的精華所在,也是游覽的重點。
這個景點,游人聚集很多,也有外國朋友。
還見到四個比丘尼,她們面容清凈,在拍照留念,跟常人無異,唯一不同的是一身黃褐色僧衣和頭上的戒疤。
站在光明頂四望,只見群山起伏,云海茫茫,氣象萬千,讓人心曠神怡。
迎客松
到黃山,不能不看迎客松。
可以說,迎客松是黃山的驕傲,也是黃山的鎮山之寶。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里,有黃山迎客松的巨型鐵畫,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鐵畫前與外國客人合影留念,黃山迎客松不僅是黃山的象征,也成了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象征。
據介紹,迎客松屹立在黃山風景區玉屏樓的青獅石旁,海拔1670米處。
樹高9.91米,胸圍2.05米,枝下高2.54米。
樹干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地歡迎五湖四海的賓客來黃山游覽。
迎客松下,人頭攢動,男女老少都爭相合影留念。
迎客松旁石壁上有**題字:風景如畫。
懸崖邊上立著防護欄桿,欄桿上掛滿了連心鎖,看來渴望與相愛的人廝守一生是人們共同的愿望。
關于迎客松,記得看過一篇報道文章《守不住迎客松,就是奇恥大辱》。
安徽省13個有松樹的市、區中12個發生了松材線蟲病,僅剩黃山市。
有“松樹癌癥”之稱的松材線蟲病已兵臨城下。
在1992年,檢疫人員在距離黃山風景區約60公里的安徽寧國縣附近松林里發現了松材線蟲病。
全鄉所有松樹被砍光,并更換樹種。
親歷此事的黃山市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站長張學范說,時任副總理的**為此批示:“松材線蟲要注意,黃山奇景要保護。”據不完全統計,黃山每年砍伐的異常松樹達上萬棵。
看來,迎客松的保護任重道遠呢,也祝愿迎客松永遠長青。
回來的路上,黃山的一山一樹、云濤松海,還在眼前浮現。
記得慈光閣下的石壁上,鑲嵌有很多名人題字,有沙孟海的“天下第一奇山”,劉海粟的:“黃山是我師”,趙樸初的“錦繡河山”等,康熙皇帝也留有“黃海仙都”御筆。
印象最深的石刻,當數在立馬峰的峰腰絕壁上的“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十個大字,聽說其字徑6米,“平”字一豎竟長達9.4米,很有氣勢,為黃山增色不少。
“豈有此理,說也不信;妙不可言,到此方知”,呵,美哉黃山,岱宗遜色。
暢游黃山,收獲頗豐,累并快樂著!
----我棹不停,彼岸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