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習方法的作文
懸賞分:10 - 解決時間:2008-9-18 20:43
初中生作文(急)
提問者: liang1_01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
從而,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范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
全面推進數學素質教育,使學生成為積極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須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抓好學生數學學習中的“讀、聽、講、寫、用”。
1.數學學習中的“讀”
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要求人們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會學”的基礎當是會“讀”,包括:
1.1讀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材料,它是數學課程教材編制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學質量、數學學科特點等眾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
讀教材包括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
課前讀教材屬于了解教材內容,發現疑難問題;課堂讀教材則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有關知識點;課后讀教材是對前面兩個環節的深化和拓展,達到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掌握。
1.2讀書刊 除讀教材外,學生應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系列”叢書、《中學生數學》雜志等。
即如讀報也不僅能使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也能使學生關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數學,捕捉身邊的數學信息,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研究的動態。
然而,與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習題集相比,滲透現代科技的高質量的數學課外讀物實在太少了。
數學學習中的“讀”,不同于讀小說書,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還需大腦建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
2.數學學習中的“聽”
數學學習中的“聽”,主要指聽課,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學
生系統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
聽課不僅指聽老師上課,而且包括聽同學的發言。
2.1 聽老師上課 聽老師上課主要是聽老師上課的思路,即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思維過程。
既要聽老師講解、分析、發揮時的每一句話,更要抓住重點,聽好關鍵性的步驟,概括性的敘述。
特別是自己讀教材時發現或產生的疑難問題。
2.2 聽同學發言 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是聽老師上課,也包括聽同學的發言。
同學間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鳴。
從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學學習數學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加之老師適時的點撥和評價,有利于自己開闊思路、激發思考、澄清思維、引起反思。
學會傾聽老師和同學的意見,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群體凝聚力。
3.數學學習中的“講”
培養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的任務,也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數學學習的任務之一。
數學學習中的“講”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講體會、講思路等。
3.1 講體會 學生通過讀教材、讀書刊,聽上課、聽發言后,再讓學生講“讀”、“聽”的體會,可以加深“讀、聽”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如講教材內容,特別是教材中“讀——讀”內容的體會,講報刊雜志中的數學,講課外讀物上的內容概要,講對老師上課、同學發言的看法,甚至講自己存在的疑問等。
3.2 講思路 學習數學離不開解題,但不能為解題而解題,應在解題過程中重視解題思路的講解,哪怕是錯誤的思路從中也能吸取經驗教訓,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
以學生的作業作為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唯一通道往往掩蓋了學生思維的完整過程,是不全面的。
通過學生大膽地講,才能全面反應學生的思想,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以利于教師掌握準確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4.數學學習中的“寫”
數學學習中的“寫”是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形式。
通過上述“讀、
聽、寫”,應進一步要求“寫”,它是對“讀”、“聽”的檢驗,對“講”的深化。
除通常要完成的書面寫(做)作業外,還應包括寫讀后感、寫小論文等。
4.1 寫讀后感 通過閱讀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讀一讀”內容,以及報刊雜志、課外讀物的有關內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內容概要寫下來,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積月累,培養興趣,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4.2 寫小論文 寫小論文比寫讀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
這需要學生廣泛閱讀,積累資料,深入探究,學會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5.數學學習中的“用”
數學是現實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類經驗的總結,是構成現代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數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與數學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正如“學以致用”是我們一直所倡導的。
但強調應用,不是再回到“測量、制圖、會計”等那種忽視基礎理論的邪路上去,而是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學會用數學的理論、思想和方法分析解決其他學科問題和生活、生產實際問題。
真正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數學學習中的“讀、聽、講、寫、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點撥,更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
只有師生之間的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概述; 學習方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指在學習過程中,一切為達到學習目的、掌握學習內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徑,以及學習所應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則、組織管理等環節。
狹義指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所采取的具體活動措施與策略。
實質上,學習方法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原則的調節指導下,有意識地發揮自己的心理能力和體力,把一系列具體的方法和手段連為一體而形成的有明確目的的活動。
學習方法既可表現為經驗,又可表現為理論,兩者都來自人們的學習實踐,正確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習的對象。
我們所討論的是廣義的學習方法,因為學習不單單指書本上的學習,還包括生活中的學習。
簡單的說,掌握學習方法的意義在于更高效地學習。
一、重視積累 打好基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百字新事”訓練讓語言積累、語感培養與思維發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學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記錄當天發生在身邊的,或當天聽過、讀過、看過的新聞,做到語言精煉、流暢。
百字新事與寫作日記有著本質區別,不求長,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寫”方面。
閱讀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剪報作文”訓練要求學生每天剪報一篇,旁加對文章的點評、心得、聯想,可從文章的主題與內容、情感出發,亦可從文章寫作方式方法入手。
這項訓練既使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也為學生自主選擇讀寫材料、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并落實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
剪報作文與寫作讀后感有著本質區別,后者重在“感”,而剪報作文則重視了學生的評價能力,不僅在于對寫作內容的“感”,還在于對寫作的內容、過程與方法的“評”,體味文章成功之道,樹立自己的作文標準。
上兩者交替進行,讓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從生活中吸收營養,也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
二、新聞引路 輕松入門
筆者認為,作文訓練應當經歷“掌握作文特點—掌握寫作方法—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階段,因此而設計的“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新聞寫作訓練—想象能力訓練—思維能力訓練—語言優化訓練—研究性作文訓練)中,“新聞寫作訓練”著重讓學生掌握作文特點和寫作方法,而想象、思維、語言優化、研究性作文訓練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但小學到高中老師需不斷重復。
“新聞引路”以結構模式簡單規范(一般為倒金字塔式)且易于掌握的新聞(消息)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快速闖入作文王國,牢固把握作文內容與情感真、新,語言簡明精煉等特點,并從此成為習慣。
新聞寫作對真實性的嚴格要求可規范學生運用典型事例寫出真情實感;對新聞價值的嚴格要求可規范學生寫出新意并進而培養創新精神;準確、精煉、生動的新聞寫作語言要求為改變學生華而不實的“學生腔”提供了訓練機會;為把新聞寫真實、生動而去觀察、琢磨的新聞寫作過程對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動機有很好幫助;散文式通訊和副刊文藝作品也為中學生學習文學語言找到了新天地。
語言是學生在潛移默化、朝花夕拾中積累起來的,包括老師在內,其他人都幫不上忙,所以重視想象與思維能力的訓練成為最有效的作文教學內容,待學生有了一定語言積累再訓練語言優化。
郭沫若曾說:“于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與普通快速作文法相比,“新聞引路”作文訓練序列通過想象、思維和語言優化訓練求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語言的精度,迅速化解新聞的規范模式,不會造成模式化的惡果。
三、交給工具 四步成文
筆者認為:寫作是一個“發散思維--聚斂思維--線性思維”的雙重轉化過程。
即從寫作目標出發,充分發揮觀察、感受能力,從生活和頭腦中聯系各種知識、事物等寫作內容是“發散思維”;選材、煉意、構思、謀篇,是連續不斷地對已有材料與觀點進行整理的“聚斂思維”過程;作者心里的東西變成文字,語言的“線性”特點(不同的字和話不能同時表達)就體現出來了。
基于此,筆者設計了4X積木式思維作文法。
其基本步驟是:想(xiang)-選(xuan)-寫(xie)-修(xiu)。
這一方法符合新課標指出的“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
腦圖是英國托尼·巴贊博士開發的全新思維方法,其要點是把主題詞寫在中心;把任何有關論點寫上從中心點引出分支,不同類別另開分支并不斷連接下去。
4X積木式思維作文法中,腦圖被作為幫助學生思維的作文工具。
步驟“想”展畫腦圖,實質是發散性思維,通過展開聯想引導線索、豐富內容,由一事物作為觸發點聯系熟悉的生活和知識領域,并引導學生遵從相似聯想、對比聯想、接近聯想等聯想三法則對事物進行聯想使文章內容全面、豐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結合連續思維使文章內容深刻。
步驟“選”完善腦圖,實質是“聚斂思維”,要求學生按照“合題意要求、正確或合理、獨到而新穎、利于發揮優勢”的原則考慮寫作內容寫與不寫、詳寫與略寫、先寫與后寫,對內容進行歸類。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左半球負責加工線性信息,而右半球則負責加工形象性、結構性、層次性信息,腦圖的引入避免了傳統的列作文提綱的線性缺點,使作文選材、構思、立意過程呈發散性或聚斂性,更符合個人思維習慣,有利于調動大腦兩半球協調工作,提高寫作效率。
步驟“寫”即語言的“線性”表達,強調一氣呵成。
步驟“修”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強調念作文,使學生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
四、先練后導 目標導學
原存并仍在大面積應用的“先導后練”作文教學模式(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中學生喪失主體地位,教師指導代替了學生思維。
“新聞引路”序列作文訓練體系采用“先練后導”教學模式則省略了“作前指導”環節,其教學流程為:
師:命題并引導學生明確題意
生:構思并勾畫腦圖確定內容 “先練”
生:初草習作并作簡要的檢查
師:據實指導并討論評價標準
生:據指導與評價標準以修改 “后導”
生:互評互改并展示精彩文段
“先練”尊重了學生寫作的個體性和實踐性,保證學生思維形式和內容的獨立,寫自己所想;同時也是教師當場備課過程,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不同情況加以指導和歸納,及時形成信息反饋,做到心中有數,改變指導的盲目性。
“后導”融指導、批改和講評于一體,讓學生及時看到自己思維的特點,并據實際情況修改作文。
“先練后導”教學模式體現了“目標導學,以評促寫”思想,師生共同討論得來的“評價標準”具有教學目標作用,并在學生的當堂修改中得到體現:學生根據評分標準與教師指導修改作文,努力使自己獲得良好的評價,從而獲得強化刺激,最終把握作文評價標準。
回答者: o0遺忘的藍天0o - 試用期 一級 9-18 20:07
參考資料:http://**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