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路線:
長安(今陜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程路線:
從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蔥嶺(帕米爾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瑪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長安;
途經國家:
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
重點路段:
長安(今陜西西安):玄奘出發及譯經之地;
涼州(今甘肅武威):古絲路重鎮,玄奘出發時2/3人口為外國商人,玄奘在這里講經首次獲得了國際聲譽;
唐玉門關(今甘肅安西縣):初唐的邊關,玄奘偷渡玉門五關的神奇歷險故事;孫悟空的原型人物——石盤陀;
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魯番):玄奘取經的轉折點;
羅布泊:著名的樓蘭古國,玄奘回程途經樓蘭;
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天山歷險;
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著名的古西域城市;
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絲路重鎮,唐朝有“中華門”;
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玄奘稱之為“大頭痛”;
梵衍那國(今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及臥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佛教初期的興盛之地;
印度(新德里——藍毗尼——那爛陀一線):印度的佛教圣地,玄奘在這里獲得了印度舉國的敬仰。
拓展資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于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
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西游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
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資料參考來源:百度百科-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玄奘去西天取經走過的詳細路線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