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太多關于北京的文章,看過太多有關故宮、長城、圓明園的圖片,讓我對那最初的北平心懷景仰,對北京的感覺模糊而美好。
來到北京后。
我才發現,也許真如人所說的:距離產生美。
因為太多的事情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比如北京的交通。
就算在下午的兩點出門,行車的速度照樣像龜爬。
還有北京的天氣,雨稀,且風頻。
還夾雜著季節性的沙塵。
這是我最不能忍受的。
但是習慣真的是個可怕的東西。
它夾雜在歲月中,慢慢的磨礪了我們的心境。
慢慢的都會改變。
無論什么。
所以我現在也能在這生活的比較自如了。
雖然代價是患有季節性的病痛。
但人生中。
總有些無可奈何。
北京胡同很出名。
有人稱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我覺得此話實不為過。
因為那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體現,它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蒼桑,任它時光荏苒,光陰不復。
它記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并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但在我記憶中,最深的還是舊校恭王府所處的那條胡同了。
兩邊都是垂柳,整條胡同都淹沒在綠色的煙霧中。
走在柳絲中,旁邊是灰色古樸的磚墻,班駁陳舊的木門。
校門前面,一家賣中國結的小店,兩三個聊天的老人,幾家富有地域性的小吃店……不論外面的世界變的多快,時間在這條胡同里仿佛是靜止的。
北京有些胡同看似貌不驚人,但越往里走,內容就越豐富。
賓館、飯店、賣工藝品的小店一家挨著一家,很多百年老店也坐落在胡同里,都是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建筑,黑漆金字的牌匾象征著榮耀與滄桑。
我曾看見一棟極其別致的兩層小樓,石頭建成,通體雕刻著花卉及動物圖案,但一樓的的大堂卻是一個雜貨鋪,因沒有精心照料,落滿灰塵,有些黑乎乎的,夾雜在一片低矮破舊的店鋪中間,仿佛落魄的美人。
胡同里面四通八達,岔道很多,極容易迷路,我也深受其害。
熱鬧的胡同只要穿過一條小岔口,一切就又變的靜悄悄了,再往前走一段,展現在你面前的則是一條寬闊的馬路,六車道,車輛川流不息。
傍晚時分,胡同里又是另一番景致,喧鬧的夜市,讓你享受討價還價的樂趣;納涼的老人們坐在樹下,揮著蒲扇,一臉愜意;孩子們則尖聲歡叫著,像泥鰍似的穿來穿去……
北京的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的載體,具有一種永恒的魅力。
走進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四合院.
看著車窗外的景色,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心中彌漫,今時今日我仍是覺得北京沒有我想象地那樣完美,但卻比我想象地可愛。
這樣一座古老的城市,新與舊沖擊碰撞,也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