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
朱自清以“匆匆”為題來抒寫時間是難得而易失的感受,這題目本身既蘊含有濃冽的情味,又潛隱著生活的理趣。
文章緊緊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刻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奈惋惜,揭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苦悶彷徨的復雜心情。
擴展資料
文章的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匆匆》的風格是一種自敘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語,是很直白,素樸的。
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擬人化的描寫就為文章增添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形成內容上的節奏變化。
如第三段中,“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
作者將太陽擬人化,純粹的傷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與無可奈何,為文章那種憂郁茫然的調予注入了一些鮮活的生命的東西,而這種生命的東殛的消逝又更帶來凄然之傷。
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朱自清的《匆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