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舜和象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兄弟感情深厚,至死不渝。
3.蘇軾蘇輒兄弟情深。
蘇軾兄弟的手足情,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一樣,永遠是悠悠歷史中璀璨奪目的華章。
而蘇軾將這種并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用他最擅長的詞的形式表現出來,便形成了那一首首發自肺腑、貫注著充沛真情實感的關于兄弟親情的詞。
蘇軾中秋懷人之作,為兄弟而發,其中一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更是成為千古絕唱。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成為千古佳句。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寫作此詞時,他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
時至中秋,蘇軾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
全詞以明月為線索,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人的主觀情感,生發人生感慨,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詞中貫穿著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最后以曠達情懷收尾,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境界壯美,融抒情、寫景、說理于一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正所謂“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
當時蘇軾出任徐州知府, 四月離家赴任。
蘇轍與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
臨別之際,適逢中秋佳節,他們一同泛舟賞月,蘇轍就寫了這首詞來告別其兄。
蘇軾讀了也即席寫了一首同調和韻之作,序中云:“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詞中抒寫二人久別重逢接著又將分別的依依難舍之情。
全篇語調凄涼,籠罩著濃厚的“愁”與“憂”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蘇軾兄弟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
自從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蘇軾兄弟二人的命運就緊密聯系在一起。
他們的政治見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極諫。
他們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難。
當兄長被一貶再貶時,弟弟也因為受牽連而日子很不好過,但做弟弟的從來未有過絲毫怨言。
在勘問“烏臺詩案”的過程中,蘇轍愿意以自己的官爵為長兄蘇軾贖罪,結果被貶為筠州監酒。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兄弟間的手足真情在患難時更顯得彌足珍貴。
后來蘇軾第三次被貶,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蘇轍也因為哥哥而受牽連被貶雷州。
東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
兄弟二人同時遭貶,患難與共,倍覺情篤。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兄弟之情見于末句之間矣。
由此不難看出,在中國古代作家中,大、小蘇不愧為一對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4.班固班超兄弟情深
班氏兄弟和兄妹之間一向手足情深。
班固為了繼承父志,立志續寫《漢書》這一著作,但是卻遭到一群小人的誣陷:“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南朝宋·范曄著《后漢書》)。
班固被以“私改國史”的罪名關進了監獄,寫的書也被沒收。
這時候班超得知消息后,生怕碰上個地方上的昏官一下子就“葫蘆僧判葫蘆案”般地胡判了,于是星夜馳回京師,親自向皇帝上書說明。
皇帝看了班超的奏折,讓地方官呈上班固的史書看了后,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很欣賞,當場賜于班固修史的權利。
這樣班固一下子變為“中央文獻研究室”人員一樣的身份了,倒是因禍得福,給《漢書》的問世起到了促進作用。
這其中班超功不可沒,若非班超親自上書皇帝,碰上個昏官錯判錯殺了,那《漢書》就此湮滅無聞了。
而到了班超晚年,班小妹又為自己的哥哥討了一次公道,班超在西域已久,年紀也很大了,他起了思鄉之情,想乞求皇帝恩準他還鄉終老。
但是皇帝沒有準,班昭又代兄上書,有理有據,入情入理地請求皇帝恩準其兄回鄉。
這篇文章也寫得很有水平,原文太長,我們擇精要處一觀:
“妾同產兄西域都護定遠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賞……天恩殊絕……”,這段上來先感謝皇帝的恩賜,俗話說“高帽子人人喜歡戴”,想來皇帝見了夸他的這些話,就算不“龍顏大悅”,肯定也會“甚和”。
“……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因其兵觽,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賴蒙陛下神靈,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積三十年。
骨肉生離,不復相識。
……超年最長,今且七十。
衰老被病,頭發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
這里倍言班超為國盡忠的情形,把大好青春都獻給了平定西域事業的精誠,接著筆鋒一轉,又著力描繪班超的衰老之態,從這一側面說明班超即便想為國盡力,也是有心無力了。
然后班小妹又寫道:“蠻夷之性,悖逆侮老,……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誠可痛也……”。
是說西域的少數民族野蠻無情,一向欺負老弱,一旦他們見班超老弱而興了作亂之心,既有損于國家,又讓班超不能善始善終。
從國家利益的高度說明讓班超回鄉也是恰當的。
最后班小妹又用古來仁君一向憐老重孝來說服皇帝,進一步委婉地請求:“……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侯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哀……”
正是由于班昭這封絲絲入扣、情理俱全的奏疏打動了皇帝,于是班超才得以葉落歸根,于垂暮之年回到了故鄉。
班昭這篇文字也為后人所贊賞,被收入《古文析義》等書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古代兄弟情深的故事.......快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