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年年元宵,今又元宵,元宵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人們在這個節日里點彩燈、放煙火,樂此不疲,當然最最不能少的就是吃湯圓了,湯圓代表著團圓,吃了湯圓一家人就會團團圓圓的了。
不過,今年吃的湯圓是與往常最最不同的了,因為是我做的,而且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怎么了,你不信?嘿嘿,這是最正常的反應,連我爸爸媽媽都很懷疑呢。
做湯圓之前要先揉面,只見那面粉細細的,滑滑的,白如雪,滑似綢,摸上去可舒服啦。
奶奶說:“這面粉里面要先加一點油,然后放少許涼水,再放溫水,這樣做出來的面,不硬不軟,不黏不干,正正好好。”說著就一邊加水,一邊揉面。
大約過了10分鐘,剛剛才見的細細的粉就成了面,軟軟的,真不愧是奶奶啊。
我剪了指甲,洗凈了手,系起了白圍腰,呵,活像一個“面包師”。
奶奶從一大坨面中分出了一個小面團,搓了搓,接著一只手拖著面團,一只手的大拇指插進去形成一個小洞,然后一邊捏一邊轉,漸漸地往底部捏,不一會兒,一個均勻的“面殼子”誕生了。
我正聚精會神地看著,突然奶奶遞過來一個面團說:“你試試。”我照著奶奶的樣子,先搓再捏,可捏出來的不是一個“面殼子”,而是皮厚的“陶瓷杯”,奶奶鼓勵著我說:“第一次嘛,總有失敗的。”
接下來,奶奶開始放陷了。
只見她拿筷子從精肉里挖了一塊填補到“面殼子”里,然后一手仍托著底部,一手形成“o”字形,慢慢地往上收緊、收緊另一只手也不停地轉著,當最后收成了一個“小尾巴”然后往里一按,當當當當!一個湯圓做成了。
我也迫不及待地填肉、收緊。
可還沒收到一半,“面殼子”上就出現了一條條“皺紋”,奶奶說:“不能一下子就收緊,要慢慢地收,哪有像你這樣的?”“那,這個怎么辦?”我正煩惱著,奶奶又說:“給我吧,你去重新拿一個。”我疑惑地哦了一聲,便瞪大著眼睛驚訝地看著奶奶接下來“妙手回春術”。
奶奶把收到一半的“面殼子”張開,然后用比剛才更慢的速度收口子。
哇,才一會兒,那個被我弄得“面目全非”的“面殼子”竟然“重獲新生”,我驚訝得下巴都掉到地上了。
于是,經過我N次的失敗,奶奶N次地使用“妙手回春術”之后,我終于終于做出了一個光滑圓潤,沒有“皺紋”的湯圓了。
我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又驚又喜。
再接著,我掌握了技巧,便越做越熟練,越美觀。
奶奶都說我做的比她還要好了呢。
過了大約一個小時,哇,我和奶奶竟然做了一篩子的湯圓,一眼望去,就像幾個胖娃娃蹲坐在那里,可愛極了,真讓人想去捏一捏。
又過了半個小時,湯圓煮好了,一個個漂浮在沸騰的熱水中,發出“吱吱”的響聲。
它們各姿各態:有的在“游泳池”里休息,有的圍成一圈跳著“水上芭蕾”,有的在“竊竊私語”……有趣極了。
撈出一個湯圓,光滑圓潤,咬一口,里面的肉汁頓時溢滿了口腔,伴隨著糯米的米香味,融入其中,真是美味無窮。
爸爸媽媽吃了連連叫好,我像吃了蜜似的笑著。
今年的元宵節過得真是太有趣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一篇傳統文化的作文-----包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