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靜氣
靜氣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一種駕馭主觀客觀世界的能力。
一事當前,臨危不亂,自能生出無限智慧,化解困難;心浮氣亂之人,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誤事。
人為生活瑣事而纏心,乃至思緒紛紛,被物欲所牽制,不以理智主宰自己,就不能洞察事物真諦。
惟有靜氣,才能駕御自己,才能專注思考某一問題,繼而獲得智慧,改變客觀世界。
靜氣是一種正氣。
正氣常存,便不會斤斤計較小肚雞腸,不會被紛繁瑣事所累,可以做到從容淡定,也可以做到頑強不懈。
生活中付出辛勞而收獲汗水的事常會遇到,唯有“靜”,才可能平復心情,冷靜思考,調整策略,從而創造更加完美的未來世界。
靜氣是一種勇氣。
臨大事,遇煩惱,都需要靜心分析原因,探求出路。
這時候的“靜”是一種手段、一條途徑,靜下來,才有可能找得著出路,找得到方向。
心浮氣躁者,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倒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
遇事而靜,或許更能考驗一個人能否把握全局、處理疑難的信心和能力。
靜氣是一種志氣。
勤奮的人總為未來找目標,懶惰的人總為偷懶找理由。
有理想的人,總是有著從容不迫的精神,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暗中努力;看似不慌不張,實則堅定意志堅強。
無志氣的人,靜不下,坐不住,忙忙碌碌卻一無所獲,到頭來一事無成,空耗生命。
靜氣是一種銳氣。
人生漫長,需要克服的困難有許多;道路坎坷,面對危難的時候有很多;人事繁雜,需要理清頭緒的時候有許多;人世紛擾,需要保持清醒的時候有很多。
以靜制動,不失為一種智慧的哲學。
遇事能“靜”,智慧本色,是成大事者必備素質。
有了“靜”,保持一份清醒,于繁雜中理出思緒,于混沌中看到光明。
消極的靜默不值得回望,但智慧和冷靜則是一種境界。
靜氣是一種才氣,而且是大才氣。
大概只有無知者才會喧囂,智短者才想辯脫,唯大智慧者,才會氣定神閑,心靈灑脫。
胸中有丘壑,表面無文章。
那不是傻氣,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謹慎觀察認真思考后的誠府,是運籌帷幄的智慧。
天地有正氣,做人有志氣,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追問要有敘事的內容
追答談靜氣
《管子》有云:“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認為保持內心之靜,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荀子》也認為,“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意即虛心、專一、冷靜地觀察事物。
《禮記》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思想,被宋明理學發展為道德修養方法,周敦頤《太極圖說》中的“無欲故靜”,體現的就是“主靜”思想。
靜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不是緊張慌亂,而是情急智生、從容應對。
一位著名畫家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這是一種處世態度所產生的人生境界,細細品味會豁然開朗。
千百年來,一個“靜”字,教育了無數文武之士,成就了歷代賢達之人。
諸葛亮給他兒子寫信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
細細品味,“靜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它需要學習,需要涵養。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越是博學的人就越能視野開闊、頭腦冷靜。
靜氣要靠正氣支撐。
無欲則剛,無欲則靜,一身正氣的人往往處變不驚,以無我超越自我。
靜氣更需要有寬廣的胸懷。
具有寬廣胸懷的人才能兼容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之心待人處事。
有位哲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
靜觀其變,寧靜才能致遠。
當下,一些人心浮氣躁宛若湯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著匠氣、俗氣、躁氣,面對職務變遷、工作變動、事態變化,不知所措,慌了陣腳;遇事心急火燎,不善統籌,過急過滿。
這些人歸根結底是缺少一些靜氣,不能保持一顆寧靜之心,去冷靜思考、沉著應對,因而不能做出正確判斷、科學決策。
“靜”,是一種境界。
遇事能“靜”,亦顯智慧本色,也是成大事者的必備素質。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怎么進步,都需要頭腦冷靜、心態平靜,靜心做事情、靜氣思良策。
養一點靜氣,才能保持頭腦清醒,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淡泊名利,放眼未來,不以寵辱進退自擾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以靜氣為話題的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