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木心?
木心是誰
2015-11-17 【源自網絡】
本名孫璞,1927年生于桐鄉烏鎮。
畢業于上海美專。
曾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上海工藝美術中心總設計師。
1982年定居紐約。
2011年12月21日逝世于故鄉烏鎮,享年84歲。
他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其散文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
一批當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深受其藝術影響。
木心去世后,他的一首小詩《從前慢》被廣泛流傳:“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 人家就懂”
昨天,烏鎮木心美術館落成。
它由建筑大師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陳丹青出任館長。
從照片上看,第一眼,它十分和敬清寂,仿佛有點兒安藤忠雄;大體量采用木質地,是為了呼應木心的“木”字嗎?
據說,木心先生臨終前,看著美術館設計圖,喃喃說道:“風啊、水啊,一頂橋。”
木心紀念館的館長 親自將三幅陳丹青的題字帶到杭州
木心遺作里有幾百幅繪畫作品,從未在國內展出,在美術館里將作為常設展覽。
美術館還將推出木心老師林風眠以及對木心產生影響的德國哲學家尼采等三個展覽。
烏鎮木心美術館,像廣袤長夜中的一顆新星,給木心迷的情感和視線,提供了一個可期許可投注的方向。
而在杭州,已經有一顆星,呼應它,以明亮以沉默——木心咖啡館,創辦者是李加文,在杭州文藝界,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凡人咖啡館,一個文藝中青年的文化地標。
作為資深木心迷,李加文參加了烏鎮木心美術館的落成典禮。
他感慨:“做到了極致又很節制,有著恰到好處的美感。
木心先生會喜愛的。”
2009年,李加文第一次讀到木心的書,《哥倫比亞的倒影》,“那一篇《上海賦》,把上海寫活了。”他讀得啞口無言,極受震動,唯有一個心悅誠服的“好”字。
從此他開始收集各種關于木心的書籍,2013年,還開過兩周的木心書店,只賣木心的書。
他說,不知道讀什么書的時候,拿起的總是木心。
做一間“木心咖啡館”,是李加文心心念念已久的事。
2014年5月,烏鎮木心紀念館開幕,他以朝圣的心情前往,還穿了新襯衣和新鞋。
見到了陳丹青,他斗膽上前求字,還真求成了——兩周后,木心紀念館的館長王瑾專程將三幅字送到杭州,請他挑一幅,剩下的兩幅,帶回交還陳丹青,親自銷毀。
在烏鎮與杭州 讀他的書和他讀過的書
和烏鎮木心美術館相比,杭州的木心咖啡館,具有“處江湖之遠”的有趣和愜意,每一把椅子都不一樣。
老式吊扇,尼采和福樓拜的早期印刷品,都由ebay訂購,紐約發貨,山水迢迢,構成了一間超越商業意義的“木心的書房”。
在這里,從中午11點到凌晨2點,讀一本書,與兩三好友小聚,這應該就是木心和陳丹青在紐約的交往方式。
木心曾寫道:“從中國出發,向世界流亡,千山萬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國、故鄉。”在這間咖啡館,你能看見木心的紐約和烏鎮。
為了完成這個多年念想,李加文花費了一番心血。
先是選址,木心年輕時在杭州逗留過的地方,孤山、平湖秋月、老吳山、老浙大、南山路、武林門……都去考察過。
最后落址環城北路市政府大樓對面的這一處老式房屋。
烏鎮與杭州,這兩顆關于木心的星星,交相輝映,像不像失聯多年的音符,聯袂成出塵的樂章?
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木心?
木心一生如鏡,人人得以觀照自身,并看到超越自身局限的各種豐富與可能。
熱愛者們窮盡人力,打撈碎片,以各種真實的物質的懷念方式,讓我們盡可能地看到一個完整豐富的文學家與畫家。
我們進入烏鎮木心美術館,進入杭州木心咖啡館,讀他的書以及他讀過的書,看他的畫和他贊賞的畫,并不是要摹仿他,而是獲得一種力量,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世界的力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木心先生的從前慢到底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