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明末江蘇江陰人,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生于南直隸江陰城南兩公里橫渡河中流的馬鎮鄉南陽歧村,卒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享年55歲
徐霞客在幼小的兒童時代,就顯示出聰明穎悟的天資,又由于優越的家庭讀書環境,所以他很容易從書本上獲得大量知識每遇著名的詩文,他總是強記背誦,速度還很快呢!但他最喜歡閱讀的書籍,并不是四書五經科舉文章,而是各種當時視為不正規的閑書奇書,特別對描寫和探討大自然方面的書最感興趣諸如古今史籍輿國方志,山海國經等都是他的涉獵范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盡發先世藏書,并鬻未見書,縑組充棟,叩如探囊由于他的肆志玄覽,目空萬卷,徐霞客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對天下名山大川的地理形勢在青少年開始時就已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同時,在閱讀中,發現各類書籍之間有疏漏或錯誤的地方,于是萌發了游歷山水的愿望決心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天地間的各種奧秘,問奇于名山大川,并把游蹤所至,如實紀錄,欲開一代游記之先河
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對于功名利祿也看得十分淡薄,平生也不大歡喜與官宦人士結交,寧愿長期居住在鄉間,過著悠閑的田園生活,閱讀詩書以自娛這對徐霞客的思想也有較大的影響
徐霞客22歲那年,就辭別父母踏上遠游的征途
他的游蹤相當廣闊,北抵晉冀而覽恒岳(今五臺山);東達浙閩,渡海而登普陀;西南遠騫滇西邊陲;南及百粵(廣東)而游羅浮馳騖數萬里,躑躅三十余年屐痕所至,相當于今日之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廣東湖北廣西貴州云南16個省區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市,遍及大半個中國
所游的名山,包括泰山普陀天臺雁蕩九華黃山武夷廬山嵩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臺恒山衡山九嶷等;所游的勝水,包括太湖長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郁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凡游蹤所經的古洞名剎溫泉飛瀑奇峰深林幽篁等靈境奇觀,無不舍身而趨,飽覽而歸他以驚人的毅力,非凡的膽識,聞奇必探,見險必截
在他的旅途考察期間,不避風霜雨雪,不畏虎狼當道他自己記敘了旅途中的情況說:亙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后止所以,他在攀登山崖時,不需有現成的途徑;過河渡水時,不必找現成的渡口碼頭;遇到深洞低矮時,就卷曲起身軀模仿蛇身匍匐前進;遇到危巒絕壑時,學著猿猴的樣子,以臂代步拉著古藤或繩索攀登有時候,不巧跌落到山谷流水中,遍體鱗傷也不后悔,仍然勇氣十足,奮發蹈厲,爬起來繼續旅行就這樣,歷時34年間,幾乎日日如此在行旅中,還有5次碰到強盜,所帶財物與行李被洗劫一空;4次斷糧,餓著肚子,也都沒有動搖他的考察決心,盡力完成預期的任務
有一次,他在湖南境內,沿湘江旅行時,遇到一伙強盜,不僅搶走了他的錢物,還被兇狠地揍了一頓與他同行的一名叫靜聞的和尚,由于強盜的兇殘受傷而不幸去世徐霞客在痛失良伴之際,曾作挽詩說:西望有山共生死,東瞻無侶去來難表達了他仍要繼續西行探勝的決心當時,路上有朋友勸他暫時回家休息一陣子,不必再冒這種無為的艱險可是他堅定地回答說:我不怕,即使不幸在旅途上犧牲了,就拿一把鋤頭,就地挖個坑,給我埋葬在那里就滿足了仍然按照既定的方針前進
當他進入西南山區以后,曾幾次遇到餐風露宿饑寒交迫或無食鹽的困境他說:這一點困難,沒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有個草堆讓我躺下來休息,就心滿意足了有時,行走在無人的山區里迷了路,同行者不知所措,而徐霞客始終樂觀地開導他們說:迷路有什么可怕?也不必懊悔,也許就在迷途上有新的發現對于探幽凌險披奇扶奧的旅行者來說,三誤三返也不必灰心喪氣有時,碰巧真的在迷途中獲得新發現或意外的收獲,他就高興得不得了,甚至大喊起來:值得!值得!
雖然徐霞客白天多在山野間長途跋涉,身體已經極度疲勞,但到晚上住宿的時候,總是把當天的所見所聞如實地寫在日記本上即使有時找不到住處,露宿荒郊寄身于草莽之間,也要燃起篝火或松明,在風吹搖曳的火光里,蟄伏在包袱上寫他的日記就以如此堅韌不拔的毅力,寫下了獨具一格的既銳于搜尋,尤工于摹寫的徐霞客游記在這部巨著中,從22歲開始,一直寫到55歲因病返回家鄉,歷時34年的旅行紀錄
這部著作的最初稿本共計240多萬字,是徐霞客畢生心血的結晶,是他的意志與才華所融合而凝成的科學與文學的碩果史夏隆評論說,這是徐霞客一生心血,走筆成書的杰作但因300多年來輾轉抄錄,散失殘缺,迄今僅存20卷,約計60萬字,還能見到其宏博的內容
雖然書名為游記,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家所寫的游記,而是集地質地理水文氣候植物以及社會人文諸多方面的科學內容與風土人情的巨著其中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尤為珍貴,錢謙益曾稱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西方的地理學界對這部巨著曾賦予高度的評價,并在19世紀時即翻譯過去,作為他們研究自然現象的重要參考文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博士在他的名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中對本書曾作這樣的評說:他的游記并不像17世紀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探家所寫的考察紀錄
徐霞客游記的最大成就是在地理學方面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廣泛而系統地描述巖溶地貌的科學紀錄,比以往地理學界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研究巖溶(喀斯特)地貌的德國地理學家 曼于1858年記述巖溶地貌還要早200年
徐霞客從湖南經廣西到云南的行旅中,一路上正好都是石灰巖地貌發育區他正確地描寫了桂林漓江的奇峰群青蓮出水;陽朔周圍則是碧蓮玉筍世界山復崢崢,骨立石皆廉利侔刀戟并給這些巖溶地貌專門命名了石峰石橋環洼之類他前后探索溶洞共達百余個,且考察精細,一絲不茍比如在桂林調查七星巖溶洞群時,手擎火把,目測步量,將全山15個溶洞的分布規律結構特征等都一一作了詳盡的記錄他認為石灰巖的質地比較堅硬,不易作機械風化破碎,但易被水流溶解所以,凡石灰巖分布區,平地多拔起的奇峰,山內則多空洞,洞內又因地下水的長期活動,溶解與侵蝕并進,使溶洞日益擴大洞中滲透的水中,溶解了高濃度的碳酸鈣,當其附著于洞頂和洞壁上,就會凝結起來,形成鐘乳石,當其滴下,在洞底或洞壁上凝固聚積,則形成石筍這些見解與記錄,無疑是世界上最有系統又最早的巖溶地貌學的寶貴文獻
其次,徐霞客對水文學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例如,自禹貢以來,都認為岷山導江,即長江的發源地就是岷江的發源地但徐霞客經過野外的調查研究以后,提出大膽的質疑:黃河的發源地在昆侖山以北的星宿海,但河水的流量不大,其寬度也不及長江的三分之一反之,長江的流量遠比黃河巨大,為什么發源地反而比黃河短呢?為了解開這個自己提出來的謎,于是他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經過數千里的跋涉,終于查清楚并確認長江的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然后寫成江源考,這是我國地理學上的重大發現,但可惜的是,至今所見到的這本書已非完整的全文,而是殘缺本了
又比如,在南方諸水系中的南盤江(云南省的第四條大河),關于它的發源流向,歷來記載都很模糊,經過徐霞客的實地考察以后,寫出盤江考,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將其支流寫成上游的錯誤,并分別確定了交水和可渡河各是南盤江和北盤江的發源地近代我國地質學的創始人之一的丁文江,在其徐霞客年譜一書中,特意稱贊盤江考是全游記中最重要的篇章
與此類似,徐霞客在福建旅行時,將九龍江與建溪作了比較,指出兩溪的發源地高程頗為相仿,但兩溪內的急流險灘的分布卻不相同,提出了程愈迫則流愈急的地貌學上的基本理論問題用現代地貌學的概念來說,距離侵蝕基準面(海洋)愈近流程愈短的,則多險灘了
此外,他還提出了河流的侵蝕作用使山削成壁的概念,這是流水侵蝕地貌的重要見解和特點
第三,徐霞客對火山地質的觀察和研究,也頗有獨到的見解例如,他在游記的硫塘吼虎(1639年5月)一節中描述了滇西騰沖活火山噴發后(離徐霞客看到時僅過去30年)留下的溫泉及其周圍的情景,因火山噴發導致附近山林燒毀的生動場面,并指出硫磺等巖石與礦物都是火山的賜予,這是很正確的論斷
第四,徐霞客對旅途中所見到的或親身感受到的自然物體與現象,諸如巖石礦物植被氣候等各方面都有濃厚的興趣,并著力加以描述甚至在武當山等地,不辭辛勞與艱險采集了榔梅;在嵩山采集了金蓮花;在五臺山采集了天花茶等珍稀名貴的標本,作進一步研究
徐霞客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地理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作家,當時的幾位著名文人都無不異口同聲地稱贊,如陳函輝說:霞客工詩工古文詞,更長于游記文湛持,黃石齋兩師津津贊美錢謙益稱他的游記為古今游記之最,奚又溥更以為固應與子長之史記并垂不朽美譽之辭,無以復加
徐霞客一生的絕大部分歲月都是在荒山野嶺間度過的,直到1641年,56歲時,因病魔纏身,不得不中止旅行,只好返回故里此時,他將自己幾十年來收集的巖石礦物植物標本一一擺設在病房內,朝夕摩挲相對,在撫摸中回憶畢生的考察事業,內心發出微笑,好像在說,我沒有辜負大自然的期望,然后,靜靜地閉上眼睛與世長辭而去
1979年,在他的家鄉江陰市街頭,落成徐霞客雕像,在其祖居處建成徐霞客紀念館,并在東西兩壁上鑲嵌著77塊明代的晴山堂石刻,記載了徐霞客的家世及其一生的旅游活動的事跡,成為目前研究徐霞客的重要資料,吸引海內外學者來此拜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楊利偉徐霞客堯茂書哥倫多的事跡寫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