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懷這個字的具體解釋:
字義
1、同本義[think of;miss;yearn for]
懷,思念也。
――《說文》
嗟我懷人。
――《詩·周南·卷耳》
維以不永懷。
有女懷人。
――《詩·召南·野有死麕》
惟佳人之獨懷兮。
――《楚辭·悲回風》
懷良辰以孤往。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久行懷思。
――《后漢書·列女傳》
而不懷仁。
――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去國懷鄉。
(國,國都)――范仲淹《岳陽樓記》
眷茲典瑞之賢,永懷仍幾之托。
——明 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又如:懷土(懷戀故鄉;安于所處);懷香(懷念女色;風流);懷慕(懷念仰慕);懷鄉(思念故鄉)
2、心里存有;懷藏[keep in mind;cherish]
心愴悢以傷懷。
――《文選·班彪·北征賦》
懷瑾握瑜兮。
――《楚辭·九章·懷沙》。
注:“在衣為懷,在手為握。”
懷怒未發。
――《戰國策·魏策》
懷信佗傺。
――《楚詞·屈原·涉江》
懷猶豫之計。
――《資治通鑒》
尚懷狐疑。
懷其璧。
――《史記·廉頗藺相列傳》
懷瑾握瑜。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佩紫懷黃。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汝姊在吾懷。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又如:懷玉(懷抱美玉。
比喻人具有才德)
懷慝(心中懷有不良的意念)
懷貳(懷有二心)
懷袖(擁抱)
懷刺(心懷諷刺)
3、包容;包圍[surround]
蕩蕩懷山襄陵。
――《書·堯典》
傳:“懷,包也。”
懷萬物。
――《淮南子·覽冥》
又如:懷挾(包藏)
懷山(包圍山陵)
4、孕,懷孕,謂婦女或雌性哺乳動物受精有胎[be pregnant;conceive]
如:懷耽(懷擔。
都指懷胎)
懷了六甲(舊時指女懷孕)
懷子(懷孕)
懷身(懷孕)
5、歸向;依戀 [tend to;be reluctant to leave;feel regret at parting]
戎狄懷之。
――《國語·晉語》
懷與安,實敗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又如:懷向(歸向;向往);
懷附(歸向,歸附);
懷服(內心順服);
懷化(歸服向化)
6、招致;招徠 [incur;bring about]
如:懷誘(猶招引)
懷輯(懷集;招來)
7、安;安撫 [appease;pacify]
而懷西戎。
――《韓非子·五蠹》
廣德行以懷之。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
又如:懷生(安于生計);
懷保(安撫保護;撫養);
懷遠(安撫邊遠的人);
懷撫(安撫)
8、胸口;懷抱里 [bosom]
免于父母之懷。
――《論語·然后》
寘子于懷。
――《詩·小雅·谷風》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
――《韓非子·初見秦》
又如:懷黃(懷里揣著金印);
懷金(懷揣金印);
懷襟(胸襟)
9、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感君區區懷。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逆以前我懷。
聊布往懷。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予懷愴然。
――宋·姜夔《揚州慢》
又如:懷恩(感念恩德)
懷寄(寄托心志)
懷愛(心中喜愛)
10、古地名 [Huai town]
在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卅九年,攻懷。
――《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紀》
11、姓。
如:懷素(公元737―799,唐名僧。
長沙錢氏,字藏真。
善草書,以狂草出名,繼承張旭筆法,世稱顛狂素)
二:
詞語釋義
1. 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處。
~路。
~國。
2. 距離,差別:相~不遠。
3. 已過的,特指剛過去的一年:~年。
~冬今春。
4. 除掉,減掉:~掉。
~皮。
~勢(a.閹割;b.動作或事情終了時的氣勢)。
5. 扮演戲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動詞后,表示趨向:上~。
進~。
7. 用在動詞后,表示持續:信步走~。
8. 漢語四聲之一:~聲(a.古漢語四聲的第三聲;b.普通話字調中的第四聲)。
詳細字義折疊
動詞
1. (會意兼形聲。
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
《說文》:“從大,凵聲。”凵( qū)。
本義:離開)
2. 同本義 [go away;leave]
去,人相違也。
——《說文》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詩·魏風·碩鼠》
紀侯大去其國。
——《春秋·莊公四年》
大去者,不遺一人之辭也。
——《谷梁傳》
武子去所。
——《左傳·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
——《戰國策·齊策》
乃去。
——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
——宋· 歐陽修《歸田錄》
一狼徑去。
——《聊齋志異·狼三則》
東向馳去。
——清· 魏禧《大鐵椎傳》
3. 又如:去離(分離;離開);去任(因故離開職位);去住無門(進退兩難);去來(離去;往來);去位(離開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殺三蟲。
——柳宗元《捕蛇者說》
明日去。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俸去書來。
5. 又如:去絕根株(斬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歸正(去掉邪惡,歸于正道)
6. 相距,遠離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連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難》
日始出時去人近。
——《列子·湯問》
西蜀之去 南海。
——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又如:兩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別處,跟“來”相反 [go]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
公然抱茅入竹去。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汝可去應之。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無門(進退兩難);去緊(走得快;迅疾);去處(所去的地方);去學校;誰去都一樣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三國演義》
11. 又如:去失(丟失)
12. 扮演 [戲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如:去主角的那位長得并不美
13. 趕走;打發走 [drive]
夫匯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
——《戰國策》
14. 拋棄,舍棄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丟開;放心);去勢(舍棄權勢)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晉· 陶淵明《雜詩》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謂詞或謂詞結構后表示趨向或持續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來船不定,自飛自語燕爭忙。
——宋· 梅堯臣《絕句》
歸去來兮。
——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一鳴輒躍去。
——《聊齋志異·促織》
躍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慮考慮;明年回鄉下去;船向前慢慢開去;把東西給他送去
20. 逃離,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
——《孟子·公孫丑下》
小敵去。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紡焉以度而去之。
——《左傳·昭公十九年》
21. 通“驅”。
驅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
——《左傳·僖公十五年》
象形詞
1. 過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
如:去歲(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過去的歲月)
2. 通“怯”。
膽小,畏縮 [cowardly;timid]
介詞
1. 在。
表示時間或處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兒擺著三只大酒缸。
——《水滸傳》
名詞
1. 去聲。
漢語四聲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為一聲的代表字,于是這四個字就成了四聲的名稱。
——王力《漢語音韻學》
三:
詳細字義
◎辭
辭、辤cí
〈名〉
(1)(會意。
本義:訴訟,打官司)。
(2)同本義
[legalcase;lawsuit]
辭,訟也。
——東漢·許慎《說文》。
按,分爭辯訟謂之辭。
善于辭案條教。
——《后漢書·周紆傳》。
注:“辭案猶今案牘也。”
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
——《書·呂刑》
(3)口供
[oralconfession]
明清于單辭,無或私家于獄之兩辭。
——《書·呂刑》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禮記·大學》
其次不辱辭令。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辭布者。
——《周禮·司市故書》。
司農注:“辭布,辭訟泉物者也。”
獄辭無謀故者。
——方苞《獄中雜記》
有詔即訊,辭服。
——《漢書·趙君韓張兩王傳》
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
——柳宗元《斷刑論下》
(4)言辭;文辭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辭。
——《禮記·曲禮》。
疏:“言語也。”
不以文害辭。
——《孟子》。
注:“詩人所歌詠之辭。”
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
——《荀子·正名》。
注:“說事之言辭。”
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
——司馬遷《報任安書》
勉旃!夙夜服此訓辭。
——明·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
(5)又
其次不辱辭令。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6)又如:辭色(言辭和容色);辭容(表情;面色);辭旨(言語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特指政令之詞[order]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
(8)借口,口實[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論語·季氏》
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
——《資治通鑒》
(9)又如:辭頭(說法;借口)
(10)中國古代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體裁,也叫賦,或辭賦并稱[Ci,atype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如:《歸去來辭》陶淵明。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
——梁啟超《譚嗣同傳》
辭,即賦,一種講究句式和押韻的散文。
因為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
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
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
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
一般四句一節,每一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
(11)又如:楚辭
(12)古體詩的一種[Ci,aformofclassicalpoetry]。
如:木蘭辭
(13)在日語中辭又是聲音的意思
詞性變化折疊編輯本段
◎辭
辭cí
〈動〉
(1)說講[speak;talk]
使人辭于狐突。
——《禮記·檀弓》。
注:“告也。”
無辭不相接也。
——《禮記·表記》。
注:“辭所以通情也。”
無傷也,請辭于軍。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2)辭別;告別[bidfarewell;saygood-byeto]
朝辭白帝彩云間。
——李白《早發白帝城》
過北郭騷之門而辭。
——《呂氏春秋·士節》。
注:“辭者別也。”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北朝樂府《木蘭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又如:不辭而別;辭朝(進朝辭謝皇帝);辭世頌(遺書);辭年(辭歲。
除夕之夜)
(4)推卻不受[discline]
以王父命辭父命。
——《公羊傳·哀公三年》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呂)蒙辭以軍中多務。
——《資治通鑒》
熹朝上賓,以殿工加(袁可立)太子少保,懇辭不受,時論韙之。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5)又如:辭讓(推讓);辭不獲命(辭謝推讓而未獲允許)
(6)審訊[try]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
——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
(7)遣去[dispatch;expel]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使皇武子辭焉。
——《左傳》
辭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8)解雇,免職[dismiss]。
如:他被張老板辭了;辭館(辭去書塾的教職)
(9) 計較,講究
大禮不辭小讓。
《鴻門宴》
四:奇
基本字義
一、⒈特殊的;非常的;罕見的:~聞。
~跡。
~志。
~觀。
~妙。
~巧。
~恥大辱。
奇事。
奇勛。
商品奇缺。
山勢奇險。
⒉出人意料的;令人難測的:~兵。
~計。
~襲。
出~制勝。
⒊驚異;引以為奇:~怪。
人皆~之。
驚~。
不足為~。
4.(Qí)姓(蒙古族姓氏)
5.對...感到驚奇。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臨川先生文集-傷仲永》
6、超越平凡、珍奇之意。
奇jī
⒈單數,跟"偶"相對:一、三、五、七、九等是~數。
〈引〉零頭數:八十有~。
⒉見qí一。
3.幾jī
⒈矮或小的桌子:茶~。
條~。
⒉接近,差一點:~快天黑。
~乎認不出他了。
⒊隱微,苗頭:君子見~而作。
⒋〈古〉通"機",事務:日理萬~。
⒌見qí四 。
6.奇,與正相對
“奇門遁甲”的含義是由“奇”“門”“遁甲”三個概念組成。
“奇”就是乙、 丙、丁三奇;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文言文翻譯,懷,去,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