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氣的古詩句
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2.問普天之下,能在我手上生還者,能有幾人.3.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4.我欲問鼎天下,試問誰與爭鋒.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天若賜我輝煌,我定比天猖狂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終有一日權在手,殺盡天下負我人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誰無虎落平陽日,待我風云再起時.有朝一日龍得水,我要長江水倒流我若滅世,誰人阻攔?天若有怨,葬之何妨?。
【絕句的四句詩句的詩句】
1、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 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 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4、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5、 送崔九 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6、 終南望馀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7、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8、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0、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11、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12、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3、 送靈澈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14、 彈琴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15、 送上人 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16、 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17、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19、 玉臺體 權德輿 昨夜裙帶解,今朝〔蟲喜〕子飛.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1、 行宮 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22、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3、 何滿子 張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24、 登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5、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6、 渡漢江 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27、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28、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七言詩句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遣懷》
作者: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瑤池》
李商隱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寄揚州韓綽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春夏秋冬詩句各五句
春: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夏: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秋: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冬: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5.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形容情意深的古詩句
1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2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詩經邶風擊鼓》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4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佚名《鳳求凰琴歌》6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鄭愁予《賦別》7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8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四》9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曹植《明月上高樓》10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關于成功的詩句
從 軍 行 (選一)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 塞 (選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少 年 行 (選一) 唐·王 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唐·岑 參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和張仆射塞下曲 唐·盧 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少 年 行 (選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成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夏 日 絕 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牡 丹 宋·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示 兒 宋·陸 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州 橋 宋·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初入淮河 (選一) 宋·楊萬里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題 臨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 安 軍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如此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話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飄泊棲遲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夢覺聽啼鵑.題鄭所南蘭 元·倪 瓚 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望 闕 臺 明·戚繼光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馬 上 作 明·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榆 河 曉 發 明·謝 榛 朝暉開眾山,遙見居庸關.云出三邊外,風生萬馬間.征塵何日靜,古戍幾人閑.忽憶棄繻者,空慚旅鬢斑.渡 易 水 明·陳子龍 并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海 上 (選一) 清·顧炎武 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水涌神山來白鳥,云浮仙闕見黃金.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壯士心.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鄭成功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一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漫 感 清·龔自珍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己 亥 雜 詩 (選一)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3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6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7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8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9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10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11.滿江紅(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七言詩句-關于水的詩句七言詩
帶“水”字的古詩詞句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春江晚景》)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親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斜暉脈脈水悠悠。
《夢江南》溫 庭 筠 小橋流水人家。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雁門太守行》李賀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劉禹锝《竹枝詞》)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底。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國山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夢江南》 門前流水尚能西。
蘇軾《浣溪沙》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都給你貼上,你只選七言詩吧。
如何劃分古詩句的節奏?
關于古詩節奏的劃分古詩的教學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須努力展現出古詩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應該是古詩教學的核心和關鍵.其中,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可以參考的資料非常多,比較好把握,形式的美,對于今天不會寫古詩的教師來說,當然就比較困難了.為此,我們作了一個專題研究,現把有關節奏的這部分內容公布出來,供大家參考,也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一、古詩的自然聲律節奏 《詩經》的時代,主導的詩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響下,古詩逐漸形成了以兩個音節(即兩個漢字)為一節拍的聲律特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體現出整齊勻稱、瑯瑯上口的韻律美.不過,由于四言詩,節奏過于簡單、過于呆板凝滯,漢以后逐漸沒落,與它相似的六言詩也始終無法進入古典詩歌的主流形式中.漢以后,五七言詩成為最基本的形式. 五七言詩雖然也是以一節拍兩音節為主,但與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幾個完整的節拍外,還有一個畸零的單音節,五言是兩個節拍外加一個畸零單音節,七言是三個節拍外加一個單音節.為什么需要這樣一個單音節呢?有兩個作用:一是更便于體現詩葉韻所帶來的韻律美.我們知道,詩是要葉韻的,葉韻的常規方法就是在句末分布以同韻字,這些同韻字前后呼應,就產生了聲音的回環美.顯然,葉韻點是音律的關鍵,是吟誦時應該強化的所在,而把一個畸零的單音節拖長構成一個節拍,就能很好地體現和突出詩的韻律.五言、七言的節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個作用是使詩句更具頓挫、變化之美,因為過于規整的二二與二二二的節律是缺乏變化,因而也是呆板的,畸零的單音節的出現就改變了這種呆板性,使詩顯得更靈活多變,吟誦時更能產生起伏之感、頓挫之美.從聲律效果來說,讀“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左思《詠史》)時,顯然會比讀《詩經》中“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或“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覺得更美,更有表現力.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別成為五言與七言詩基本的,也是經典的聲律節奏.漢以后的詩人寫詩,一般都遵循這樣一種經典的聲律節奏來造句,如: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 二、古詩的意義結構 五七言詩之所以成為古典詩歌主流形式,還與它有著更強的意義表達功能有很大關系.人們發現,各句中那個畸零的單音節如此顯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為表達的中心.于是,許多詩人都把功夫放在單音節的錘煉上,從而使五七言詩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成為鍛造名句的詩歌時代.當然,根據意義的需要,單音節的位置就不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這是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中的名句,單音節全部赫然居于句中,顯然為詩人錘煉的焦點.也就是說,詩句的中心不是在葉韻的位置,詩人突出的不完全在是詩的韻律,而更在詩的內在意境.這樣,古詩就出現了兩種常見的意義結構:一,單音節在末尾.五言詩為二二一,七言詩為二二二一,這是符合自然的、經典的聲律節奏.第二種,單音節在句中.五言為二一二,七言詩為二二一二,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讀少府之任蜀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在這幾個例句中,分布在句中的單音節,都是詩人要突出的意義.誦讀時在這些位置上拖長,從而使詩意更顯雋永.不過,這樣一來,詩的聲律節奏與意義結構二者之間就出現了一個錯位.如果說第一種是經典的聲律節奏,是詩的聲韻所要求的自然節奏,那么第二種就是對自然的聲律節奏的一種背離.換言之,詩韻所帶來的呼應回環美,有所淡化.為此,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是把兩種形式錯綜起來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詩,如陸游《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兩種節奏形式交錯起來,產生了更豐富、更深永的美感效應,經典的聲律節奏與對它的突破并沒有從根本上破壞詩應有的自然的聲律美.不過,第二種節奏形式中,單音節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它都是處于最后一個節拍之前,在意義上往往與最后一節拍結合較緊,而與開頭的節拍更疏離.粗粗看上去,它與第一種形式是相似的,這種節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種形式的一個變式.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說,現代有學者則把它稱之為“半逗律”(林庚《唐詩綜論》).前者認為,五七言詩句末尾三字,從意義上看是一個大的意義單元(如“存知己”、“絲方盡”).后者則認為詩句之內還存在一個“半逗”,五言在第一節拍后(如“海內//存/知己”),七言在第二節拍后(如“春蠶/到死//絲/方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