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插秧的詩句
《廣陵別鄭處士》年代: 唐 作者: 高適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
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
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
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
鷗鳥鏡里來,關山云邊看。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
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
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初夏懷故山》年代: 宋 作者: 陸游鏡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紅橋小艇過。
梅雨晴時插秧鼓,蘋風生處采菱歌。沉迷簿領吟哦少,淹泊蠻荒感慨多。
誰謂吾廬六千里,眼中歷歷見漁蓑。《時雨》年代: 宋 作者: 陸游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鶯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觴。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東屯行》年代: 宋 作者: 白巽雨足稻畦春水滿,插秧未半青短短。
馬塵追逐下關頭,北望東屯轉山坂。一川洗盡峽中想,遠浦疏林分氣象。
溝塍漫漫堰源低,灘瀨泠泠石磯響。中田筑場亦有廬,翚飛夏屋何渠渠。
李氏之子今地主,少陵祠堂疑故居。《冷田村》年代: 宋 作者: 蔡正孫蓑下清風笠下煙,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廚薄,盡在青裙兩擔肩。《適武林入延平界作》年代: 宋 作者: 陳藻人煙隨山窟,家家自生理。
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開邊憶漢皇,航海通南鄙。
黃昏更不愁,客舍連甍美。《次韻酬李通江》年代: 宋 作者: 馮伯規和煢禱雨儲精誠,便覺豐年遍遠坰。
繅繭齊頭絲卷白,插秧隨手稻翻青。行篘秫酒酣天祿,益長香芽發地靈。
守令愛民須表里,君其為緯我為經。《和別駕喜雨四絕》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時較似去年強。
從今無事閑風月,分作屏星一半涼。《自安仁至豫章途中雜興十九首》年代: 宋 作者: 趙蕃農事催人未遽央,種秧未了插秧忙。
田家作苦吾常逸,所愧饑寒趨路旁。
關于插秧的詩句
《廣陵別鄭處士》
年代: 唐 作者: 高適
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
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鷗鳥鏡里來,關山云邊看。
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描寫插秧的詩句有哪些?
1.《插秧詩》 作者:契此和尚 朝代:后梁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2.《廣陵別鄭處士》 作者:高適 朝代:唐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
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3.《初夏懷故山》 作者:陸游年 朝代:宋鏡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紅橋小艇過。
梅雨晴時插秧鼓,蘋風生處采菱歌。沉迷簿領吟哦少,淹泊蠻荒感慨多。
誰謂吾廬六千里,眼中歷歷見漁蓑。4.《冷田村》 作者:蔡正孫 朝代:宋蓑下清風笠下煙,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廚薄,盡在青裙兩擔肩。5.《和別駕喜雨四絕》 作者: 魏了翁 朝代:宋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時較似去年強。
從今無事閑風月,分作屏星一半涼。6.《適武林入延平界作》 作者: 陳藻 朝代:宋人煙隨山窟,家家自生理。
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開邊憶漢皇,航海通南鄙。
黃昏更不愁,客舍連甍美。
贊美“農民插秧忙”的詩句有哪些?
夏日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
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后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后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于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于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于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要求是關于五一的勞動,例如:插秧,,,的農活,要語句優美的,
五一勞動節的作文 滿山的桃花、碧綠的田野、金燦的油菜花望不到邊際,農民,您用那粗壯的雙臂換來我們的美食,您用汗水澆灌了我們的身體。
鋼花的四濺、機床的轟鳴、高樓大廈上看不到原始的印記,工人,您用那堅實的臂膀拖起我們的生活。您用那扎實的工作方便了我們的便利 當你坐在小汽車享受個人的流動空間,當你坐在巴士享受公眾的效益,當你坐在遠行的大船享受旅途的瀟灑,當你飛入藍天把世界變小,您可知道勞動的美麗。
當你走進飯店、走進商店、走進繁華的商業區,你可知道服務的辛苦,站了一天的腿還是那樣站立。 當你走進學校,你可看見知識的閃光,你可聽到書與人的交流,你可聞到老師的汗水,知識變的勞動更加的偉大無比。
當你一切容入了社會,周圍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勞動所給予。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類是如此的進步,一切的一切無不來自于我們的艱苦勞動、平凡的勞動,勞動是那樣的默默無語。
勞動創造了歷史,勞動創造了未來。在新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贊美勞動最美麗 春風春雨把原野拂過,驚起一層漫漫綠色。
五月,在這春天的季節,是一場雷鳴后大雨來臨,南飛的大雁跋山涉水歸家的日子;是杏花開遍山野“她在叢中笑”的爛漫季節;是冬麥揚穗農民揮汗荷鋤,辛勤耕耘的好光景。 蛙鳴蟲叫,魚躍雀散,初春的曠野已是喧聲鼎沸了。
扶搖而上的風箏擁入碧空的懷抱,地上的人們舒展著筋骨攢足了勁。不知不覺中,春天正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的向我們走來——在春意盎然的五月。
五月是孩子們的天堂,拋掉厚重的棉衣棉帽,跑到田野里盡情的撒歡兒,用柳笛唱一支春天的歌;五月是青年人的日子,春潮涌動的時節,執子之手,與子同行,擷下春天里的玫瑰點綴愛的天空;五月是老年人的節日,踏著一路路春光,和著一串串鳥鳴,到剛剛解凍的湖面垂釣人生……五月,全體人民的日子——全世界勞動人民的節日。 水一樣流走的是日子,記憶被時間流逝得日益斑駁,人們卻沒有遺忘這一幕,“五一國際勞動節”成為他們英勇壯舉的特別紀念。
勞動人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民,他們用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勞動,建成了今天的萬丈高樓;是勞動,筑就了現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勞動,讓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是勞動,使浩翰的荒原變成了畝畝良田。
勞動是神奇的,勞動是偉大的。勞動者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編織了這個五彩班斕的世界,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勞動者致敬! 在充滿真情的五月,緊握你因勞動而開滿繭花的手,送上我最真心的祝福,聆聽你勞動的贊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一種人生;“憑欄處,瀟瀟雨歇”是一種人生;“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一種人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也是一種人生。
種種人生,勞動如咖啡里的方糖,把我們的人生調得有滋有味;勞動如路旁的一幀風景,把我們的人生裝扮得亮麗多彩。 五月,真情五月。
在樓外高樓,在亭外長亭,讓我們手挽手,肩并肩,豪情萬丈,血氣方剛的唱一首大江東去,把全世界勞動者的心愿送給遠方,送給明天。讓我們為明天喝彩,為五月高歌,為勞動者擊掌!。
寫插秧的作文在旁邊看的,大人插秧!
春將接力棒交給了夏。
初夏和暮春并無多大區別,天還是那樣的藍,日光還是那樣的明媚。可僅僅幾天,太陽就翻了臉,沒有了溫柔,盡顯出毒辣。
天空沒有一絲云彩,強烈的陽光把地面烤得滾燙滾燙,砂土仿佛要被曬出油了。偶有風來,卻不是涼爽的風,而是從地面卷起的熱浪,更加火燒火燎。
田里的作物、山上的雜草早晨還有模有樣像個模特兒,太陽一出,不一會功夫葉子便卷成了索,無精打采沒了生機,猶如乞丐。農家的屋檐下,看家狗趴在地上,吐著紅紅的舌頭直喘粗氣,即使來了生人,它也懶得去行使職責。
勤勞的莊稼人沒有因為太陽大就歇著。小麥、油菜要收割回來,秧苗要栽進田里,做不完的農活。
成熟的小麥,金黃色的一株株一塊塊,割麥人揮舞著鐮刀將其撂倒,打成捆,又一捆一捆的運回家脫粒入倉。我讀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參加過割麥的勞動,太陽曬得臉上、手臂上都脫了皮,麥芒劃在身上如刀割火辣辣的痛。
勞動結束再進教室后,老師便講“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插秧則是另一番景象,幾人十幾人站成一排,勾著頭躬著腰,左手捏著秧苗,右手像點穴一樣將秧苗插進水田里。插秧人退著“前進”,面前便是橫成行、豎成列縱橫交錯的一片綠色……夏天最熱鬧的地方要數小溪溝和清江邊。
小溪溝里只有孩童玩耍,他們用手將臉盆大小的水塘慢慢擴大,然后一絲不掛的跳進去嬉戲。膽小的不敢下水,就悄悄地拿起小伙伴脫下的小褲頭沿著溪溝捉螃蟹去了,捉一只往褲頭里放一只,有了二三十只,便滿足地返回到水塘邊,將螃蟹通通地丟進塘里,嚇唬在里面玩的那些孩子。
有膽量在清江里游泳的一般是成年人,各種各樣的姿勢都有,但多數是“狗刨”,清江邊的男人不會兩下“狗刨”就說不過去了。這個季節的清江并不是十分的溫順,一旦發狂,令人恐懼。
江水泥湯樣的渾濁,遠遠地站在江邊,感覺到半人多高的浪頭像墻一樣壓了過來,讓人喘不過氣。這里有一個天生的水位警戒線叫“三塊石”,多年的實踐經驗,水位沒超過最下面那塊石頭時,人渡、車渡隨便通行,水位到了第二塊石頭時,勉強能開人渡,水位到了最上面也就是第三塊石頭時,什么船都不能渡了,有人此時要過江,也只有望江興嘆了。
如今,水布埡工程截流蓄水,三塊石早被淹沒,印象中的激流險灘已成“平湖”,機動船取代了小木船,江南江北來往的人不再擔心“隔河渡水”了。六七月的天是娃娃的臉,說變就變。
剛才晴空萬里,轉瞬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不一會兒又云開霧散,風歇雨停,家鄉人稱為“跑暴雨”。雨前沙塵紛飛,看遠處顯得模模糊糊,而雨后不僅空氣清新,凡能目擊到的地方都好像被雨“洗”得干干凈凈,悅目賞心,恰似近視眼忽然戴上一幅合適的眼鏡,原來眼前是如此的清晰清爽!小時候,我最盼望夏日的傍晚,因為這時有我喜歡干的活兒。
低山蚊子多,尤其是天快黑時,成群結隊的蚊子圍著你上下飛舞,冷不防叮你一口,怪疼怪癢。大人便安排孩子拿些干柴,再砍些青樹枝割些青草蓋在上面,將柴點燃,這種火堆不見火苗,只有滾滾濃煙,濃煙便是熏趕蚊子的武器,不過人也會被熏得眼淚直流。
如果用蒲扇使勁扇動,效果更好。現在沒有人采用這辦法了,偶爾還想玩上一次,卻被長輩們笑作無聊,只得作罷。
當然,故鄉的夏還有冰清玉潔的月光、還有此起彼伏的蛙聲……。
描寫初夏農忙景象的古詩 快快
宋·翁卷《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今譯】鄉村四月里閑人很少,剛剛忙完采桑養蠶,又忙插秧。
【賞析】本篇寫初夏農忙景象。農歷四月,三麥登場,秧苗正綠,農民們剛收完麥子又忙著插秧。
可是在江南農村,又多了一樁采桑養蠶的農活。唐代王維《新晴野望》詩云:“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意相近,卻不及這里寫得鮮明疏快。宋人秦觀《田居四首》其二寫初夏農忙,用了一百字,卻沒有此二句寫得簡練概括。
它語言明白如話,酷似民歌,雖含蓄不足,卻情韻悠然,堪稱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