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行什么意思
《塞上行》,圖書名,報道了百靈廟戰役、西安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前后西北地區的政治、民族動向,批評了封建王朝及民國政府傳統狹義的消極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決邊疆問題的新途徑。
==================================================================親~你好!````(^__^)````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天天開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下面的【采納為滿意回答】或者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點擊【評價】,謝謝!你的好評是我前進的動力!! 你的采納也會給你帶去財富值的。(祝你事事順心)==================================================================。
尋求劉得仁《塞上行作》的翻譯、背景及賞析
大意: 背井離鄉,來到這貧窮邊遠之地。
觸目傷情,多少憂愁涌上心來! 異地他鄉,中秋佳節思親人。在這邊寒苦地,早早的就飄起了雪花。
大雁展開保持平衡的羽翅高高飛翔,黃河滾滾不息,流入北方異族的河流。 將軍啊,不要感到悲苦,這里雖然苦寒,卻能讓你建功立業、覓侯封爵! 背景賞析:詩人生活在唐文宗時期。
此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斗不斷,而且邊疆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那段時間邊疆戰事連連,北方少數部落不斷侵擾。
本詩先勾畫出邊疆的環境惡劣“邊窮觸目愁”、“塞雪下中秋”,戍守邊疆將士的愁苦、思鄉情結,渲染出邊疆的苦寒。最后兩句卻讓人為之一振,“將軍心莫苦,向此取封侯”,勸勉將士.。
塞上行這首詩的頷聯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樣的感情?
頷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能戰,英勇殺敵.頷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家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
主要意思是正面表現戍邊將士的戰斗生活,有對戰斗生活的正面描寫.主要是襯托手法,用惡劣的自然環境反襯戍邊將士不畏艱險的精神.
最終李白的想法就是痛恨戰爭,盼望和平,表達這樣的思想 《塞下曲》出于漢樂府《出塞》《入塞》等曲(屬《橫吹曲》),為唐代新樂府題,歌辭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縱,作為律詩亦逸氣凌云,獨辟一境。像這首詩,幾乎完全突破律詩通常以聯為單位作起承轉合的常式,大致講來,前四句起,五六句為承,末二句作轉合,直是別開生面。 起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五月”在內地屬盛暑,而祁連山尚有“雪”。但這里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雖然沒有滿空飄舞的雪花(“無花”),卻只覺寒氣逼人。仲夏五月“無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時(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見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同時,“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邊地聞笛,實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聞”。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不就羈縛”(沈德潛《說詩晬語》),措語天然,結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緊承前意,極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錞、鐲之類)擊鼓,以整齊步伐,節止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合軍中習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為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起四句寫“五月”以概四時;此二句則只就一“曉”一“宵”寫來,并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強。全篇只此二句作對仗,嚴整的形式適與嚴肅之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蘇廷評行狀 什么意思
《蘇廷評行狀》是蘇軾在請求曾鞏給其祖父(古稱“大父”)作墓志銘時寫作的。其后不久,曾鞏就應蘇軾之請,寫作了《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志銘》。
廷評:即廷尉平,又稱廷平。隋以后稱大理寺評事,但詩文中仍常稱評事為廷評。唐朝姚合有“東門攜酒送~~,結束從軍塞上行”(《送獨孤煥評事赴豐州》)這樣的詩句存世。
蘇序:蘇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蘇軾在“行狀”中稱其為“蘇廷評”,估計是父因子貴——蘇洵為官后朝廷賜予其父一個閑職(不任實職,不領薪俸)。
行狀:⑴古文體名,又稱“狀”“行述”,記述死者世系、籍貫、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常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撰述,供朝廷議謚參考或撰寫墓志、史傳者采擇,往往多浮夸溢美之詞。⑵品行,業績。
使至塞上詩句的意思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詞句注釋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⑵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里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看望,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⑶屬國:有幾種解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于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后即授典屬國官職。屬國,即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外交事物的官員為典屬國,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這里詩人用來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見《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⑷征蓬:隨風遠飛的枯蓬,此處為詩人自喻。⑸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地。這里是指唐軍占領的北方。⑹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孤煙:趙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后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又:孤煙也可能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⑺長河:即黃河;一說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⑻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并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候騎:一作“候吏”。⑼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里指前敵統帥。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里代指前線。《后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后尚在前線未歸
白話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