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彈琴詩中描寫琴聲的詩句是
《聽彈琴》詩中描寫“琴聲”的詩句是“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句子翻譯七弦琴奏出清涼的曲調悠揚起伏,細細傾聽就像那滾滾的松濤聲。 此句出自唐代劉長卿的《聽彈琴》,原文如下: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句子賞析 此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與《全唐詩》均為“聽彈琴”。
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
“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
“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彈琴”的拼音怎么寫?
拼音[tán qín ]
彈琴
拼音[tán qín ]
釋義:用手指彈奏音樂。
近義詞:
1.撫琴[fǔ qín]
彈琴。
出處:文選.王粲.七哀詩二首之二:「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
例句: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最適合撫琴彈奏一曲古韻十足的曲。
2.鼓琴[gǔ qín]
彈琴。
出處: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例句: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誰知道聽彈琴全詩的意思?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簡析:“綠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琴,名叫綠綺,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
開頭兩句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欽慕。“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伯牙揮手,鐘期聽聲。”“客心洗流水”一句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見《列子·湯問》);“馀響入霜鐘”一句也用了典,“霜鐘”語出《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霜鐘”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云暗幾重”照應。“馀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之后,余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
《列子·湯問》里有“余音繞梁 ,三日不絕”的話,蘇軾在《前赤壁賦》里用“馀音裊裊,不絕如縷”來形容洞簫的余音。
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特點是,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浚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來自四川峨眉山下。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 。“綠綺”本是琴名 ,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 ,這里用來代指名貴的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簡短的十個字,把這位音樂家表現得很有氣派,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
三四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 。“揮手”是彈琴的動作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這兩句以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如聞這極其鏗鏘有力的琴聲。
“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講 ,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 “高山流水”的典故,詩人借此表現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很含蓄且自然,雖然用典,卻毫不艱澀,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
“馀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 。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著,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發現不知不覺中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
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在于除了“萬壑松”之外,沒用別的比喻形容琴聲,而是著重表現聽琴時的感受,表現彈者、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詩人從琴聲聯想到萬壑松聲,聯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受。
《聽彈琴》簡短的詩意!!!急
此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與《全唐詩》均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后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聽彈琴
朝代:唐代
作者:劉長卿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 一作:七絲)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