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方法的詩句
1.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興》 2.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晉.陶淵明《移居二首》 3.論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闕——清.黎志遠《漢陽舟次》 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5.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謝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6.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韓愈《調張籍》 7.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唐.杜牧《讀韓杜集》 8.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宋.陸游《示子聿》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宋.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10.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11.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12.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清.趙翼《論詩五絕》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歐陽修《吊僧詩》 14.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題詩后》 19.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苦吟》 20.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2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22.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唐.賈島《戲贈友人》 23.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難摹——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24.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金.王若虛《論詩詩》 25.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清.黃遵憲《雜感》* 26.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27.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宋.戴復古《論詩十絕》 28.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清.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
帶有寫作手法的句子有哪些
我給你提供個使用“ 通感 ”修辭手法的句子: 你長得真難吃。
o(∩_∩)o。
。,開個玩笑“長得”一般給人的是視覺上的沖擊,這樣一說,便似乎成為味覺了。
這就叫做 通感 定義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作用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比如:欣賞建筑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范例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再比如,“ 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 。“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里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
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
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
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于味覺印象,“美”屬于視覺印象,“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
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
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麻煩采納,謝謝!。
詩詞寫作方法-宋詞的寫法以及詞牌知識本人近來想學習一下宋詞的寫
沒什么,開始的時候可以寬泛一點寫作。
每個詞牌都有自己的格式,這是它將自己區別出來的最大特征標志。比如說《如夢令》,格式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的有上下闕兩部分,有的只有一部分,還有三部分的。 開始寫的時候,就按照詞牌的格式填字吧,你知道嘛,開始的時候做詞是稱作“填詞牌”的。
詞牌被稱為詞余,根本就沒有獲得和詩一樣平等的地位,它們是為音樂而產生的附屬物。所以是先有閑遣的音樂,但又要有一點詞,所以才產生了詞牌。
為什么詞牌的字數,長短,句段有固定的格式呢?最初的原因就是它是為固定的一段音樂而作的。 除了填字,你當然還得注意尾字壓韻。
先可以三句一韻,二句一韻,后來慢慢練習,就可以漸漸自然了。它沒有詩那樣的要求嚴格的形式。
我高中的時候也玩玩,現在沒心情了。有機會交流交流。
我以前的陋作。你打開時請耐心一點,出得比較慢。
那些有詞牌名的就是我作的詞牌。 其他的是本地方言的一些逗樂的東西。
我是長沙人。
古詩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一、賞析詩中的關鍵字詞 命題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命題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
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賞析詩中的重要語句 命題方式:這句詩有何特殊含義或深沉含義? 命題變式:這句詩最具表現力,試簡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釋清這句詩的字面意義,然后或扣語言特點或扣思想情感作具體分析。
三、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命題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分修辭手法(比喻、夸張、擬人、通感等)、表達方式(抒情、議論、描寫等)、藝術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襯托用典等)三大類。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或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賞析詩歌的意境 命題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 命題變式: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體。 五、賞析詩歌的思想情感 提問方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主旨或對于本詩內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情感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壯志未酬、報國無門、閨中怨恨、念遠思家、忠貞愛國。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思想情感。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作者這種感情。
六、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郁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或(1)結合全詩分析某句詩的表達技巧及表達效果。
總之,如果我們能熟悉這些命題方式,清楚各種答題技巧,再認真審讀題意,根據試題要求,扣住原詩,抓住要點組織語言,就能極大的避免失分.。
詩歌的寫作方法有那些
藝術地組合與疊加多個意象
在詩歌的藝術表現中,詩人常常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將采擷來的意象進行0心的組合與疊加,以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詩歌組構意象時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幾種:
1,感覺挪移
感覺挪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感”,在詩歌創作中,通感的運用也極為頻繁。通感是詩人的藝術思維被調動起來后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這個時候,詩人的各種感官都溝通了,它們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來。通感也就成了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如何其芳《圓月夜》:“你的聲音柔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 “柔美的聲音”如“雪白的手臂”這是以視覺來寫聽覺;郭沫若《新月與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能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樣的焦心。” 既有以味覺寫視覺(“白云”是“解渴的凌冰”),也有用觸覺寫心靈感覺(“火一樣的焦心”)。當詩人的各種感覺溝通后,詩中的意象常常出現奇妙的組合,詩歌也變得搖曳多姿,韻味實足。
色彩錯雜
詩人在組合詩歌意象時,常常將許多顏色錯雜在一起,在五彩斑斕的色彩世界里呈現繁復的詩意。如何其芳的《歡樂》:“告訴我,歡樂是什么顏色?/像白鴿的羽翅?鸚鵡的紅嘴?” 以“紅”與“白”兩種顏色來比喻歡樂;穆旦的《野獸》:“在堅實的肉里那些深深的/血的溝渠,血的溝渠灌溉了/翻白的花,在青銅樣的皮上!” 三種顏色交錯出一個極富野性的獸類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給你黃土地下紫色的靈魂。” “黃色”的土地,“紫色”的靈魂,兩種顏色非常富有藝術表現力,它們組合在一起,將貧寒土地上生存的、受盡了生活折磨和鞭打的保姆形象準確地描畫出來。
博喻與鋪陳
所謂博喻,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寫同一個事物意象,以各不相同的喻體來喻指同一個本體,如:“一個年輕的笑/一股蘊藏的愛/一壇原封的酒/一個未完成的理想/一顆正待燃燒的心” ,分別以“年輕的笑”、“蘊藏的愛”、“原封的酒”、“未完成的理想”、“正待燃燒的心”來比喻含苞欲放的花蕾;再如:“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用四個比喻句寫出“思念”的各種意蘊。
所謂鋪陳,就是對同一事物意象從不同側面反復鋪寫,以達到意義強化和情緒渲染的目的,如:“網撒在河上。/網住了月光嘛?/網住了河水嘛?/還是網住了風?/呵,什么都網不住!/但網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網住了魚蝦,/網住了夢,/網住了夜來迎接黎明。” 用兩個疑問句和四個陳述句來寫漁網的“網住”,表達效果異常突出。
悖謬與突反
悖謬可以說是詩歌中獨特的表達手段,所謂悖謬就是將相反或相對的語詞并排在一起,使詩歌出現一種語義含混和打破常規的審美效果。如“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 “這是痛苦,是幸福,要說出它/需要以冰雪來充滿我的一生” ,等等。這些語義相對或相反的詞語并置在一處,表面看來似乎違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邏輯,但實際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體驗真實,它們的出現,使詩歌呈現出更大的藝術魅力。
所謂突反,就是詩歌首先圍繞一個核心的意象,使用若干相近的意象將詩意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等到核心意象的烘托和詩意的渲染到達一定程度后,再拈出一個與之相對或相反的意象,“卒章顯意”,從而將前面的詩意全面顛覆。如艾青的《礁石》:“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前面六句極力鋪寫洶涌海浪對礁石的撲打與摧折,最后兩句寫了礁石對待海浪摧折的泰然處之,一個勇敢面對逆境、敢于克服重重苦難的英雄形象驀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突反的使用強化了詩歌語言的“出其不意”特征,也增強了其陌生化的表達效果。
古詩有幾種寫作手法
詩歌的寫作手法用術語說是它的表現手法。
古詩歌鑒賞表現手法常見的有:比興、象征、比喻、夸張、比擬、借代、雙關、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疊詞、、互文、想象、聯想、曲筆、照應、倒裝、鋪墊、鋪排、抑揚(先抑后揚、先揚后抑)、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褒于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以下就其中一些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做一一介紹: 1、直接抒情 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人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余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愿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對象。
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后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
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
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
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后用于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 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
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 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