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救國的古詩詞
《雜興》
年代: 宋 作者: 劉克莊
田賦不可增,商賈不可籠。
雖有百孔桑,安能救國空。
錢鈔誰創智,造楮以權銅。
南渡初未有,隆乾始流通。
百千十萬億,愈多愈無窮。
議者勿咎楮,楮有活國功。
設楮賤如土,百物皆價穹。
有司欲平之,其術未易工。
□□化□外,市不為日中。
譬如治危病,下計用火攻。
公卿與文學,枘鑿常不同。
未論政然否,先觀民咈從。
當局久已昏,謝事歸明農。
莫獻蒭蕘言,徒懷芹曝忠。
形容體弱多病的詩句,我體弱多病怎么辦
讀書人向來是一個極富激情。
烽火照西京,也已無心埋頭讀詩書,風多雜鼓聲,安坐南窗?心中的慷慨因國家的危亡油然而生,但他們比其他人更能理性地,心中自不平,百夫長足矣。 另外,勝做一書生”是楊炯《從軍行》里的詩句。
雪暗凋旗畫;往日心儀的功名利祿在邊關戰事面前顯得如此微不道、清醒地看待時勢,就知道我是不是亂答的了殺人無力求人懶! 你去網上查一下這句話,它并不是用來形容讀書無用的:國家興亡。寧為百夫長。
牙璋辭鳳闕,極易沖動的群體,“寧為百夫長,千古傷心文化人,鐵騎繞龍城,小家安在,勝作一書生。 大意,匹夫有責。
大國不存,投筆從戎。
表現宋朝國事危亡,個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言律詩《過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
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
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
如果說首聯是從縱的方面追述,那么,頜聯則是從橫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極深切地表現了他的哀慟。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這際遇本來就夠慘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顯凄苦。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形像鮮明,感情摯烈,讀之使人愴然!
詩人是在用這首詩感慨自己的遭遇.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他是用自己的汗水十年寒窗考上的文官,卻不得不指揮軍隊保護江山.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他能力有限,無法抵擋住敵人的進攻,致使江山淪陷.他一邊在抒發著自己的忠君情操.打算一死抱國,又一邊痛恨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保護自己的國家.從惶恐灘頭說惶恐就可以看出,詩人為自己努力做出的結果是非常傷心的,而零丁洋里嘆零丁又道出了那時的人心不齊,想保護國家的人少之又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人沒有保護住國家,只要退而求其次,以自己的死來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傷悲,讓后世來尊敬他.
求文言文句子,關于家國天下
您好:提供一點,請參考。
第一 1.位卑未敢忘憂國。 —— 陸游 4.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 司馬遷 5.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6.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 陸游 7.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陸游 8.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
—— 呂坤 9.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10.英勇非無淚,不灑敵人前。
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 —— 陳輝 第二 一片丹心圖報國,千秋青史勝封爵。
(清?陳璧) 釋:一片赤膽忠心為了報效國家,能留下愛國報國的業績名聲勝過被封什么官爵。 í 丈夫所志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 釋:大丈夫所應有的志向是經理好國家,能夠使天下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í 愿得此軀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唐?戴叔倫) 釋:愿把自己的身體長期報效祖國,何必非活著回玉門關內來。 í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三國?曹植) 釋:閑居著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國家的困難。 í 名編壯士藉,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釋:名字編入了登記壯士的名冊,就不能心中想著個人的私事。
獻身于國家為國排憂解難,把死看為象歸來一樣。 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宋?歐陽修) 釋:被封贈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í 一官試易了,報國何時畢?(宋?歐陽修) 釋:一任官職很容易過去,但報效祖國永遠不能完畢。
í 離家自是尋常事,報國慚無尺寸功。(明?于謙) 釋:離開家鄉去為國盡力是尋常的事情,慚愧的是為國沒立下什么功勞。
í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 釋: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來,哪能因為有禍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í 金甄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秋謹) 釋:祖國被帝國主義侵占了臺灣、遼東半島,這總要收回來,為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去犧牲,又豈敢愛惜自己的生命。 í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清?顧炎武) 釋:國的興盛與衰亡,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í 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關頭豈待商。
(明?瞿式耜) 釋:自請留守桂林時已決心犧牲,在以身殉國這樣的重大關節上是毫無猶豫,不用商量的。 í 未收皇家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唐?令狐楚) 釋:沒有收復被吐番占領的黃河和湟水等地,不打算考慮回故鄉。 í 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
(宋?謝枋得) 釋:因為民族的大義高于一切,為其可以舍棄自己的生命;忠君愛國的禮節重于其他,才知道自己為國犧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í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宋?岳飛) 釋:為了收復被侵占的國土,要決心餓了食侵略者的肉,渴了喝侵略者的血。
待我們從頭把國土收復回來,再去朝見皇上。 í 卻思猛士衛神宇,安得長年在鄉土。
(元?薩都刺) 釋:想到祖國的疆土需要猛士來保衛,我哪能長年呆在自己的家鄉呢? í 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唐?韓愈) 釋:本想為國家清除有弊病的事情,怎么肯因為年老體衰而顧惜自己的晚年呢? í 裹尸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
(明?張家玉) 釋:大丈夫為國戰死在疆場上,用馬革裹尸,這是英雄事,縱然就是死了也能使史冊上留下好名聲。 í 不為愛親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親。
(管仲) 釋:不為了自己所愛的親人而危害國家,所以說國家比親人還要親近。 í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戎輪臺。
(宋?陸游) 釋:僵臥在孤村自己并不覺得悲傷,還想著為國家去保衛邊地要塞。 í 中華,中華,我所至愛,為國捐驅,死而不愧。
(清.徐驤) 釋:中華呀中華,我是最熱愛的,為了國家犧牲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 í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
繁霜盡是心頭血, 灑向千峰秋葉丹。(明?戚繼光) 釋:孤立無援地在海上戰斗了十年,多么希望朝庭的支持。
自己和將士們保衛祖國的一片心血,象灑向千峰的濃霜一般,把峰上的秋葉都染紅了。 í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明?楊繼盛) 釋:自己雖然死了,但浩氣仍留在天地之間,赤膽忠心可照千古;活著時沒能為國盡力,留下忠心也要報效國家。 í 九州難畫華夷限,萬死思回天地心。
(清?丘逢甲) 釋:帝國主義不斷侵占我國土,很難劃分華夷的界限;自己為了拯救祖國的危亡,準備萬死不辭。 í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南朝 .鮑照) 釋:有危機的時候可以看出大臣們的氣節,世亂的時候可以看出誰是忠良。
(你看)前方的將士為了報效國家,不怕為國犧牲。 í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唐?陳子昂) 釋:感到邊關多事之時自己思念要報效祖國,拔出寶劍離開鄉里去從軍保國。 í 一飯感恩無地報,此心許國已天知。
(宋?李伸之) 釋:你請我吃飯喝酒示恩都沒有用,因為我以身許國之心蒼天已經早就知道了。 í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