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果實豐收的詩句
1、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 宋代:蘇軾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
化工余力染夭紅。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
甚時名作錦薰籠。 譯文 難得今年大麥和小麥豐收,千畝地綠浪渲染了整個天空。
天工造化,花朵顏色極為鮮艷。 山簡晚上回來時酩酊無所知而被兒童嘲笑,瑞香花花色妖紅,氣如熏香。
2、禾熟 宋代:孔平仲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譯文 陣陣西風,吹過平原,帶來了禾黍的芳香;濺濺流泉,瀉入溝渠,打谷場上一片繁忙。 只有它——經過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閑適地躺在山坡上,嚼著草,沐浴著金色的夕陽。
3、喜晴 宋代: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墻下筍成出林。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譯文 窗戶之間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下來,墻下的竹筍長成了竹林。 雨不斷地下,晴下來的時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經過去,夏天都很晚了。
4、夢江南·蘭燼落 唐代: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
人語驛邊橋。 譯文 更深燭盡,燭光暗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我昏昏欲睡,終于進入了夢鄉,夢中是我久別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時,江南雨季,我獨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著船外那蕭蕭的夜雨盡情的吹奏,時而聽見橋上驛亭邊人語,操著那久違的鄉音,訴說著難忘的故事。 5、百憂集行 唐代: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譯文 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
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現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
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
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
贊美辛苦的勞動豐收的果實的詩句
唐樂府·李坤
憫農 鋤禾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描寫秋天果實的詩
1、《不第后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希。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后別的花就凋零了。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2、《憫農二首》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3、《田家》 北宋-鄭獬
原文:
田家汩汩流水渾,一樹高花明遠村。
云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
譯文:在這個小村里,幾畝低洼田流著渾濁的泥水,而村中有一棵開滿花的大樹,十分風光醒目,人們在樹下乘涼,樹蔭遮著炎熱的暑氣,微風吹來,樹花簌簌飄落,就好像微雨,送走了黃昏。
4、《贈劉景文》 北宋-蘇軾
原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5、《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李白
原文: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時分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宛溪與句溪如同明鏡環抱著宣城,鳳凰與濟川兩橋如同落入人間的彩虹。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梧桐樹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經枯老。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想南齊詩人謝公?
贊美辛苦的勞動豐收的果實的詩句
唐樂府·李坤 憫農 鋤禾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
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
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
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
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
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
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
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
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
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
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
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形容“秋天豐收果實”的詞語有哪些
碩果累累 1、碩果:大的果實;累累:形容積累很多。
指結的大的果實特別多。也比喻取得的優異成績相當多。
2、五谷飄香:五谷指糧食,五谷即稻、黍、稷、麥、豆。秋天糧食成熟了,飄著香味。
3、年豐時稔:稔:莊稼成熟。年成好,莊稼大豐收。
4、豐收季節:秋天糧食等都成熟了,因此陳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5、一叢金黃:描寫秋天果稻谷成熟了。
6、五谷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同“五谷豐登”。
7、麥穗兩歧:一根麥長兩個穗。比喻年成好,糧食豐收。
8、稻谷飄香:秋天稻谷成熟了,飄著陣陣香味。 9、碩果累累:累累:連續成串。
秋天果實成熟了,一串一串的。 10、黃澄澄:具有金子般顏色的。
如:黃澄澄的麥穗。 11、豐收在望:豐收的景象看得見。
豐收:大多指農產品豐收。在:馬上。
望:預料、希望。12、五谷豐登:登:成熟。
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13、盈車嘉穗:盈:滿。
稻重長得茁壯,一棵就能裝滿一車。形容糧食豐收。
14、秋雨綿綿:指金秋時節的雨,預示著豐收與喜悅。 15、金色的麥田:秋天麥子成熟了,看上去一片金黃色。
所以稱為金色的麥田。 。
贊美果實的詩句有哪些
贊美果實的詩句有:
1、《櫻桃》
宋·陳與義
四月江南黃鳥肥,櫻桃滿市粲朝暉。
赤瑛盤里雖殊遇,何似筠籠相發揮。
2、《和裴杰秀才新櫻桃》
唐·杜牧
新果真瓊液,未應宴紫蘭。
圓疑竊龍頷,色已奪雞冠。
遠火微微辨,繁星歷歷看。
茂先知味好,曼倩恨偷難。
忍用烹騂酪,從將玩玉盤。
流年如可駐,何必九華丹。
3、《石榴》
唐·無名氏
蟬嘯秋云槐葉齊,石榴香老庭枝低。
流霞色染紫罌粟,黃蠟紙苞紅瓠犀。
玉刻冰壺含露濕,斒斑似帶湘娥泣。
蕭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萬粒。
4、《宴山亭·賦楊梅》
元·張雨
鶴頂朱圓,豐肌粟聚,寶葉揉藍初洗。
親翦翠柯,遠贈筠籠,脈脈紅泉流齒。
骨換丹砂,笑尚帶、儒酸風味。
誰記.曾問譜西泠,綠陰青子。
君家幾度尊前,摘天上繁星,伴人同醉。
纖手素盤,歷亂殷紅,浮沉半壺脂水。
珍果同時,惟醉寫、來禽青李.爭似.為越女、吳姬染指。
5、《或遺木瓜有雙實者香甚戲作》
宋·陸游
宣城繡瓜有奇香,偶得并蔕置枕傍。
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嘗。
釋義
果實[guǒ shí]:植物體的一部分,花受精后,子房逐漸長大,成為果實。有些果實可供食用。
造句
1、果園里花蕾滿枝,預示著秋天果實累累。
2、秋天到了,果園里果實累累,惹人喜愛。
3、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不要浪費糧食。
4、秋天的果園,累累的果實散發出陣陣芳香。
5、大路上車水馬龍,人們忙著把豐收的果實運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