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想靠近卻不敢,想離開又不能”的詩句有哪些
1、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宋·樂婉《卜算子·答施》
翻譯:離別之后痛苦的相思如滄海一樣深而無際,讓自己備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就像天上的云一樣,遠不可即。
2、淚滴千千萬萬行,更使人、愁腸斷。——宋·樂婉《卜算子·答施》
翻譯:想把握住這將別的時刻,流盡了千千萬萬行的眼淚,也留不住遠行的戀人,讓我愁腸寸斷。
3、要見無因見,拼了終難拼。——宋·樂婉《卜算子·答施》
翻譯:我想與戀人相見卻又無法相見,想要結束這段愛情卻終究舍棄不了。
4、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愿。——宋·樂婉《卜算子·答施》
翻譯:你我如果是前生沒有緣分,那么就等待來生,再結為夫妻。
5、折花枝,恨花枝,準擬花開人共卮,開時人去時。——明·俞彥《長相思·折花枝》
翻譯:折下美麗的花枝,不覺又怨恨起花技,原來打算花開時我們一起賞花共飲,誰知花開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見蹤影。
6、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明·俞彥《長相思·折花枝》
翻譯: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卻早愁人,到相思時卻事無辦法擺脫它,心中稍稍平靜眉頭又露幾分。
7、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唐·李商隱《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
翻譯:巫山神女艷遇楚王,原是夢幻;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獨處無郎。
8、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唐·李商隱《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
翻譯:雖然深知沉溺相思,無益健康;我卻癡情到底,落個終身清狂。
9、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清·納蘭性德《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
翻譯:人們常說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會很深,現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
10、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清·納蘭性德《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
翻譯:回到以前傷心離別的地方,淚水禁不住悄悄流下來。
形容離開的詩句有哪些
1.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____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2.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____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3.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____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4.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____高適《別董大二首》
5.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____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6.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____賀鑄《行路難·縛虎手》
7.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____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8.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____劉禹錫《楊柳枝 / 柳枝詞》
9.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____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10.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____王維《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11.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____張泌《寄人》
12.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____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3.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____范云《別詩》
14.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____蘇軾《鵲橋仙·七夕》
15.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____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表達離別的詩句有哪些
1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清代:王國維 【譯】行遍天涯,看盡人情。
想不到重回故地時,故人已如花飄零。憶當時與她花下別離,相對無言,只有離愁別緒噎胸間,現在只剩綠窗青天如故,卻已非當時風景了。
2 傷離別。江南雁斷音書絕。
音書絕。兩行珠淚,寸腸千結。
——《憶秦娥·傷離別》宋代:何夢桂 【譯】為別離傷感,江南的大雁無法傳來你的消息。音訊斷絕,我內心愁腸郁結,流下眼淚。
3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雨霖鈴·寒蟬凄切》宋代:柳永 【譯】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
表達“離開”的詩句有哪些
1、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李清照《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譯:與姐妹們分手時,惜別的淚水打濕了衣衫,洇濕了雙腮,送別的《陽關曲》唱了一遍又一遍。
2、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贈汪倫》
譯: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3、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李白《客中行》
譯: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鄉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處才是家鄉?
4、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譯:萬里長風,送走行行秋雁。面對美景,正可酣飲高樓。
5、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譯: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6、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佚名《行行重行行》
譯: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7、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譯:啊,此時只需要把滿城牡丹看盡,你與我同游相攜,這樣才會——少些滯重的傷感,淡然無憾地與歸去的春風辭別。
8、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譯: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么方便,應該是因為離別人兒太多。
9、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夏完淳《別云間》
譯:已經知道黃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別故鄉實在心犯難。
10、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
譯: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形容"不想離別"的詩句有哪些
1、宋代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釋義: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
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
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凄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2、元代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
花倚欄干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釋義:在洛陽賞花,到梁園賞月,好花應不惜錢去買,明月也應不惜錢去買。依著欄干觀賞花開放得一片爛熳,舉酒問明月為何如此團圓。
月有圓有缺花有開有謝,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過于離別。花謝了到了三春再開,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圓,人去了什么時候能再來呢? 3、唐代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釋義: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容顏不再。
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
4、唐代張泌《寄人》: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釋義:別夢中隱約來到了謝家,徘徊在小回廊欄桿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還為離人照著庭院落花。
5、唐代陸龜蒙《別離》: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釋義:大丈夫何嘗沒有滔滔眼淚,只是不愿在離別時涕泗橫流。面對離酒慷慨高歌揮舞長劍,恥如一般游子模樣滿臉離愁。
一旦被蝮蛇螫傷手腕之后,當斷手臂就斷壯士決不躊躇。既然決心闖蕩天下建功立業,離別家常便飯何須嘆息怨尤。
想想描述離開的詩句
送兄七歲女 別路云初起 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 不作一行飛 這首詩表達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戀不舍的深情。
哥哥要上路了,天邊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別處的路亭周圍,樹葉紛紛飄落,氣氛蕭索。令人感嘆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樣,雁行能一起飛向遠方,而此時我們兄妹卻不能同去遠地。
詩中寫景的氣氛與離別時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相對照,顯得自然,真摯。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青翠的山巒橫在外城的北面,靜靜的白水繞城東潺潺流過。
在此地一分別,就像蓬草隨風飛轉,萬里遠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飄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樣對你依依不舍。
我們在馬上相互揮手告別,那馬兒也不愿分離而禁不住蕭蕭長鳴。這首詩像一幅油畫,人情美與自然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
全詩豁達樂觀,情意深切。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北國千里,滿天的陰云使白日顯得昏昏暗暗,北風吹來,大雁在分飛的雪花里朝南方飛去。
不要憂愁前面路上沒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誰不認識您呢?前兩句寫的北國風光,所繪之景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后兩句則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 易水送別駱賓王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當年荊軻在這里告別燕太子丹入秦刺殺秦王,臨行時,壯士慷慨激昂,怒發沖冠。
如今古代的壯士早已死去,但這里的水還是像當年一樣冰冷。這首詩與一般的送別詩的那種傷感情緒不同,詩人對古代壯士的追懷,似乎在激勵友人也要學習荊軻去干一番事業。
贈別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分別的時候,分明是多情的,總覺得難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無情。別宴上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不成。
宴席上的蠟燭好像也理解我們的惜別之心,替我們垂淚點點滴滴一直到天明。詩人借物抒情,表達了與友人分別時那難舍難分的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首先是佩服其人品。
這有《贈孟浩然》可證: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詩歌藝術。孟作《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昏 回瞻下山路 但見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蟲寒不聞 衡門猶未掩 佇立待夫君 寫自己凝情望著“下山路”,所見所聞一樁一件地在眼前和耳邊飄過,在心底則漾起種種的情感波瀾,無非是要傳達出對那位落伍朋友的關切。
那種癡癡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李白那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靈活運用這一手法的出色的匯報演出。
至于前兩句,西辭的是“黃鶴樓”,東下的是“揚州”,都帶著“迷花不事君”的瀟灑,作為客體的孟浩然之神躍然紙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躍然紙上了。這首詩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沒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給孟浩然一個人的。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 益 十年離亂后 長大一重逢 問姓驚初見 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 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幾重 事態原是這樣:李益與表弟邂逅于旅途,問姓稱名才相認,皆大驚喜。但如果按照這個次序來寫,詩情洶涌處就被平庸的敘述掩蓋了。
詩人把“十年離亂后,長大一重逢”放在前頭,反映著他自己被觸動之深,也更能喚起讀者悲憫人生苦難的心思。“問姓”兩句非常細膩:初見而“驚”,實際心中已經有個揣測,于是去“問”對方姓名——我們要是把這一聯作互文句來看,當時那種“請教臺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
而當對方一說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詳著表弟勾起串串回憶。其后竟日長談,親情濃濃的,時光飛逝,會少離多,讀者自會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灌注其中,為之驚喜,為之嘆息。
然而樂事還來不及充分高揚,詩人的心卻早已被次日的離別折磨了。他凝想著來日的巴陵道上,依舊是孤身一人,過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攔,就未免沮喪得很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闕輔三秦 烽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唐代士大夫階級其實都以能“致君堯舜上”、作“帝王師”為人生最高價值的實現。因此,他們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
這首詩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這種“戀京情結”,故而對送別處的長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將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覺得特別的風煙迷漫。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別點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著自己的也許同樣是外放的命運。
命運既然相同,那就心有靈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擔了。然而初唐士子畢竟有樂觀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擺脫悲切切的情調,喊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言壯語。
我們仿佛看到他堅定地把手一揮,就把前面的萬縷愁思通通斬斷。 這首詩的起承轉合是最規范的。
一、二句點出送別之地,三、四句承接著傳達離別之愁,五、六句擺脫離愁轉向樂觀,七、八句以“在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