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的獻詩》是海子的詩嗎
是的作于1989.2.2。
黑夜的獻詩 ——獻給黑夜的女兒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豐收后荒涼的大地 黑夜從你內部升起 你從遠方來, 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里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豐收之后荒涼的大地 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閃閃發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倉 谷倉中太黑暗, 太寂靜, 太豐收 也太荒涼, 我在豐收中看到了閻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 從黃昏飛入黑夜 黑夜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聲歌唱 大風刮過山崗 上面是無邊的天空。
海子《黑夜的獻詩》全文怎么理解
作者:何人斯鏈接:http://**question/28501117/answer/41057763來源:知乎在理解這首詩之前,還有兩首詩要提在這里:《獻詩》、《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獻詩》和《黑夜的獻詩》,這三首可以說是海子的黑夜獻詩三部曲。
“黑夜”是海子詩歌的重要意象之一,這三首獻給黑夜的詩歌都成詩于1989年,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海子死于1989年3月。《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獻詩》寫與1989年1月下旬,《黑夜的獻詩》寫于1989年2月初,都是海子自殺前一兩個月的作品。
看《黑夜的獻詩》這首詩(只說點我知道的部分)黑夜從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豐收后荒涼的大地黑夜從你內部上升在海子的其他詩歌中,也常提到黑夜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就剩這一個,最后一個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黑夜”對海子而言既是“受難”,也是幸福,你說在詩中感受到《圣經》的氣息,這是很有道理的。什么樣的人即使受難也覺得幸福?耶穌。
耶穌因著神的使命,來到人間受難,替世人贖罪,那么海子呢?做一個詩人,你必須熱愛人類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須忍受的,歌唱那些必須歌唱的。這是海子在《我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中所寫,海子非常推崇荷爾德林。
作為一名詩人,海子走在黑夜,忍受黑夜,卻也享受黑夜,詩歌的道路布滿荊棘,海子走在其中,痛苦的歌唱,將詩歌嵌進自己的生命,也將黑夜嵌進自己的生命。在海子的詩歌里“土地”也是其常用的意象之一,是其精神棲息處。
土地種糧食,糧食是生存的必需品,生存是夜色中的受難,在這首詩中,海子將黑夜與大地緊密相連,人類帶走了糧食,把空虛和荒涼留給大地。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遙遠的路程經過這里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又見海子特有意象——遠方,”遠方“是海子的精神家園,然而這個家園在何處、什么樣,海子自己也并不清楚。
作為精神家園,它承載幸福,卻又蘊涵殘酷(“遠方只有死亡凝聚的野花一片”、“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你來,我去,這是一種相遇后的錯過,回顧海子的一生,他的愛情總是充滿錯過和不幸。“遠方”是家園,“你”背道而馳,我卻一心追尋。
而對于“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一句我并不了解,只知道《荷爾德林的闡釋》一書中有一篇《荷爾德林的大地和天空》,不知道這兩個“天空”是否有相近之處,我只知道“天空”意味著神明、神性,對其他的并不了解,有知道的朋友可以來解答一下。黑雨滴一樣的鳥群從黃昏飛入黑,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黑雨滴一樣的鳥群”一句有人認為跟梵高《麥田上的群鴉》一畫有關,我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海子很喜歡梵高,他在詩中稱其為“瘦哥哥”;“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一句我同樣不甚了解,就不做解答了題主說海子的詩歌讀起來孤寂悲愴,這很正常,海子的詩歌總見悲情,“死亡”一詞在他的詩作中頻繁出現,詩人西川評價海子時說“海子是一個有自殺情結的人”。
海子后期的詩歌帶著很濃厚的宗教色彩,對此題主已經有所感受,他在自殺時將一本《圣經》帶在身邊,然后像個藝術家一樣壯烈赴死,這種死亡帶著劈裂式的疼痛,像他的詩歌一樣在這貧困的時代,詩人何為? 可是,你卻說,詩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荷爾德林。
海子《黑夜的獻詩》全文怎么理解
作者:何人斯
鏈接:http://**question/28501117/answer/41057763
來源:知乎
在理解這首詩之前,還有兩首詩要提在這里:《獻詩》、《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獻詩》和《黑夜的獻詩》,這三首可以說是海子的黑夜獻詩三部曲。
“黑夜”是海子詩歌的重要意象之一,這三首獻給黑夜的詩歌都成詩于1989年,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海子死于1989年3月。《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獻詩》寫與1989年1月下旬,《黑夜的獻詩》寫于1989年2月初,都是海子自殺前一兩個月的作品。
看《黑夜的獻詩》這首詩
(只說點我知道的部分)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豐收后荒涼的大地
黑夜從你內部上升
在海子的其他詩歌中,也常提到黑夜
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
在春天,野蠻而復仇的海子
就剩這一個,最后一個
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黑夜”對海子而言既是“受難”,也是幸福,你說在詩中感受到《圣經》的氣息,這是很有道理的。什么樣的人即使受難也覺得幸福?耶穌。耶穌因著神的使命,來到人間受難,替世人贖罪,那么海子呢?
做一個詩人,你必須熱愛人類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須忍受的,歌唱那些必須歌唱的。
這是海子在《我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中所寫,海子非常推崇荷爾德林。作為一名詩人,海子走在黑夜,忍受黑夜,卻也享受黑夜,詩歌的道路布滿荊棘,海子走在其中,痛苦的歌唱,將詩歌嵌進自己的生命,也將黑夜嵌進自己的生命。
在海子的詩歌里“土地”也是其常用的意象之一,是其精神棲息處。土地種糧食,糧食是生存的必需品,生存是夜色中的受難,在這首詩中,海子將黑夜與大地緊密相連,人類帶走了糧食,把空虛和荒涼留給大地。
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里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又見海子特有意象——遠方,”遠方“是海子的精神家園,然而這個家園在何處、什么樣,海子自己也并不清楚。作為精神家園,它承載幸福,卻又蘊涵殘酷(“遠方只有死亡凝聚的野花一片”、“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你來,我去,這是一種相遇后的錯過,回顧海子的一生,他的愛情總是充滿錯過和不幸。“遠方”是家園,“你”背道而馳,我卻一心追尋。
而對于“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一句我并不了解,只知道《荷爾德林的闡釋》一書中有一篇《荷爾德林的大地和天空》,不知道這兩個“天空”是否有相近之處,我只知道“天空”意味著神明、神性,對其他的并不了解,有知道的朋友可以來解答一下。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
從黃昏飛入黑,
黑夜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一句有人認為跟梵高《麥田上的群鴉》一畫有關,我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海子很喜歡梵高,他在詩中稱其為“瘦哥哥”;“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一句我同樣不甚了解,就不做解答了
題主說海子的詩歌讀起來孤寂悲愴,這很正常,海子的詩歌總見悲情,“死亡”一詞在他的詩作中頻繁出現,詩人西川評價海子時說“海子是一個有自殺情結的人”。海子后期的詩歌帶著很濃厚的宗教色彩,對此題主已經有所感受,他在自殺時將一本《圣經》帶在身邊,然后像個藝術家一樣壯烈赴死,這種死亡帶著劈裂式的疼痛,像他的詩歌一樣
在這貧困的時代,詩人何為?
可是,你卻說,詩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荷爾德林
海子《黑夜的獻詩》表達了他什么樣的心境啊
稱之為“黑夜的詩,”將這首詩的身份表達得很清楚:“獻” 是獻出,是捐獻.捐贈,是將什么帶到什么之前。
這里暗示著一股涌泉的力量。實際上,人們祭獻的對象也是人們從中汲取的那種東西,所贈之物正是從祭獻對象身上分有的,因此,“祭獻--倒出”的過程,也是一個返回、被納的過程。
祭獻神是向著神的返回;而這同時也是神本身的溢出和自身返回。祭獻是黑夜也返回到黑夜中,在黑夜的杯中吸飲,同時是黑夜本身的涌起、涌現。
“黑夜”與“黑暗”又不同,“黑夜”是有可能性的,它包含著閃閃發光的東西在內。副標題“獻給黑夜的女兒”是一個小小的自身破壞,它把“獻詩”莊重、神圣的含義引向不太莊重、非神圣的情詩。
“女兒”是柔性的,小而具體的,在這個方向上可以使所捐之物更柔和、更真切,更像是從人的舌尖上涌出的。
海子的最經典的詩句
1.從此再不提起過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秋日黃昏》 2.今天,我什么也不說,讓別人去說。 ——《新娘》 3.今夜我不會遇見你,今夜我遇見了世上的一卻,但不會遇見你。
——《情詩一束/山楂樹》 4.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麥地與詩人/答復》 5.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更遠的地方,更加孤獨/遠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遠方》 6.沒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沒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來。 ——《西藏》 7.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九月》 8.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 黑夜的獻詩》 9.該得到的尚未得到,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秋》 10.誰的聲音能抵達秋子之夜,長久喧響,掩蓋我們橫陳于地的骸骨。 ——《秋》 11.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四姐妹》。
現代朦朧詩的經典句子
現代朦朧詩的經典句子有: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 顧城《一代人》 . 不是所有在陽光下的,都陽光 也不是所有在黑暗中的,都黑暗 —— 牧野《陽光下的假面》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 北島《回答》 .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 海子《黑夜的獻詩》 .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 顧城《遠和近》 .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因為是情緒,所以應是無跡可尋。 —— 舒婷《秋天的情緒》 . 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
—— 北島《白日夢》 .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 食指《相信未來》 . 遠方除了遙遠 一無所有。 —— 海子《遠方》 . 在每一次拼搏之后 決不會,只相信終點 —— 牧野《同一起跑線》 .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舒婷《致橡樹》 . 寂寞時,你又一次闖入我的心靈 —— 食指《你》 . 與所有刀客一樣 走不出黑暗的人 最終,都會倒在自己的刀下 —— 牧野《刀客》 .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 —— 江河《星星變奏曲》 . 最嘹亮的 恰恰是寂靜 —— 楊煉《偈子》 .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 梁小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 自由不過是 獵人和獵物之間的距離 —— 芒克《同謀》 . 路是用來欣賞的,我卻錯作追尋 走到盡頭時,才發現 凋零滿地的,是一顆顆枯萎的心 —— 牧野《睡與非睡之間 。
幫助一下評論海子<黑夜的獻詩 >
在現代,抒情詩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稀有元素。
因為抒情是一種“自然流露”(華滋華斯),“流露”即意味著倒出、溢出,抒情詩本質上是這種贈送和給予。即便是面臨各種混亂,它也具有能夠凌駕或超越于種種混亂之上的一個本性,或者說源泉。
源泉就是能源源不斷地流出,抒情詩是在靠近源泉的地方并且為它所注滿。一篇抒情詩或一個抒情詩人,都有它們自己的一個源泉,不斷溯源而上而又順流而下,便形成了抒情詩的所有活動。
而現代人恰恰是源泉堵塞,是情感干涸和內心缺少水位,本雅明曾說:“波德萊爾面對的是讀抒情詩很困難的讀者。”中國的情況也越來越是這樣。
海子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抒情詩人。縱覽他洋洋大觀的詩篇,其中最令人震驚的元素便是他的抒情。
這也許是他本人沒有意識問的。(在某處他曾表達過自己“不想成為一個抒情詩人”)但不管他的本意如何,他的抒情的聲音是他眾多聲音中最唆亮、最尖銳的一種,是他被傳誦得最遠的聲音。
他的源泉是什么?他從中汲取又從中釋放的根源是什么?讓我們通過他那些優秀的抒情詩中最優秀的一首來尋找它。 稱之為“黑夜的詩,”將這首詩的身份表達得很清楚:“獻”是獻出,是捐獻.捐贈,是將什么帶到什么之前。
這里暗示著一股涌泉的力量。實際上,人們祭獻的對象也是人們從中汲取的那種東西,所贈之物正是從祭獻對象身上分有的,因此,“祭獻--倒出”的過程,也是一個返回、被納的過程。
祭獻神是向著神的返回;而這同時也是神本身的溢出和自身返回。祭獻是黑夜也返回到黑夜中,在黑夜的杯中吸飲,同時是黑夜本身的涌起、涌現。
“黑夜”與“黑暗”又不同,“黑夜”是有可能性的,它包含著閃閃發光的東西在內。副標題“獻給黑夜的女兒”是一個小小的自身破壞,它把“獻詩”莊重、神圣的含義引向不太莊重、非神圣的情詩。
“女兒”是柔性的,小而具體的,在這個方向上可以使所捐之物更柔和、更真切,更像是從人的舌尖上涌出的。 “黑夜”是什么?黑夜不是白晝,它是白晝的背面,不為人們的目光所熟悉、所習慣。
它令人感到陌生、神秘、捉摸不定。因而包含一種否定,意味著經由否定而分離出去的那種東西,是一個“它”。
跟蹤這個“它”的人,必定也是分離出去的,換句話來說,是在心靈、情感上經受了分離、分裂的人。沒有一個內心和諧并與環境和諧的人會首先選中黑夜。
那些進人黑夜者是被驅入者,是一些漂泊的靈魂。因此,“黑夜”一旦被“說出”,某種殘酷的心靈解體已經發生。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已經被分離出去的黑夜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它仍然是不安的,焦慮的,它還在運行,運轉,尋找著自己的道路,盡管它實際上并沒有路徑可循。它只是飄。
這一回它升往天空。但這是危險的。
一方面,天空何其遙遠,路途何其漫長,這幾乎是一條自殺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忍受進一步的自身分離,上升即是脫離,脫離原來的地面,脫離剛剛安頓好的地方。
沿著上升的道路,所留下的是一路帶著余溫的空缺。在這個意義上,上升即斷裂。
這種斷裂的意味在一個“遮”字中充分呈現了。“遮”是攔住,擋住,在這里是“一分為二”。
它即是黑夜的斷裂,也是光明的斷裂,升起的黑夜將“光明的天空”分作兩截。光明在這種分離中急速地下降,沿著剛才黑暗上升的道路滑下。
如果把這個場面按一般說法稱為光明和黑夜的交戰的話,那么,在一陣無聲而激烈的前沿上廝殺之后,空中出現的是一些黑的和白的斷柄殘劍,交戰的雙方同時遭到折斷。上升亦是一種失敗,上升的道路亦是失敗的道路。
“豐收后荒涼的大地/黑夜從你內部上升” “大地”是一個承納,它原本具有承納的含義。但這是“貴涼”的大地,并且是“豐收后的荒涼”,因豐收而顯得更荒涼。
在它上面,曾經上演過春華秋實的戲劇,曾經轟轟烈烈,富于絢麗的色彩,此時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是被荒置的,寒冷的。它搏斗過,如今也已失敗。
因此,這么一個大地本身亦是不穩固的,是充滿危機和焦慮的。它與荷爾德林的“大地”不同。
荷爾德林的大地是“神性的大地”,是以神性作為它的內在尺度的,荷爾德林是在神性的大地上漫游和歌唱。海子的大地是自然的大地,是脆弱和無力自救的,或者毋寧說它是一個固體的黑夜,同樣經歷著難以彌合的分離,經歷著沒有歸宿的漂泊。
從上下文來看,“大地”的出現是在一開始上升之后的返回,是沿著與上升相反的方向進行回溯,回到地面、根基上來,但這個根基自身也是不牢固的,它僅是一個想象的、不可靠的虛假承納。因而只有黑夜是永恒的,是目光所及唯一遇見的對象: “黑夜從你內部上升” 第四句是對第一句的強化和加深,語氣上更尖銳、更突兀、更決斷。
尤其是“你內部”,讓人感到防不勝防。從字面上看,它首先是對大地的一次猝不及防的深入和侵人,是大地瓦解的聲音,但是又不僅僅是有關大地的。
“你”在海子那里始終是個難讀、難解的謎。“你”是誰?一個“它者”。
然而這個“它者”不是身外的,它是從自身內部分離和分裂出去的,并且還在不斷分離和分裂,不斷令“我”本人也感到。
求海子經典詩句
1.從此再不提起過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秋日黃昏》 2.今天,我什么也不說,讓別人去說。 ——《新娘》 3.今夜我不會遇見你,今夜我遇見了世上的一卻,但不會遇見你。
——《情詩一束/山楂樹》 4.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麥地與詩人/答復》 5.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更遠的地方,更加孤獨/遠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遠方》 6.沒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沒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來。 ——《西藏》 7.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九月》 8.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 黑夜的獻詩》 9.該得到的尚未得到,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秋》 10.誰的聲音能抵達秋子之夜,長久喧響,掩蓋我們橫陳于地的骸骨。 ——《秋》 11.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四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