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胭脂的詩句
蝶戀花?情景 宋祁 繡幕茫茫羅帳卷。
春睡騰騰,困入嬌波慢。隱隱枕痕留玉臉,膩云斜溜釵頭燕。
遠夢無端歡又散。淚落胭脂,界破蜂皇淺。
整了翠鬟勻了面,芳心一寸情何限 點絳唇 韓琦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愁?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倦尋芳慢 王雱 露晞向晚,簾幕風輕,小院閑晝。翠徑鶯來,驚下亂紅鋪繡。
倚危墻,登高榭,海棠經雨胭脂透。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
倦游燕,風光滿目,好景良辰,誰共攜手?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斗。′高陽,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舊。
這情懷,對東風,盡成消瘦。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趙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
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
和夢也新來不做。水調歌頭 楊炎正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
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
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
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絲。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
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念奴嬌?宜雨亭詠千葉海棠 張鎡 綠云影里,把明霞織就,千重文繡。紫膩紅嬌扶不起,好是未開時候。
半怯春寒,半宜晴色,養得胭脂透。小亭人靜,嫩鶯啼破清晝。
猶記攜手芳陰,一枝斜戴,嬌艷雙波秀。小語輕憐花總見,爭得似花長久。
醉淺休歸,夜深同睡,明月還相守。免教春去,斷腸空嘆詩瘦。
摸魚兒?海棠 劉克莊 甚春來、冷煙凄雨,朝朝遲了芳信。驀然作暖晴三日,又覺萬姝嬌困。
霜點鬢。潘令老,年年不帶看花分。
才情減盡。悵玉局飛仙,石湖絕筆,孤負這風韻。
傾城色,懊惱佳人薄命。墻頭岑寂誰問?東風日暮無聊賴,吹得胭脂成粉。
君細認。花共酒,古來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漫綠葉成陰,青苔滿地,做得異時恨。
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吳潛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以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踏莎行?雨中觀海棠 劉辰翁 命薄佳人,情鍾我輩。
海棠開后心如碎。斜風細雨不曾晴,倚闌滴盡胭脂淚。
恨不能開,開時又背。春寒只了房櫳閉。
待他晴后得君來,無言掩帳羞憔悴。鷓鴣天 蔡松年 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山黛遠,月波長,暮云秋影蘸瀟湘。
醉魂應逐凌波夢,分付西風此夜涼。惆悵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和學使者于殿元枉贈之作 (清)鄭板橋 十載楊州作畫師,長將赭墨代胭脂。
寫來竹柏無顏色,賣與東風不合時。寶釵《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含有胭脂的詩句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曹雪芹《桃花行》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曹雪芹《詠白海棠》
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白居易《后宮詞》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天人裝束天然好,便買胭脂畫不濃。——張問陶《梅花》
殘妝洗作胭脂水,流出宮墻污燕泥。——朱權《宮詞》
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魯迅《湘靈歌》
栗玉長枝挑苦筍,胭脂小把翦防風。——陸游《初夏雜興》
雙臉胭脂開北地,五更風雨葬西施。——唐寅《落花圖詠》
未容谷雨淚胭脂,且趁晴風小小吹。——李石《扇子詩》
古詩詞中“胭脂”一般代表什么
亦作“胭脂”。一種用于化妝和國畫的紅色顏料。亦泛指鮮艷的紅色。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制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過陰干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義。除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
其實際作用相當于現在的“腮紅”。
至于“胭脂淚”,這里所指乃是一種意境。胭脂讓人自然想到女人,那么把胭脂與我們聯想到的女人聯系在一起又會想到什么呢?通常所要表達的是“美人的眼淚”,這里可以理解為“伊人的眼淚”,帶有讓人憐惜的含義。
含有胭脂水粉的詩句
一、蘇軾《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王維《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杜甫《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古人怎樣做胭脂
把胭脂花、玫瑰、梔子或者任何紅色花朵,細細碾碎,用細沙濾去渣滓,晾干汁液,滴上一點點桂花油,就可以做成胭脂。
胭脂,也寫作“臟脂”、“燕脂”、“燕支”。是古代女子用于化妝的一種紅色顏料,多用于涂抹臉頰或嘴唇。在我國很早就被愛美的女性使用了。
紅藍花當初制作女子的化妝顏料,是匈奴人的發明。西晉崔豹《古今注》卷下說:“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唐代 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習鑿齒與燕王書》說的更詳細:“山下有紅藍,足下先知不? 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緋黃,采取其上英鮮者作煙肢,婦人將用為顏色。
《敦煌曲子詞.柳青 娘》:“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關于胭脂的詩句,如 《曲江對雨》:“林花著雨臟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詩人們也很關注這種化妝品,早就把它寫在詩里面了。
這是誰的詩詞——誰把西風移畫扇,淡了胭脂,冷了凝香腕
誰把西風移畫扇,淡了胭脂,冷了凝香腕。
西風,取自納蘭詞“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古詞西風一般比喻情愫,如相思,閑情等等,是一種泛指。
凝香,同上,“一枝紅艷露凝香”,和里面的“凝香”一樣,泛指一種“天然含露的美”的美。
腕,應該是泛指刺繡。
整句話的都是一種泛指,注意次句應該是個倒轉句,古譯今時,要反過來,意思大置如,把用來梳妝,裝束打扮的淑真,把捻針刺繡的玲瓏,都演繹在學墨筆添香的詩意里。
不好意思,本人文薄,望有更好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