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自然詩全詩是什么
作者:韓愈作品:謝自然詩內容:果州南充縣,寒女謝自然。
童呆無所識,但聞有神仙。輕生學其術,乃在金泉山。
繁華榮慕絕,父母慈愛捐。凝心感魑魅,慌惚難具言。
一朝坐空室,云霧生其間。如聆笙竽韻,來自冥冥天。
白日變幽晦,蕭蕭風景寒。檐楹暫明滅,五色光屬聯。
觀者徒傾駭,躑躅詎敢前。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
茫茫八纮大,影響無由緣。里胥上其事,郡守驚且嘆。
驅車領官吏,氓俗爭相先。入門無所見,冠履同蛻蟬。
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傳。余聞古夏后,象物知神奸。
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逶迤不復振,后世恣欺謾。
幽明紛雜亂,人鬼更相殘。秦皇雖篤好,漢武洪其源。
自從二主來,此禍竟連連。木石生怪變,狐貍騁妖患。
莫能盡性命,安得更長延。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
奈何不自信,反欲從物遷。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
來者猶可誡,余言豈空文。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倫。
寒衣及饑食,在紡績耕耘。下以保子孫,上以奉君親。
茍異于此道,皆為棄其身。噫乎彼寒女,永托異物群。
感傷遂成詩,昧者宜書紳。
謝自然詩全詩是什么
作者:韓愈
作品:謝自然詩
內容:
果州南充縣,寒女謝自然。童呆無所識,但聞有神仙。
輕生學其術,乃在金泉山。繁華榮慕絕,父母慈愛捐。
凝心感魑魅,慌惚難具言。一朝坐空室,云霧生其間。
如聆笙竽韻,來自冥冥天。白日變幽晦,蕭蕭風景寒。
檐楹暫明滅,五色光屬聯。觀者徒傾駭,躑躅詎敢前。
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茫茫八纮大,影響無由緣。
里胥上其事,郡守驚且嘆。驅車領官吏,氓俗爭相先。
入門無所見,冠履同蛻蟬。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傳。
余聞古夏后,象物知神奸。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逶迤不復振,后世恣欺謾。幽明紛雜亂,人鬼更相殘。
秦皇雖篤好,漢武洪其源。自從二主來,此禍竟連連。
木石生怪變,狐貍騁妖患。莫能盡性命,安得更長延。
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奈何不自信,反欲從物遷。
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來者猶可誡,余言豈空文。
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倫。寒衣及饑食,在紡績耕耘。
下以保子孫,上以奉君親。茍異于此道,皆為棄其身。
噫乎彼寒女,永托異物群。感傷遂成詩,昧者宜書紳。
“茍”字開頭的詩句有哪些
“茍”字開頭的詩句有如下: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離騷》 先秦·屈原茍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離騷》 先秦·屈原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林則徐茍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重贈盧諶》 魏晉·劉琨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二首》 唐·李白茍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我身》 唐·白居易茍異于此道,皆為棄其身——《謝自然詩》 唐·韓愈茍令實為聃者植,推以天意猶可言——《八檜圖》 宋·王令茍或非膏腴,當應徒畿赤——《送韓欽圣學士京西提刑》 宋·梅堯臣茍一需百,百爾莫足——《刺促篇》 明·何景明茍或森三尺,便若俗子對——《題范寬秋山小景》 宋·樓鑰茍或咈其心,騰爪必傷汝——《懷顧子惇》 宋·鄭獬茍合而異向,世道當何如——《詠懷》 宋·梅堯臣茍無傾覆憂,恣橫未易當——《再過吳江贈僧了洪》 宋·葉適茍非此道知音少,安有茲人得志難——《讀孟子》 宋·曾鞏茍非不逾矩,焉得遂性情——《書紳詩》 唐·權德輿茍無三月資,難適千里道——《遷謫江表久未歸》 唐·竇參茍無松柏心,飄零向誰道——《山中雜詠》 宋·許必勝茍無阮與陶,蘇州曷息偃——《謝邵三十五郎博詩卷》 宋·晁說之。
含有何仙姑的詩句
《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蘇軾)掃白非黃精,輕身豈胡麻。
怪君仁而壽,未覺生有涯。曾經丹化米,親授棗如瓜。
云蒸作霧楷,火滅噀雨巴。自此養鉛鼎,無窮走河車。
至今許玉斧,猶事萼綠華。(君曾見永州何仙姑得藥餌之,人疑其以此壽也,故有丹化米、萼綠華之句,皆女仙事。)
我本三生人,疇昔一念差。前生或草圣,習氣馀驚蛇。
儒臞謝赤松,佛縛慚丹霞。時時一篇出,擾擾四座嘩。
清詩得可驚,信美辭多夸。回車入官府,治具隨貧家。
萍齏與豆粥,亦可成咄嗟。《何仙姑祠》年代: 宋 作者: 梅蟠昔聞謝自然,今祠何女仙。
昌黎久不作,奇事相留傳。當其始生時,紫云光燭天。
煉服云母丹,紅玉飛瓊煙。窈窕顏不老,霞帔尚翩翩。
琪花露含蕊,瑤水月在蓮。恍若坐深閨,真息長眇綿。
左攜魏無人,右挾夏嬋娟。不入天臺路,永同龍漢年。
《題何仙姑舊居》年代: 宋 作者: 徐照身居何處洞,瀟岸看云行。既已通仙籍,奚煩贈道名。
幌紅花日影,香斷寺鐘聲。題句君應識,君詩亦自清。
《何仙姑贊》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閬苑無蹤跡,唐朝有姓名。不知紅玉洞,千古夜猿聲。
“韓孟詩派”的文學主張是什么
不平則鳴 作為一個詩派,韓、孟等人有明確的理論主張,首先是“不平則鳴”說。
在《送孟東野序》中,韓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所謂“不平”,主要指人內心的不平衡,強調的是內心不平情感的抒發。它既是對創作活動產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對一種特定創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態的肯定。
這篇序文是專為一生困厄潦倒、懷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鳴”推許孟郊,則其更重視窮愁哀怨者“鳴其不幸”的傾向不言自明。在《荊潭唱和詩序》中,韓愈進一步指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發于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這里的“和平之音”和“愁思之聲”雖都可視作“不平”之鳴,而且所謂“歡愉之辭難工”并不是說不能工,“窮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說一定好,但從文學創作規律來講,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貴人之手,其生命狀態多平易流滑,便很難表現出“鳴”的深度;而后者飽經困苦磨難,其生命力與阻力激烈碰撞所導致的“不平”之鳴便易于驚動俗聽,傳之久遠。
“不平則鳴”說的另一要點在于特重詩歌的抒情功能。本來,作為詩文大家的韓愈是更重視文的,他說自己不過是“馀事作詩人”(《和席八十二韻》),并明確認為與他那些“約六經之旨”、“扶樹教道”的文相比,其詩只是抒寫“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上宰相書》),以“抒憂娛悲”(《上兵部李侍郎書》)而已。
然而也正由于韓愈沒有把詩與文等量齊觀,才使詩歌避免了成為道學工具、政治附庸的命運,才得以保持其“抒憂娛悲”、“感激怨懟”的美學品性。“感激怨懟”就是“不平”,“抒憂娛悲”就是將此“不平”不加限制、痛痛快快地抒發出去,所謂“郁于中而泄于外”(《送孟東野序》),指的便是這種情況。
由此看來,韓愈提倡“不平則鳴”,就是提倡審美上的情緒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懟”情緒的宣泄,可以說是抓住了文學的抒情物質。[3] 筆補造化 韓孟詩派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筆補造化”。
用李賀的話來說,就是“筆補造化天無功”(《高軒過》)。“筆補造化”,既要有創造性的詩思,又要對物象進行主觀裁奪。
孟郊非常欣賞“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萬物隨指顧,三光為回旋”(《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的書法藝術創造,由此而及于詩,他認為雖“形拘在風塵”,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籠乾坤,繩律“萬有”(《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
在《贈鄭夫子魴》中,他這樣說道: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飛狂才。茍非圣賢心,孰與造化該? 將天地納入“胸臆”之中,“由我”來盡情地裁奪,這是何等大的氣魄!而只有發揮創造性的詩思,才能“裁”物象,“該”造化,吁嗟之間而生風雷之象。
與孟郊一樣,韓愈也十分重視心智、膽力和對物象的主觀裁奪,他一再說: “研文較幽玄,呼博騁雄快”(《雨中寄孟刑部幾道聯句》);“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網恢”(《詠雪贈張籍》);“規模背時利,文字覷天巧”(《答孟郊》)。研討詩文而至于“幽玄”,搜求“智網”復輔以“雕刻”,造端命意、遣詞造句則要力避流俗,覷尋“天巧”,足見韓愈的創作取向。
韓愈還屢屢強調寫作要“能自樹立,不因循”(《答劉正夫書》),要大膽創新,“勇往無不敢”(《送無本師歸范陽》)。他說“若使乘酣騁雄怪,造化何以當鐫劖斷!”(《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這已經不是要“筆補造化”了,而是在向造化宣戰。
司空圖評韓詩云:“韓吏部歌詩累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抉電,奔騰于天地之間,物狀奇變,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題柳柳州集后序》)韓詩這種風格的形成,不能不說與其特富創新意識的詩歌理論以及中唐的文化趨向有著緊密的關聯。
[3] 雄奇怪異之風 韓孟詩派在倡導“筆補造化”的同時,還特別崇尚雄奇怪異之美。在《調張籍》一詩中,韓愈這樣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我愿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腸。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此詩與當時一些崇杜抑李論者迥異其趣,給予李、杜詩以同樣的高度贊譽。這贊譽的落腳點不在李杜詩的思想內容,而在其詩“巨刃磨天揚”那奇特的語言、雄闊的氣勢和藝術手法的創新。
所以韓愈與李杜精神之“交通”處便是“百怪入我腸”,他欲追蹤李杜,所取法也正在于此。所謂“拔鯨牙”、“酌天漿”,將其膽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發揮到極致,完全是一派天馬行空、超越世俗的氣象。
這是一種的審美取向,韓愈不僅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努力實踐它,而且用以審視、評價、贊許同派其他詩人的詩作。他說孟郊的詩是“冥觀洞古今,象外逐幽好。
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薦士》);說賈島的詩是“狂詞肆滂葩,低昂見舒慘。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說張籍的詩是“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
龍。
含有何仙姑的詩句
《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飲》(蘇軾)
掃白非黃精,輕身豈胡麻。
怪君仁而壽,未覺生有涯。
曾經丹化米,親授棗如瓜。
云蒸作霧楷,火滅噀雨巴。
自此養鉛鼎,無窮走河車。
至今許玉斧,猶事萼綠華。
(君曾見永州何仙姑得藥餌之,人疑其以此壽也,故有丹化米、萼綠華之句,皆女仙事。)
我本三生人,疇昔一念差。
前生或草圣,習氣馀驚蛇。
儒臞謝赤松,佛縛慚丹霞。
時時一篇出,擾擾四座嘩。
清詩得可驚,信美辭多夸。
回車入官府,治具隨貧家。
萍齏與豆粥,亦可成咄嗟。
《何仙姑祠》
年代: 宋 作者: 梅蟠
昔聞謝自然,今祠何女仙。
昌黎久不作,奇事相留傳。
當其始生時,紫云光燭天。
煉服云母丹,紅玉飛瓊煙。
窈窕顏不老,霞帔尚翩翩。
琪花露含蕊,瑤水月在蓮。
恍若坐深閨,真息長眇綿。
左攜魏無人,右挾夏嬋娟。
不入天臺路,永同龍漢年。
《題何仙姑舊居》
年代: 宋 作者: 徐照
身居何處洞,瀟岸看云行。
既已通仙籍,奚煩贈道名。
幌紅花日影,香斷寺鐘聲。
題句君應識,君詩亦自清。
《何仙姑贊》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
閬苑無蹤跡,唐朝有姓名。
不知紅玉洞,千古夜猿聲。
關于描寫狐貍的古詩詞
《久客》杜甫羈旅知交態,淹留見俗情。
衰顏聊自哂,小吏最相輕。去國哀王粲,傷時哭賈生。
狐貍何足道,豺虎正縱橫。《舟前小鵝兒》(漢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湖)杜甫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
引頸嗔船逼,無行亂眼多。 翅開遭宿雨,力小困滄波。
客散層城暮,狐貍奈若何。《津梁寺尋李侍御》錢起禪林絕過客,柱史正焚香。
馴鴿不猜隼,慈云能護霜。 驄聲隔暗竹,吏事散空廊。
霄漢期鴛鷺,狐貍避憲章。繞階春色至,屈草待君芳。
《病鴟》韓愈屋東惡水溝,有鴟墮鳴悲。青泥掩兩翅,拍拍不得離。
君童叫相召,瓦礫爭先之。計校生平事,殺卻理亦宜。
奪攘不愧恥,飽滿盤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風恣追隨。
遂凌鸞鳳群,肯顧鴻鵠卑。今者命運窮,遭逢巧丸兒。
中汝要害處,汝能不得施。于吾乃何有,不忍乘其危。
丐汝將死命,浴以清水池。朝餐輟魚肉,暝宿防狐貍。
自知無以致,蒙德久猶疑。入深竹叢,饑來傍階基。
亮無責報心,固以聽所為。昨日有氣力,飛跳弄藩籬。
今晨忽徑去,曾不報我知。僥幸非汝福,天衢汝休窺。
京城事彈射,豎子不易欺。勿諱泥坑辱,泥坑乃良規。
五年級學過的描寫學的詩句
詞語解釋 讀音:suǒ jiàn 釋義及示例: 1.(所)看到的。
示例: 《晉書·嵇康傳》:“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唐 韓愈 《謝自然詩》:“入門無所見,冠屨同蛻蟬。” 清 昭梿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于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于所見,則喜柔而惡剛。”
2.猶見解;意見。 示例: 《漢書·儒林傳·嚴彭祖》:“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
唐 韓愈 《論孔戣致仕狀》:“蒙陛下厚恩,茍有所見,不敢不言。”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奏請午朝》:“惜乎當時外間諸公所見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
古詩 [編輯本段] 清袁枚作品。“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原文】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蕩。
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鳴:叫。 【參考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作者簡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后進,為當時詩壇所宗。 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余種。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
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都被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
“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到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
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吧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年代:【唐】 體裁:【五絕】 類別:【未知】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霧濃。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評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
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引自"超純齋詩詞"* 翻譯、評析:劉建勛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
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
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
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
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