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于成龍這個人,康熙年間的 大臣
其一: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人。
謚“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于成龍少有大志,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的儒家教育。
順治十八年,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無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羅城新隸于清統治下不到兩年,由于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
于成龍到羅城時,這里遍地荒草,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關帝廟中。
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仆從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毅志,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羅城百廢待舉,首要在于安定社會,恢復生產。
于是,于成龍采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鄉建立保甲,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境內初安后,他又約會鄉民練兵,甘冒“未奉鄰而專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條”的后果,抱著為民而死甚于瘴癘而死的決心,準備討伐經常擾害的“柳城西鄉賊”。
在強大的聲勢下,西鄉“渠魁府首乞恩講和,搶擄男女中只盡行退還”。接著又在全縣搞聯防,從此,“鄰盜”再不敢犯境。
在消除內憂外患的同時,于成龍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他常常深入田間訪問農事,獎勤勸惰。農閑時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筑城墻。
對遷入新居的農家,還親為題寫楹聯,以示鼓勵。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剛柔并用的斗爭策略,解決了“數大姓負勢不下”的問題,使這些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皆奉法唯謹”。
三年之間,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 于成龍的突出治行受到兩廣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榜樣。
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撫,就地方施政征詢于成龍的意見。對此,于成龍曾兩次條陳,針對廣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統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內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弭盜”與“慎刑”;三.推行“撫” 字催科;四.減輕百姓負擔,疏鹽行、除災耗、清雜派;五.改善民族關系等等。
這些建議是適應統治者的需要提出的,但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眾的利益,表現了他的敢于言事和不怕風險的勇氣。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并升任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區)知州。
離羅城時,他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出現了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里,哭而還”的感人情景。 四川遭戰亂最久,人口銳減為全國之首。
于成龍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屬縣,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賦14兩,而衙門的各種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目睹地方荒殘,于成龍確定以招撫百姓為急務,他首先革除宿弊,嚴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規定的驅從,以家仆隨身。
合州土地極度荒蕪。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認業。
為此,他嚴格規定了“凡一占即為己業,后亦不得爭論”的原則。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中的具體困難,并親自為他們區劃田舍、登記注冊,借貸牛種,申明三年后起科。
這樣,“新集者既知田業可恃為己有而無復征發倉卒之憂,遠近悅赴,旬日之間戶以千計。”獎勵墾荒是清初基本國策,但于成龍實行“禁止原主認業”先于清廷明確規定的15年前,加之他對具體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驟增,田地開辟。
由于招民墾荒政績顯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于成龍去往黃州府(今湖北黃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
這里著重敘述他的兩件事。 一是治盜省訟。
“盜”成為清初一大社會問題。在黃州府岐亭鎮一帶,盜賊甚至白晝劫路傷命,嚴重影響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
于成龍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鎮岐亭治盜。為了摸清盜情和每一件重大盜案,他總是親自訪察。
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調查疑情,從而對當地盜情了如指掌。他還特意在衣內置一布袋,專放盜賊名單,“自劇賊,偷兒蹤跡無不畢具,探袋中勾捕無不得。”
對待案犯他主張慎刑,以教為主,采取“寬嚴并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稱。
他鐵面無私,頭腦敏銳而細心,善于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的癥結。曾排解過許多地方上發生的重大疑案、懸案,使錯案得到平反,從而被百姓呼為“于青天”,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
于成龍在破案、察盜方面的許多事跡,在清人野史、筆記和民間文藝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如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的《于中丞》一節中,就敘述了有關他的兩個故事。
他的刑法思想在清朝一代很。
電視劇名字的查詢
是《一代廉吏于成龍》吧~
一代廉吏于成龍劇情介紹:
羅城治盜,湖北平匪,福建平冤,直隸救災,兩江懲惡。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盜匪猖獗的羅城來了新縣令--于成龍,匪首李吉向他連下毒手:火燒縣衙,殘殺仆役。身處絕境的于成龍設計斬殺李吉,又借牛借種勸民歸田。不料牛和種子被鄰縣的馬胡子搶走,于成龍怕誤農時,越界奪回,巡撫金光祖為此拍案怒責于成龍,瑤侗山民泣淚求情,巡撫對于成龍刮目相看。吳三桂反叛,清軍云集武昌,一少女被奸污,于成龍懲處清軍敗類,與李國棟結下深仇。督造的軍橋被洪水沖毀,于成龍被貶,張朝珍留他回黃州平息匪亂,于成龍憑借往日的威望,以布衣之身瓦解匪眾十萬,奇功震驚朝野。康熙擢升他為福建按察使。福建冤獄成災,街頭孤兒遍是,于成龍欲重審舊案,被上司趙秉章斥責,又遭康親王冷言相譏,一怒之下,于成龍要撞柱殉節,康親王只好應允。為救助街頭孤兒,于成龍花盡俸銀,仆人朝卿在當鋪被康親王搜出當票,當票傳至康熙手中,于成龍被升任直隸巡撫。直隸大旱,于成龍含淚殺寶馬讓百姓充饑,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賜詩贈銀準他回鄉葬母,李國棟索倫狼狽為奸,向皇上誣告于成龍貪占財物。為正視聽,康熙下旨查抄,不料只搜出十幾壇黃土……江南飛賊魚殼仗著救過皇帝親外甥喀禮的命,在兩江為非作歹,于成龍懸重賞將他擒獲,喀禮咆哮公堂,狂殺知府陳嚴龍,于成龍拍案而起,怒殺喀禮。
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主題歌
易名詞 徐沛東曲
回望故鄉你遠在萬里,帶走了多少深厚的情意
清風吹過你腳下的土地親人都在你的心里
你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
你穿的是舊衣,吃的是粗米從不在意
你愛的是百姓,恨的是貪吏一身正氣你流的是熱淚,
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惜
一生奔波你坦誠不渝,經歷了多少凄風苦雨
拍案而起你整肅綱紀,你的憤怒驚動天地
你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
你穿的是舊衣,吃的是粗米,從不在意
你愛的是百姓,恨的是貪吏,一身正氣
民在心頭為官要做及時雨
你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
你穿的是舊衣,吃的是粗米,從不在意
你愛的是百姓,恨的是貪吏,一身正氣
你流的是熱淚,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惜
啊…民心和順四海安定欣共舉
于成龍為什么又被稱為“于青菜”
中國古代歷史上關于清官的傳唱由來已久。
在封建社會,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往往受到官僚的壓迫而無處申冤,古代沒有現在廣泛的媒體監督工具,也沒有現在完善的廉政體系,官官相護使得人們對伸張正義失去了最后的信心。老百姓只能暗暗祈禱,希望自己的父母官能夠是位清官,這就是古代人的清官思想。
清官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很崇高,朝廷往往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不失時宜地確立一些勤政愛民的廉潔典范,這些使得很多清官流芳百世。中國歷史上為政清廉的最有名氣的當屬清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
于成龍,山西永寧人,自幼家境貧寒,聰敏好學的于成龍先后在州里和太原府就學,于成龍 崇禎十二年(1639)考取副榜貢生。 但是當時正處明朝末年,政治黑暗,社會巨變,限制了于成龍進一步發展,但他接觸到了社會的黑暗面,了解了民間的疾苦。
順治十八年(1661)44歲的于成龍被選授廣西羅城知縣。當時的羅城久經戰亂,剛歸于清朝統治之下,政局尚未穩定,連生命安全都無法保證。
羅城內一片廢墟,只有幾個住戶,縣衙是由幾間草棚組成的。當時的羅城可謂百廢待興。
于成龍到任后,一方面安定民心, 加強治安管理,另一方面著手發展經濟。于成龍經常以布衣深入民間考察、指導農民恢復生產,并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
于成龍不僅實干,而且為官清廉,勤儉節約,贏得了羅城百姓的 信任和贊賞。 沒有幾年,羅城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于成龍政績顯著,得到了總督盧興祖的大力舉薦。康熙六 年(1667),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府,一貧如洗的于成龍在去 四川上任時連路費都沒有。
康熙八年(1669),于成龍從四川 調任湖北黃州府同知,康熙十三年(1674)改任知府。 于成龍到黃州后地位高了,待遇也好了,但他把薪俸多半拿出來賑濟 窮人,自己平常連喝酒的錢都沒有。
有一次兒子從老家來看 他,臨走時他就給了兒子路費和半只鴨子。于成龍為官清廉,且政績突出,之后仕途一帆風順,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龍 調任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九年(1680),升任直隸巡撫。
康熙二 十一年(1682)于成龍任兩江總督,位居正二品大員。成為封疆大吏的于成龍依舊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生活極為樸素,常以 粗茶淡飯為主,因此,江南人民為其取了綽號“于青菜”。
于成 龍一生廉潔,死后人們在清點他的遺產時,僅有一些舊衣物和幾兩碎銀。
長歌行是寫什么的
《長歌行》是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詩,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這首詩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來葉落、百川東去等鮮明形象中,使表達的哲理發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菜園里長著綠色的葵菜,晨露待到陽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陽光向萬物散布著恩惠,萬物充滿著生機和光澤。時常讓我擔心是秋天來得太快,花和葉就要枯黃和衰敗。百川東流到海,什么時候回頭西歸呢?青少年時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傷嘆息。
看了 于成龍有什么感想寫成1篇作文
最近,不愛看古裝劇的我卻癡戀地迷上了這部名為《于成龍》的電視劇,整整在假期里做了一回實實在在的追劇族,把這部電視劇翻來覆去看了個遍,觀《于成龍》有感。
這是一部勵志的電視劇,淚點很低的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一些情節所打動,總會頻頻落淚。像我這樣一個耐不住性子的人每天按時的守在電視旁等著播出,由此可見此劇的"魅力".觀后感受頗深,于是我不免像給學生布置寫一篇讀后感一般讓自己在這過年忙碌間抽閑暇來習作。
劇中塑造出的是一位曠古罕見的清官—于成龍。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曲折動人,沖擊著無數觀眾的心靈。
清代初期的他,歷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電視劇《于成龍》的魅力,就在于它很準確地揭示了一個清官是怎樣循序漸進育成的。廉民勤政的于成龍那浩然正氣的人格力量和愛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感動著我們,每集故事耐人尋味,其中折射出很多讓人深思的東西,觀看它,使我的思維有了諸多延伸,給予了自己一次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