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這首詩是描寫什么季節
漁歌子這首詩是描寫的是暮春時節,從以下方面看出。
1、從這句詩中看出來“桃花流水鱖魚肥”,桃花流水鱖魚肥.從這句里,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季節標志性的事物了,如“桃花”,桃花一般都只有春天才開放。所以我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這樣景物中才會出現桃花。
2、桃花隨著流水飄流,被水里的鱖魚爭相吞食.既然桃花都凋謝了,那么應該是“暮春”時節。
漁歌子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這首詩的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擴展資料: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
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箬(r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不須:不一定要。
《漁歌子》的詩句
1、原文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用不著回家。
3、簡析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里,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后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里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表現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漁歌子屬于哪一類的詩
是一首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寓情于景的詞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剌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
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
雙調,五十字,仄韻。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
“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
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漁歌子的詩是什么
1、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不用回家。
2、原文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3、《漁歌子》,詞牌名,此調最早見于唐朝詩人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后來李珣、孫光憲等詩人用過此調。
《漁歌子》,又名《漁歌曲》《漁父》《漁父樂》《漁夫辭》,原唐教坊曲名,后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原為單調廿七字,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后來此調多用為雙調。“子”即“曲”,《漁歌子》即《漁歌曲》。
漁歌子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漁歌子,詞牌名,詞也叫“長短句”,“小令”。
可以唱,分為上下兩段,兩段之間有空格。 漁歌子①?【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
③ 青箬笠,④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730~810) 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
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
后因事貶官,赦還,不復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
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為唐朝教坊曲。
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志和《漁歌子》共有五首。
《南華象說》十卷、《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未行于世(此據唐顏真卿撰《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按,顏乃張之友善,《唐書·張志和傳》及《玄品錄》、《續仙傳》所記張志和事,均依此《碑》)。
張志和少有才學,年十六擢明經第,以策干唐肅宗,深受賞識,得待詔翰林,授左金吾錄事參軍。于是改名志和。
此后不久,因系獄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喪不復仕。 離宮后,常居于江湖之上,自稱 “煙波釣徒”。
大概是仿姜尚故事,每垂釣不設誘餌,其志不在魚也。 下述幾事,以見張志和之行狀。
雖然張志和曾為朝官,但退隱后,縣令使浚渠,他竟能 “執畚就役,曾無忤色”(顏《碑》)。又,張志和嘗以大布制褐裘,及其嫂聞之,乃手為織纊,及成,一衣十年,雖暑不解。
唐肅宗賜奴婢各一,張志和遂配為夫婦,號曰漁僮、樵青,人或問其故,答曰:“漁僮使捧釣收綸,蘆中鼓枻,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又有竟陵子陸羽、校書郎裴修問“孰為往來者”,張志和慨然對曰:“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有何往來?”其豁達如此,大有莊叟遺風。
但張志和生性孤峻,“不可得而親疏,率誠澹然,人莫窺其喜慍。視軒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
(顏《碑》) 張志和還善圖山水,酒酣之際,隨著擊鼓吹笛的樂聲,舞筆飛墨,應節而成,嘗撰漁歌,唐憲宗求之不能致。又為御史李萼寫圖幛,千變萬化,觀者愕眙,在坐六十余人各暑姓名爵里于其下,張志和乃以兩言目之,潛皆屬對,舉席嘆駭。
李德裕贊嘆張志和 “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躋身江湖而又美名遠揚,這種生活竟令身居朝廷要位的李德裕也羨慕不已。 大歷七年 (公元772年)秋八月,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張志和來謁。
顏真卿以舟敞漏,請更之,張志和答曰:“儻惠漁舟,愿以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來苕霎之間,野夫之幸矣。”遂為水戲(《續仙傳》載張志和“守真養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忽焉去。
關于張志和卒時情景,顏《碑》只有一句朦朧的記載,“忽焉去我”。《新唐書·張志和傳》可能因其意不明,不云其事。
《續仙傳·玄真子》則借此遂云“尋于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故神其事,不可信。 張志和的著作,據顏《碑》載: 著書十二卷,凡三萬言,號《元真子》。
遂以稱焉。
京兆誼為作《內解》。元真又述《大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有五卦。
其《大易》十五卷,今存佚不明。《玄真子》則有很多版本,分上、中、下三卷者有: 《且且初箋·十六子》、《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三集、《金華叢書·子部》,《叢書集成初編 ·哲學類》所收則據《知不足齋》本影印,曾參照《道藏》本。
明《正統道藏》太玄部甚帙收有此書,但標曰《玄真子外篇》,亦分上、中、下三卷。何以名曰《外篇》,豈《玄真子》別有《內篇》?檢《藏》本,是書約三萬七千宇,據顏《碑》,《玄真子》“凡三萬言”,大體相符,則知《道藏》所收,即為《玄真子》全文,非別有《內篇》也,《道藏輯要》第五類所收同此。
《子匯》收《玄真子外篇》,不分卷,唯分碧虛、鸞鷟、濤之靈三部分,其后分三卷者均依此。明歸有光輯評《玄真子》,不分內、外篇,亦不分卷,是書收入《諸子匯函》,當較接近《玄真子》原貌,可參考。
《玄真子》不分篇、卷者還有:《十二子》本、《二十家子書》本、《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本、《子書百家、道家類》本、《百子全書·道家類》等。凡入子部,均屬之于道家類。
另外,《說郛》(宛委山堂本)卷一百收錄《玄真子漁歌記》一卷,題唐張志和撰,李德裕錄。 《玄真子》一書,行文格調頗似《莊子》,全以寓言寫出。
其言博大恢宏,而且從相對主義的沉思中悟出許多辯證法的真理。張志和在天文學上亦有精深的造詣。
下面擇其點滴,以敘筆者之淺識。 張志和名天之王曰“神尊”,名地之王曰“只卑”,名碧虛(天地間之空氣)之王曰“靈荒”。
其言曰: 神尊曰:朕有天。祗卑曰:朕有地。
靈荒怪天地之名,問之曰: “朕之仰視不異碧虛,朕之俯察不異碧虛。碧虛之中,其又奚物?帝言天地,厥狀若何?”祗卑曰:“朕之地,體大質厚,資生元元,中高外垂,其勢坤。
層然如壇輳……”。神尊曰:“朕之天,體虛形高,資始化化。
中員外轉,其行乾。穹然如帳幬……”。
靈荒未之信,曰:“天如帳,胡縣(懸)乎其上?地如壇,厥下平何安?”神尊曰:“天之帳非上縣,飄輪下載常左旋,三光隨之以西遷。”只。
漁歌子全詩描寫的景象
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隊白鷺在自由的飛翔。而山邊還有一條清澈的溪流,水源豐富。正值桃花落下的時節,一瓣瓣桃紅色的花瓣隨風飄下,落入河水中。經過河水浸泡后,粉紅的花瓣愈加紅潤。在河水中不只有美麗的桃花,還有頭小身肥的鱖魚在水中游來游去。看著鱖魚在水中扭動他們肥胖身軀努力前進的樣子,即好玩又愜意。鱖魚正要和桃花比誰游得快,就被一位漁翁設下的魚餌迷住了。只見漁翁用釣繩一釣,鱖魚就被提了起來。
漁翁見了,略微一笑,就又開始垂釣。正當這時,天空上有許多絲小雨降了下來。這小雨的降下,更襯托出了慢慢流動的小溪的美麗。雖然略有小雨,但漁翁微微一笑,依然在江邊垂釣。原來,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翠綠的蓑衣,哪用怕這毛毛雨呢?箬笠和蓑衣都是剛編好的,散發出淡淡的草香味。漁翁已經陶醉了,正閉上眼睛感受自然,忽然,他感到又有魚上鉤了。看來,魚也已經被這淡淡的草香陶醉了。
水上,桃花還在順水漂流,肥嫩的鱖魚也還在碧波中游來游去。漁翁獨自垂釣,并感受著斜風細雨帶來的涼爽,是多么的灑脫自在呀!而這風景,不正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嗎?這圖畫是誰賜予的呢?那就是慷慨的大自然。此時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是多么的美麗,多么的富有創造性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漁歌子是描寫什么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