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句, 最是一年好春處 后一句是什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
它像酥酪般細密而滋潤,
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
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 ,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小詩 ,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講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村居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出處:《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所作。
原文: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擴展資料
此詩第一、二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寫的是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創作背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的來臨,而寫下此詩。
作者簡介:高鼎(1821~1861),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詩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后,大約在咸豐年間,其人無甚事跡,有關他的生平及創作情況歷史上記錄下來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詩卻使他名傳后世。著《拙吾詩稿》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村居
春風十里揚州路,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1、原句: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2、譯文;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卷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1、出處:
《贈別二首》——唐代:杜牧
2、原詩: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3、譯文:
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卷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月下獨酌'1詩,是什么意思
[編輯本段]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作者:李白(唐,701—762年)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千古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編輯本段]注釋 1.陶淵明《雜詩》:"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 2.獨酌:酌,飲酒。
指獨自飲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 對:朝著 .5 不解飲:不會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將:和。
8 行樂須及春:意謂趁著春天好時光及時行樂。 及春:趁著陽光明媚之時 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進。
.10 無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誼。指忘卻世情的交游 .11 相期:相約會。
12 邈(miǎo):遙遠。 13云漢:銀河。
[編輯本段]詩詞大意 月下獨酌 我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即不會喝酒?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和影,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吟詩,在九天徘徊不進,影隨我舞劍,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忘卻世情的交游,相約會遠的銀河,再見! 詩文解釋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這首詩約作于天寶三載(744),時李白在長安。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
"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
醒時雖同歡,醉后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云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
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題解]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
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
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賞析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里,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開頭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愿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里積郁已久的話傾訴出來。
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沒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
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只是“兩人”,李白多邀了一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獨酌。
但是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
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后兩句說:“。
【憶江南這首詩是什么意思有三首:1、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么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既是“能不憶江南”,那么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么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于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么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涌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丈,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卷云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并非是吳酒啊,這是怎么回事呢?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并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于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陽,回憶起當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相逢?”.早晚,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后人欣賞的,你覺得呢?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后人欣賞的,你覺得呢?。
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弦
[原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華。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賞析]
《錦瑟》是中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此詩雖有題目,然亦歸為“無題” 詩類。究其因,“這種托意空靈、興寄深微的境界,正是無題詩別具一格的風味所在。”(《古典文學三百題》)全詩滲透了詩人那種清涼落寞之感,飽含著一種壯志難酬的深深遺憾。格調低沉,迷惘朦朧。唯其恨深情癡,故借“錦瑟”之聲以傳達之。
首聯感物起興,以無端的“錦瑟”象征自己無端的人生。“錦瑟”是一種裝飾華美的瑟,相傳古瑟為五十弦。彈瑟必能勾起人們哀怨的情調,思及“年華”,黯然神傷。詩人借此喻指:弦多繁富的音節,多么像紛繁復雜的人生往事。詩人追溯已往,無比感慨。李商隱處在政治腐敗的中晚唐時期,雖胸有大志,卻在朋黨傾軋中,始終被排斥,祿微位卑。因此,有感于理想抱負難以實現,不免流露出感傷的情調。杜甫在《曲江對酒》中也曾有過這種感物起興的哀傷:“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而這種迷惘的意境也常常引起讀者無盡的遐想。朱彝尊曾在《李義山詩集輯評》中寫道:“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如此而已,足以說明詩人無論感時、抒懷,還是言情、詠物,無不力避平直之話。
頷聯用典工巧。“莊生曉夢迷蝴蝶”,是根據《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故事化來的。其指戰國思想家莊周有一次夢中見到自己變成蝴蝶,醒后自思,卻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成莊周,自己都搞糊涂了。賞夢中之景的“我”,忽又成為夢中取悅之“物”,好不虛幻美麗。可見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再看對句“望帝春心托杜鵑”,詩人借望帝魂化杜鵑事,一方面表達他對理想中“春心”、“年華”樂景事的美好回憶;一方面又對現實中美好理想和情思的破滅而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所以,不管是借用莊周夢中化蝶和蜀帝杜宇魂化杜鵑的典故,都引起了詩人無限的悲感。一曲繁弦已驚醒了蝴蝶夢境不復成寐,而難言的怨憤,又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挽留不得。因此,一個“托”字,不只寫出杜宇之托希望于杜鵑,也寫出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錦瑟,詩人之托慕情于夢境,大有一石三鳥之妙趣。
頸聯演化傳說。“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是兩幅民間傳說中的神氣的畫面。前一幅以深青的大海和蒼穹中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的形象;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山生煙”的形象。詩人用意在于表達自己這樣的情懷:“鮫人泣淚”喻自己凄楚孤寂之境,寄托滄海遺珠不為所用之恨;又以美玉掩埋而煙輝升騰的意象,喻指自己的才華雖埋卻難掩之勢。李商隱一貫以深切的憂慮關注著國家的興衰,渴望著王朝“中興”,大聲呼吁統治者覺醒,也強烈希望能為挽救危亡盡“匹夫之責”。可是,在腐朽勢力的重壓之下,他的醫就國家的心愿,終究只能化作一曲如夢如幻的相思淚而已。
尾聯直抒胸臆。如果說前三聯詩人賦予了詩的暗示色彩的藝術風格,具有情思婉轉,意境含蓄,工于比興、用典等特點,那么,末兩句恰恰直露情懷:此種情懷豈待今日在追憶時才不勝悵恨呢?實際上在事情發生的當時,早已感到悵惘迷茫了。正如張中行所言:“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詩詞讀寫叢話》)
總之,《錦瑟》采用比興、用典和象征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托意空靈;創造出豐富多姿的意境,哀怨迷離。讀者品味其中,如飲陳年佳釀,如癡如醉。
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日積月累的所有詩句的意思是什么?幫幫忙啦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⑴詩中表明作者心志的句子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請你對該句做一點賞析。
作者借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抒發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⑵詩歌首句中的“浩蕩”一詞,寫出了詩人離愁之多。
⑶詩歌的三、四兩句抒發詩人的即使辭官歸隱,也要奉獻自己畢生精力乃至生命的志愿或志向,這兩句詩包含的哲理是:“落紅”似乎成了無用之物,但從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護花,仍有價值和作用,它包含著世上的萬事萬物均具有兩面性,“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于觀察者的視角,在于自身的價值和功用。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張維屏】
作者: 張維屏
新雷①
造物無言卻有情②,
每于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③,
只待新雷第一聲。
注釋
①這首詩作于道光四年(1824)春初,寫春將到的喜悅。詩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對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歡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會新變的心情。小詩短短四句,寓理于情,清麗可喜,耐人尋味。
②“造物”句:《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詩本此。造物,指天。
③著:同“著”,助詞。
詩人贊美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安排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在這寂靜之中,正蘊蓄著巨大的爆發力量,就等那一聲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一個春花盛開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詩人迎接新世界來臨的喜悅心情。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評析:
詩是抒寫感受大自然物候變化的,清新而有情致。這類詩是詩人對外界自然事
物、氣候加以精細體察而萌發于心的一種敏感、靈感凝成的景象。詩的首二句是寫仰
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闌干,暗隱時辰流轉;后二句是寫俯視,大地靜謐,
夜寒料峭,蟲聲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構思新穎別致,不落窠臼,用語清麗細膩,妙
然生趣。
簡析:
詩中月夜里春天的氣息,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和品味到的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出處: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意思是,在這樣的夜里,聽到有人用笛吹奏著“折楊柳”的曲子,那充滿傷感、思念的聲音,又有誰聽了不會油然興起懷鄉之情呢?淪落異鄉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園,何況又在寂寞的深夜里,聽到傷感的曲調,自然更加深了懷鄉情愁。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陳與義】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出處:陳與義《襄邑道中》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意思是, 詩人靜臥船艙,仰看藍天白云。咦,滿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呢?轉瞬之間詩人就恍然大悟了:原來白云正默默隨我同行,和我一道向東飛去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出處:元鎮《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意思是,不是我偏愛菊花,一年之中,菊花開過之后,再沒有別的花開放了,賞花的機會再沒有了。
晚春的意思是什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紫紅斗芳菲這詩句的意思是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晚春景物的詩。
這時,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它們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各逞姿色,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機能。而那些全無才思的楊花榆莢,在春風中紛紛飄落,只曉得如雪花那樣,毫無目的地漫天飛舞。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
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
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
“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 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
我們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
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自己寫一首有關春的詩句是什么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