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中常用的名人名言
教育名言:
1.“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
2.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今夫石田雖水潤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納故也。——張載
3.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魏書生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5.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李贄
6.身教重于言傳。——王夫之
7.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贊科夫
古詩春曉怎樣去評課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春”字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指四面八方。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三句轉為寫回憶,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為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3]
請評析如下詩句
講的是盼人不至,相思之情。。.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
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東流無歇時。
建安詩人徐干有著名的《室思》詩五章,第三章末四句是:“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無有窮已時。”后世愛其情韻之美,多仿此作五言絕句,成為“自君之出矣”一體。女詩人魚玄機的這首寫給情人的詩(題一作《江陵愁望寄子安》),無論從內容、用韻到后聯的寫法,都與徐干《室思》的四句十分接近。但體裁屬七絕,可看作“自君之出矣”的一個變體。惟其有變化,故創獲也在其中了。
五絕與七絕,雖同屬絕句,二體對不同風格的適應性卻有較大差異。近人朱自清說:“論七絕的稱含蓄為‘風調’。風飄搖而有遠情,調悠揚而有遠韻,總之是余味深長。這也配合著七絕的曼長的聲調而言,五絕字少節促,便無所謂風調。”(《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讀魚玄機這首詩,覺著它比《自君之出矣》多一點什么的,正是這里所說的“風調”。本來這首詩也很容易縮成一首五絕:“楓葉千萬枝,江橋暮帆遲。憶君如江水,日夜無歇時”,字數減少而意思不變,但我們卻感到少一點什么的,也是這里所說的“風調”。
試逐句玩味魚詩,看每句多出兩字是否多余。
首句以江陵秋景興起愁情。《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極目千里兮傷春心。”楓生江上,西風來時,滿林蕭蕭之聲,很容易觸動人的愁懷。“千枝復萬枝”,是以楓葉之多寫愁緒之重。它不但用“千”、“萬”數字寫楓葉之多,而且通過“枝”字的重復,從聲音上狀出枝葉之繁。而“楓葉千萬枝”字減而音促,沒有上述那層好處。
“江橋掩映——暮帆遲”。極目遠眺,但見江橋掩映于楓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見那人乘船歸來。“掩映”二字寫出楓葉遮住望眼,對于傳達詩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幫助的。詞屬雙聲,念來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聲調便曼長而較“江橋暮帆遲”為好聽。
前兩句寫盼人不至,后兩句便接寫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無休歇,與《室思》之喻,機杼正同。乍看來,“西江”、“東流”頗似閑字,但減作“憶君如流水,日夜無歇時”,比較原句便覺讀起來不夠味了。劉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晚清王闿運稱贊說“以東、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獨人不覺,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綺樓說詩》)魚玄機此詩末兩句妙處正同。細味這兩句,原來分用在兩句之中非為駢偶而設的成對的反義字(“東”、“西”),有彼此呼應,造成抑揚抗墜的情調,或擒縱之致的功用,使詩句讀來有一唱三嘆之音,亦即所謂“風調”。而刪芟這樣字面,雖意思大致不差,卻必損韻調之美。
魚玄機此詩運用句中重復、句中排比、尾聯中反義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揚飄搖的風調,大有助于抒情。每句多二字,卻充分發揮了它們的作用。所以比較五絕“自君之出矣”一體,藝術上正自有不可及之處
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中,如能靈活的引用古人的詩句,會起到意想不到的
縱覽語文教學大家的風格,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錢夢龍老先生的“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復讀式”四式教學法;于漪老師充滿文學味的“啟發式教學法”,魏書生老師語文教學改革中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六步課堂教學法”,不一而足,筆者也曾有幸聽過幾堂大師的課,看其表象,確是過程精彩各異,然細細品味,卻不難發現,他們的課都有一個共性: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手段都圍繞著同一個目標,實實在在地以學生為本,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活躍了思維,提高了素質。這就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我們往往在觀摩了一些大師的課或者聽了一些講座后,就急于模仿,如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河南西峽“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等等。
如果不顧學情,不顧具體的實際,而一味盲從,勢必流于形式,空忙而無效。那么如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提高和優化課堂教學呢?一句話就是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所謂應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層次差別的學生,采用靈活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說通俗點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鎖配鑰匙,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說理性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鍵是靈活,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和方法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課有常而教法無常。本人淺談一下這些年在語文方面的教學經驗,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首先所選擇的方法要能夠尊重并激活學生原先的經驗。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課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喚醒了學生沉睡的經驗,并使其興奮和活躍起來。學習朱自清的《春》,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把頭望外探一下,找找我們身邊的春天;學習《社戲》,我們可以試寫一段孩子們小時侯難忘的出游經歷……在教師的積極的引導下,學生要按教學需求主動地進行有效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生成性的內容要有效的為落實預設目標服務。
所以要達成課堂教學的有效,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能激活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 其次所選擇的方法要能夠保持學生持續的新鮮感和良好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與特定的教學環境都存在著一種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學生的各種認知、動機、態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學習境遇中產生的。因而,促使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持續的新鮮感是最好策略,在課堂上,教師應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對話與交流,針對其作業內容、完成質量等說一些鼓勵的話。
教師的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一句贊賞的話,一聲親切、熱情的指導,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的欲望。遇有學生和自己對立時,要有足夠的耐心。
教師會意的一個姿勢,一個眼神,或靜默幾秒鐘,往往就可抑制頑皮學生的對立情緒。 二、注重學生主體意識,增強語文的開放教學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采掘不盡的富礦,是經驗教訓的結晶,是走向未來的基石;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斗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猶太人生下小孩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圣經》上涂上蜂蜜,讓嬰兒親口去舔舐,讓他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酷愛讀書(他們每人每年讀書64本啊),才使得猶太人在亡國兩千年后又重新復國;酷愛讀書,才使猶太人在流離失所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門德爾松等無數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酷愛讀書,才使得猶太人不僅在全世界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歷屆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有驚人比例;酷愛讀書,才使猶太人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不斷向上的國度。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能力培養,努力培養學生閱讀,學生的作文能力既不是老師教出來的,也不是老師改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讀書讀出來的。古人不也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嗎?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熱情,保障學生擁有充足的讀書的時間,就是在指導學生最直接地學習語言,把閱讀的功夫于潛移默化中滲透成語言再現的能力。
可以說,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上的其他任何招數,也沒有比此更見功效的了。 據報道北京某中學曾在同一時期里出了三個當代作家,原因是校圖書館一位老師開恩,把所有的藏書都一一借給他們讀了,而不是他們的語文教師在作文課上教他們應如何如何寫作。
倡導“師生共寫隨筆”。教師要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在寫隨筆(日記)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反思自己,促進超越自我。
有人把寫日記稱之為“道德長跑”,試想,我們老師如果每天堅持寫一篇千字文,寫10年就是寫了3650多篇,就有300多萬字了。教書育人怎么可能不得心應手?當然,寫只是形式,但寫帶動的卻是閱讀,是思考,是實踐。
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 三、積極搭建語文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