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的詩有哪些
蘇軾的詩: 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花影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守歲詩 蘇軾 兒童強不食,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更鼓畏添過。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儋耳 蘇軾 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
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飲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寫水果的詩有哪些
文學作品 【古文】 《東坡志林》(隨記集) 《刑賞忠厚之至論》 《留侯論》 《范增論》 《賈誼論》 《石鐘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游》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歷代蘇軾畫像(16張) 《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黠鼠賦》 【詩詞賦】 1《赤壁賦》 2《后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后北臺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對聯】 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三登慶元三人第;四入熙寧四輔中. ——挽韓琦.韓琦鄉、省、殿試皆為第三名,為相后四次遷官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書法賞析(20張) 《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小雞啄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雨竹》這是蘇軾所有的詩 寫水果的詩 的自己找 好像真沒有。
蘇軾寫了哪些有關朋友的詩呢?要寫論文呢
【送別】蘇軾鴨頭春水濃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臉.衰翁送客水邊行,沙襯馬蹄烏帽點.昂頭問客幾時歸,客道秋風落葉飛.系馬綠楊開口笑,傍山依約見斜暉.【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愁腸別后能消酒,白發秋來已上簪.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朅來東游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癡.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咨.陪歐陽公燕西湖謂公方壯須似雪,謂公已老光浮頰.朅來湖上飲美酒,醉后劇談猶激烈.湖邊草木新著霜,芙蓉晚菊爭煌煌.插花起舞為公壽,公言百歲如風狂.赤松共游也不惡,誰能忍饑啖仙藥.已將壽夭付天公,彼徒辛苦吾差樂.城上烏棲暮靄生,銀釭畫燭照湖明.不辭歌詩勸公飲,坐無桓伊能撫箏.壽州李定少卿出餞城東龍潭上山鴉噪處古靈湫,亂沫浮涎繞客舟.未暇燃犀照奇鬼,欲將燒燕出潛虬.使君惜別催歌管,村巷驚呼聚玃猴.此地他年頌遺愛,觀魚并記老莊周.。
蘇軾寫過多少首詩詞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枕頭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
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
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
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
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
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后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
蘇軾作品中流露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
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本書選其文六主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上海直講書》、《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赤壁賦》、《教戰守策》;詩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澠池懷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汲江煎茶》;詞十一首《水龍吟》(看花還似非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臨江仙》(夜飲東坡醉復醒)、《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傳世名篇 刑賞忠厚之至論 【題解】 本文系蘇軾分析刑與賞如何才能達到忠厚之極的一篇策論。作者圍繞儒家經典中的一“疑”字,論證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與賞,而在于用“君子長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詳切的說理,使經典之旨與作者之論相得益彰。 【原文】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
,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茲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
蘇軾的寫的詩
蘇軾詩全集 卷一 ◎詩四十七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見烏帽出復沒。
苦寒念爾衣裳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僮仆怪我苦凄惻。
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云爾。)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 【次韻和劉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間劉購得之】 都城日荒廢,往事不可還。
惟余故苑石,漂散向人間。公來始購蓄,不憚道里艱。
盡従塵埃中,來對冰雪顏。瘦骨拔凜凜,蒼根漱潺潺。
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盡令屬牛氏,刻鑿紛班班。
嗟此本何常,聚散實循環。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區寰。
君看劉李末,不能保河關。況此百株石,鴻毛于泰山。
但當對石飲,萬事付等閑。 【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寶雞虢郿盩厔四縣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宮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十九日AA1 歸作詩五百言以記凡所經歷者寄子由】 遠人罹水旱,王命釋俘囚。
分縣傳明詔,循山得勝游。蕭條初出郭,曠蕩實消憂。
薄暮來孤鎮,登臨憶武侯。崢嶸依絕壁,蒼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橫空火氣浮。天遙殊不辨,風急已難收。
曉入陳倉縣,猶余賣酒樓。煙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十三日宿武城鎮,即俗所謂石鼻寨也,云孔明所筑。是夜二鼓,寶雞火作,相去三十里,而見于武城。)
雞嶺云霞古,龍宮殿宇幽。(縣有雞爪峰、龍宮寺。)
南山連大散,歸路走吾州。欲往安能遂,將還為少留。
回趨西虢道,卻渡小河洲。聞道磻溪石,猶存渭水頭。
蒼崖雖有跡,大釣本無鉤。(十四日,自寶雞行至虢。
聞太公磻溪石在縣東南十八里,猶有投竿跪餌兩膝所著之處。)東去過郿塢,孤城象漢劉。
誰言董公健,竟復伍孚仇。白刃俄生肘,黃金漫似丘。
(十五日至郿縣,縣有董卓城,其城象長安,俗謂之小長安。)平生聞太白,一見駐行騶。
鼓角誰能試,風雷果致不。巖崖已奇絕,冰雪更琱鎪。
春旱憂無麥,山靈喜有湫。蛟龍懶方睡,瓶罐小容偷。
(是日晚,自郿起至清秋鎮宿。道過太白山,相傳云,軍行鳴鼓角過山下,輒致雷雨。
山上有湫甚靈,以今歲旱,方議取之。)二曲林泉勝,三川氣象侔。
近山麰麥早,臨水竹篁修。(十六日至盩厔,以近山地美,氣候殊早。
縣有官竹園,十數里不絕。)先帝膺符命,行宮畫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樂抱箜篌。秘殿開金鎖,神人控玉虬。
黑衣橫巨劍,被發凜雙眸。(十七日,寒食。
自盩厔東南行二十余里,朝謁太平宮二圣御容。此宮乃太宗皇帝時有神降于道士張守真以告受命之符,所為立也。
神封翊圣將軍,有殿。)邂逅逢佳士,相將弄彩舟。
投篙披綠荇,濯足亂清溝。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國秋。
繞湖栽翠密,終夜響颼颼。(是日與監宮張杲之泛舟南溪,遂留宿于溪堂。)
冒曉窮幽邃,操戈畏炳彪。(十八日,循終南而西,縣尉以甲卒見送。
或云近官竹園往往有虎。)尹生猶有宅,老氏舊停辀。
問道遺蹤在,登仙往事悠。馭風歸汗漫,閱世似蜉蝣。
羽客知人意,瑤琴系馬秋。不辭山寺遠,來作鹿鳴呦。
帝子傳聞李,巖堂仿像緱。輕風幃幔卷,落日髻鬟愁。
入谷(音浴。)警蒙密,登坡費挽摟。
亂峰攙似槊,一水淡如油。中使何年到,金龍自古投。
千重橫翠石,百丈見游AA2 。最愛泉鳴洞,初嘗雪入喉。
滿瓶雖可致,洗耳嘆無由。(是日游崇圣觀,俗所謂樓觀也,乃尹喜舊宅,山腳有授經臺尚在。
遂與張杲之同至大秦寺蚤食而別。有太平宮道士趙宗有,抱琴見送至寺,作《鹿鳴》之引乃去。
又西至延生觀,觀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遺跡。下山而西行十數里,南入黑水谷,谷中有潭名仙游潭。
潭上有寺三,倚峻峰,面清溪,樹林深翠,怪石不可勝數。潭水以繩縋石數百尺,不得其底,以瓦礫投之,翔揚徐下,食頃乃不見,其清澈如此。
遂宿于中興寺,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飛泉甚甘,明日以泉二瓶歸至郿,又明日乃至府。)忽憶尋蟆培,方冬脫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惟有泉旁飲,無人自獻酬。
(昔與子由游蝦蟆培,方冬,洞中溫溫如二三月。) 【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 馬上續殘夢,不知朝日開。
亂山橫翠幛,落月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
再游應眷眷,聊亦記吾曾。 【留題延生觀后山上小堂】 溪山愈好意無厭,上到巉第幾尖。
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鬢眉纖。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駕老蟾。
澗草巖花自無主,晚來蝴蝶入疏簾。 【留題仙游潭中興寺寺東有玉女洞洞南有馬融讀書石室過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橋畏其險不敢渡】 清潭百尺皎無泥,山木陰陰谷鳥啼。
蜀客曾游明月峽,秦人今在武陵溪。獨攀書室窺巖竇,還訪仙姝款石閨。
猶有愛山心未至,不將雙腳踏飛梯 作者: sankeshuls 2006-5。
蘇軾還寫過什么詩詞
【詩詞賦】 1《赤壁賦》 2《后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后北臺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2《踏青游》 73《玉樓春》 74《方山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