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包拯的詩詞
題包公遺像
宋·無名氏
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
翻譯:龍圖包拯,他是怎么樣的一生呢?他光明磊落,冰清玉潔,心里只裝著國家和社稷。報效國家,盡了自己的忠心,做官時從來沒有向任何邪惡勢力屈服。光耀的清官名聲,與世共存,永遠也不會消失。
贊頌題名碑
元·王惲
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范見留題。驚鳥繞匝中庭柏,猶畏霜威不敢棲。
翻譯:
拂去殘缺題名碑上的灰塵,感受包拯的道德風范。千古不朽的包拯、范仲淹受到紀念,留下許多題詠。受驚的小鳥在庭院里的柏樹周圍繞來繞去,可是一想起包拯的威嚴,也不敢在樹上停留了。
浪淘沙
宋·劉克莊
早歲類寒蛩。晚節遭逢。曾開黃卷侍重瞳。歸去青藜光照窗,階藥翻紅。
出晝頗匆匆。主眷猶濃。除官全似紫陽翁。換個新銜頭面改,又似包公。
游濂泉
宋·趙必象
星巖高哉不知其幾千丈兮,下有儒宮上接青云梯。
綠凹鑿破冰泉冽,泉以濂名宗濂溪。
濂翁去今凡幾載,一脈流通無窒礙。
光風霽月此山中,景物因人成勝概。
亭翼翼,水泠泠,一清不著點子塵。
眼前色色俱呈露,何必解蘭縛塵纓。
君不見孤山六一泉,硯州包公井。
君子之澤深且長,清風千古霜{凜示換禾}{凜示換禾}。
我欲采薇隱此山,只恐林慚澗恧鎖松關。
我欲祠下筆一詞,又恐寒泉痛洗凝之詩。
解襟坐石濯清泠,一畝寒冰和露飲。
雪我酒腸霜詩脾,此身疑在神仙境。
倩君為問玉皇借玉鞭,鞭起睡龍騎上天。
持此一瓢濂翁泉,一雨炎荒洗蠻煙。
北宋皇帝送給包拯六十大壽賀禮時太監附詩
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
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壽辰時,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準收禮。想不到第一個來送壽禮的居然是當朝皇帝。皇恩浩蕩,太監也聰明,附上上面這首詩
包拯拒絕皇帝賀禮詩
鐵面無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皇帝送禮這一軍把老包公“將”得左右為難,不收禮是不給皇帝面子,收了禮又破壞自己的規矩。罷罷罷,寧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機智靈敏的包公也蘸墨揮毫題詩抒懷,以詩拒禮。
關于廉潔的古詩
《題郡齋壁》(宋)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翻譯:
前四句是正面勖勉,說為官應有清廉之心、正直做人,以便成為大材,“好鋼用在刃上。”五、六句批判譴責貪婪者。最后警告:不要給后人留下笑柄。通篇是議論,遒勁渾厚,讀來令人肅然起敬。此詩可以看作包拯的言志詩,題在郡齋壁上,也是為了勖勉下屬。
擴展資料
關于廉潔的典故:
《禁止饋送檄》(清)張伯行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翻譯:
“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厘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受的恩賜就不止一分。
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雖說交際是人之常情,來路不干凈也傷廉恥。因為如果不是不義之財,這些禮物又是從哪里來的?所以禁止饋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禁止饋送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題郡齋壁
關于廉潔的古詩句
1、贈劉景文(宋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砥廉哲理啟示】 菊花雖已凋謝殘落,但在那寒風霜雪中卻仍有傲立不屈的菊枝。作者以“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句詩贊美菊花的傲骨耐寒。
以至于后人常常用這一句詩來比喻和贊賞有氣節的人風骨凜然、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高尚品格。我們的為官從政者也應具備這樣的品格。
2、芙蓉樓送辛漸(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平明:黎明。楚山:指鎮江一帶的山。
冰心:清明純潔的心,比喻心地瑩潔。毛壺:玉制的壺,比喻高潔。
【砥廉哲理啟示】 王昌齡的這首詩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詩人送別客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景象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也告訴我們這樣的砥廉哲理。
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員,就必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即在心靈深處清心寡欲、一塵不染,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3、石灰吟(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砥廉哲理啟示】 高尚的情感和堅韌的意志,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樣,頂住千千萬萬的誘惑,經過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的磨煉,才能夠形成,并且將清白留在人間。 4、竹石 (清 鄭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砥廉哲理啟示】 高尚的情感和堅韌的意志,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樣,頂住千千萬萬的誘惑,經過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的磨煉,才能夠形成,并且將清白留在人間。
5、己亥雜詩 (清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注釋】 ①浩蕩離愁:無邊的離愁。離:指離京。
②吟鞭:詩人的馬鞭。東指:向東指。
當時作者從北京城東的廣渠門離開北京。 【砥廉哲理啟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從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新的生命價值,并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我們的所有為官從政者都應該具有龔自珍這樣的胸懷,將自己的一切無私奉獻給社會,培養棟梁人才,培育廉潔風氣,即使犧牲自己也無怨無悔。
6、無題 (唐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砥廉哲理啟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李商隱這首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曾經使多少人為之感動,為之感慨。
我的心要不相思,就像蠶兒吐絲,除非自己身死,決不結束。相思的眼淚,就像蠟炬自焚,只有燒盡成灰,才會停止。
這兩句詩原本在于寫相思之苦,并表達出至死方休的堅貞愛情。但是,同樣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砥廉啟示。
我們的人民公仆,作為社會精英,作為先進分子,理應像春蠶一樣,為了百姓幸福,為了社會進步,無私奉獻,吐完最后一縷絲;理應像蠟燭一樣,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生命不息,奉獻不止。 7、寒菊(南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注釋】 ①鄭思肖:1241-1381,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
南宋末年著名詩人。曾為宋太學生。
宋亡后,便隱居蘇州寺廟,終生不仕,過著隱士般的“遺民”生活。 ②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③疏籬:稀疏的籬笆。未窮:無窮無盡。
④“寧可”句:謂菊花寧可抱香枯萎在枝頭。 ⑤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寒風。此處語意雙關,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砥廉哲理啟示】 在這首詩中,菊花不與百花一齊開,表現了它不同流俗、卓然超絕的氣質與格調。它雖然“獨立疏籬”,但并不感到寂寞、孤獨,反而“趣未窮”。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具有寧愿“枝頭抱香死”,也不“吹落北風中”的高尚節操和精神境界。我們的從政為官者在任。
形容清廉的詩句
1、《墨梅》 王冕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2、《拒禮詩》 包拯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
操勞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3、《石灰吟》 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4、《禮盒題詩 》 吳納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
若有贓私并上物,任教沉在碧波間。5、《拒禮詩》 李汰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貧。
莫言暮夜無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6、《離任詩》 蔡信芳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秦川一寸棉。
回看群黎終有愧,長亭一別心黯然。7、《詠廉政》 張本誠貪官沈浮怎能忘,反面教員罪惡彰。
迷戀色財法難忍,舔沾賄賂鎖銀鐺。一身正氣豪情壯,兩袖清風意志昂。
秉公勤政講奉獻,為國報效美名揚。8、《人生》 姜洪佩茹苦人生事,霜催一葉秋。
自醒名利淡,圓夢志能酬。10、《卜算子·詠梅》 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1、《游山西村》 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2、《書憤》 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3、《訴衷情》 宋 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關于廉潔的詩詞-廉潔的詩詞,現代的哦
【原創】菩薩蠻 文: 潤得 國民重任須牢記,耕耘發展雙重利。
歧路克難關,農商一手兼。 愛國存綱紀,兩袖盛名氣。
寸土寫清廉,有權莫要貪。 《民心是鏡》 是貪是清? 民意是秤。
是丑是美? 口碑鑒證。 功過是非, 天地分明。
善惡終報, 民心是鏡。 《警醒》 警示教育心震撼,前車之覆后車鑒。
當年權重多風光,一旦貪婪跌深淵。 地位是柄雙刃劍,堅持改造世界觀。
廉潔自律何為最?權力金錢美色關。 廉是一棵柏, 歲月更替, 她總是四季常青。
廉是一株竹,搏風迎雨,她千磨萬擊還堅韌。 廉是一簇梅,傲霜斗雪, 她依然風骨猶寸。
廉是一種品質,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浩氣滿乾坤。” 廉是一種境界,“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廉是一種官德,“不受塵埃半點侵, 竹籬茅舍自甘心。 ” 《橋燈》 橋上的燈 守著橋 為橋亮著 把橋照亮了 還不停息 把橋下的水也照亮 讓橋以水為鏡 日夜注意服務的形象 《官場做人》 民心不可欺, 法紀不可違。
善惡天地知, 良心不可昧。 報國當作為, 民苦須記心。
當為孺子牛, 官場做正人。 《慎獨》 作惡有報應, 積德多善行。
是非天地知, 日日當自省。 廉潔民心敬, 坑民天不容。
莫為貪欲害, 坦蕩一世清。 《為官八點》 名利淡泊一點, 民苦重心一點。
政績淡化一點, 子孫多留一點。 錢財淡漠一點, 法紀留心一點。
交友淡雅一點, 歷史多學一點。 《清白》 史中銘典故, 歷歷說禍福。
官場沉倫事, 悔恨追千古。 名利不可貪, 錢財身外物。
清白留子孫, 勤奮厲后人。 《門前的囑托 》 心莫貪,昧心錢。
眼莫花,婚外戀。 嘴莫饞,酒肉宴。
耳莫聽,奉承言。 手莫抻,亂用權。
腳莫進,賭博間。 身莫陷,枉法案。
紀莫違,守清廉。 《自吟》 不貪不賭不嬉艷, 粗茶淡飯心坦然。
不違法紀嚴律己, 勤儉本分作奉獻。 不為當官不為錢, 盡職盡責遂民愿。
為民謀利公仆責, 一世清白無遺憾。 《欲貪畏》 欲是壩中一汪水, 壩潰水瀉難收回。
貪是籠中一猛獸, 籠開獸會把人吞。 禍莫大于縱己欲, 欲溺多少黑良心。
惡莫大于放任貪, 且看官場落馬人。 。
有關廉潔的詩句
1.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2.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3.入京詩 于謙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礙閻羅話短長。
4.書端州郡齊壁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5.墨梅 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關于包拯的一首詩
神州自古重廉潔,廉政攸關千秋業。為官清廉的楷模當推包公。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壽辰時,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準收禮。想不到第一個來送壽禮的居然是當朝皇帝。皇恩浩蕩,太監也聰明,附詩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這一軍把老包公“將”得左右為難,不收禮是不給皇帝面子,收了禮又破壞自己的規矩。
罷罷罷,寧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機智靈敏的包公也蘸墨揮毫題詩抒懷,以詩拒禮:“鐵面無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廬州人。北宋天圣進士,先后任天長縣令、權開封府、監察御史、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人稱“包青天”。
事情發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閏十一月。宋仁宗下詔以三司使、戶部侍郎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張堯佐是張貴妃之父張堯封的堂兄。張貴妃受到宋仁宗寵愛,張堯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時任監察御史,負責對皇帝百官的糾彈。他認為宋仁宗一再超擢張堯佐,任人唯親,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張堯佐是錯誤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宮干政、個別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舉如天驚石破,激起了一片稱贊,大臣們紛紛上書反對任命張堯佐。面對強大的輿論,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轉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經不住張貴妃的一再請求,再次下旨擢升張堯佐。包拯不顧再次觸犯宋仁宗和張貴妃,又一次挺身直諫。
張堯佐見包拯等人言辭激烈,感到眾怒難犯,當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順勢下臺了。
可是張貴妃卻老大不高興,一再在仁宗耳邊吹風。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張貴妃特意送到宮門口,撫著仁宗的后背,柔聲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馬上上奏。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堅持己見,說:“張堯佐并無大過,可以擢升。”
包拯諫駁道:“各地官吏違法征收賦稅,鬧得民怨紛紛。張堯佐身為主管,怎說是無大過呢?”
宋仁宗嘆了口氣,婉轉說道:“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貴為天子,難道擢任一個人就這么不容易?”
包拯聞言直趨御座,高聲說道:“難道陛下愿意不顧民心向背么?臣既為諫官,豈能自顧安危而不據理力爭!”張堯佐站在一旁,聽得心驚肉跳。
宋仁宗見包拯這么執著,眾大臣又紛紛襄贊,而自己又沒有合適的理由反駁,心里非常生氣,一甩手回到宮里。
張貴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顏直諫,惹得仁宗下不了臺,所以等仁宗一回來,她馬上迎上前去謝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舉袖擦臉,說:“包拯說話,唾沫直濺到朕的臉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御史!”
包拯寫過一首名為《書端州郡齋壁》的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悲。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這首詩,可以說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