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董大詩句翻譯是什么
《別董大》詩意畫
【名稱】 《別董大》[1] 【年代】 盛唐 【作者】 高適 【體裁】 七言絕句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別董大 第一首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第二首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2]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①董大:董庭蘭 ②黃云:烏云 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④莫愁:要愁,要擔心。 ⑤知己:朋友。 ⑥誰人:您。 ⑦君:哪個人。 ⑧翮:譯文。 ⑨飖:翅膀 。[3] 第一首: 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誰會不認識你? 第二首: 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4]
古詩別董大的解釋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
這兩首詩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 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作者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作者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作者豪邁豁達的胸襟。
原文: 其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譯文: 其一 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其二 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城已經十多年。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
當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
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 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別董大古詩的全文注釋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別董大古詩注釋
別董大①高 適千里黃云②白日曛③,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④前路無知己⑤,天下誰人⑥不識君⑦!注釋①別董大:選自《高常侍集》。董大,董庭蘭,當時著名的音樂家。
②黃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③曛(x&n):昏暗。
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④莫愁:不要愁,不要擔心。
⑤知己:知心的朋友。⑥誰人:哪個人。
⑦君:您。這里指董大。
古詩大意千里長空布滿了昏黃的云,連太陽也遮得陰陰沉沉。大雪紛紛飄落下來,北風吹送著南歸的雁陣。
董大,你不要擔憂前面的路上沒有知心朋友,普天之下,有誰不認識你董庭蘭君!**PGN>作者簡介高適(702—765),字達夫,唐朝渤海滄洲(今河北省滄縣)人。他半生流浪,比較接近人民,同情民間疾苦,曾兩度出塞。
去過遼陽、河西,做過節度使、散騎常侍等官,對邊塞生活體會較深,邊塞詩寫得很好,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多描述安邊定遠的理想,歌頌舍身衛國的精神,揭露軍中官兵苦樂懸殊的現象等,風格蒼涼悲壯。
《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高常侍集》。
他與偉大詩人杜甫交情很深。導讀這首七言絕句是送別友人的抒情詩。
高適的《別董大》共二首。這是第一首。
董大是詩人的朋友,唐玄宗時期著名的琴師董庭蘭。詩里,作者勸勉友人董大不必為前程擔憂,反映了他們的深厚友誼。
一、二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描寫眼前的景象。
寫正值北方的初冬,天空布滿黃云,遮天蔽日,北風吹雁,大雪紛飛的氛圍。詩人與朋友置身于風雪之中,天寒日暗,四顧茫茫,怎能不產生天涯淪落之感呢?這荒涼、冷漠的景象,為下面描寫悲壯的送別創造了環境氣氛。
三、四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寫送別,點明題旨。
這兩句話,是對朋友的鼓勵和勸慰,是臨別時贈給董大的豪言壯語。環境惡劣,生活艱難,仕途坎坷,但是不能灰心,要向前看。
不要愁前進的路上沒有知心的朋友,天底下有誰不了解您的品德和才能呢?詩人寫這首詩時,也是處在不得意的時候,所以這里既是勸慰朋友,也是寬慰自己。詩人借送別友人的機會,也傾吐了自己心頭的郁積。
這首詩是送人之作,其實作者也自抒懷抱,他當時有志不展,于是借此抒其才能過人,誰不識我的傲岸和自負。送別詩寫得開朗達觀,情調昂揚,毫無傷感之意,這是難得的。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先抑后揚,寫景逼真,為抒情作反墊,情語真切而自然,質樸而勁捷,恰到好處。
《別董大》古詩全文
全文: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翻譯: 其一 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其二 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城已經十多年。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出自:唐 高適《別董大二首》 擴展資料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
當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
落日黃云,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可見他當時也還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高適的邊塞詩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