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蟋蟀意象的古詩
《詩經·豳風·七月》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土堇}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姜夔
齊天樂(黃鐘宮)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予裴徊末利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
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夜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
豳詩漫輿,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含有蟋蟀這個意象的古詩有哪些
1. 《蟋蟀》先秦 佚名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以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2. 《東城高且長》兩漢 佚名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3. 《短歌行》魏晉 陸機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
時無重至,華不再陽。蘋以春暉,蘭以秋芳。
來日苦短,去日苦長。今我不樂,蟋蟀在房。
樂以會興,悲以別章。豈曰無感,憂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可詠,長夜無荒。
4. 《蝶戀花·旅月懷人》清代 宋琬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墻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5. 《蟋蟀》唐代 齊己
聲異蟪蛄聲,聽須是正聽。無風來竹院,有月在莎庭。
雖不妨調瑟,多堪伴誦經。誰人向秋夕,為爾欲忘形。
寫蟋蟀的詩詞有哪些
滿庭芳·促織兒 張鎡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寶釵樓外秋深。
土花沿翠,螢火墜墻陰。 靜聽寒聲斷續,微韻轉、凄咽悲沉。
爭求侶,殷勤勸織,促破曉機心。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
滿身花影,猶自追尋。 攜向華堂戲斗,亭臺小、籠巧汝金。
今休說,從梁床下,涼夜伴孤吟。 張鎡詞作鑒賞 詠物詞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個人的情感體驗和志向選擇寄寓在所詠的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體,而且要使詞人的主觀情志與聽詠的客觀物象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張鎡這首詞就達到了這一境界。 據姜夔《齊天樂》詠蟋蟀的小序,張鎡這首詞是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在張達可家與姜夔會飲時,聽到屋壁間蟋蟀聲,兩人同時寫來交給歌者演唱的。
兩人詞各有特色。鄭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滿庭芳》詞詠蟋蟀兒,清雋幽美,實擅詞家能事,有觀止之嘆。
白石別構一格,下闋寄托遙深,亦足千古矣。” 上片寫聽到蟋蟀聲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聲發出的地方。詞人首先刻畫庭院秋夜的幽美環境。
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傳出秋月明凈之美用字傳神。
《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傳》:“漙漙然盛多也。”
“漙”字傳出露水凝聚之美。寶釵樓,本是咸陽古跡,邵博曾餞客于樓上,歌李白《憶秦娥》詞(《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九),這里借指杭州張達可家的樓臺。
張鎡字功甫、功父,舊字時可,祖籍西秦,張達可當是他的兄弟輩,所以信手拈來,寄寓對故鄉的懷念之情。秋深,點出時令,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啊!土花,指苔蘚。
墻下的苔蘚順著墻腳鋪去。“沿”字化靜態為動態,用字極生動巧妙。
突然一點螢火,飄墜墻根,這就是蟋蟀發出聲音的地方。許昂霄《詞綜偶評》云:“螢火句陪襯。”
所謂陪襯,用視覺里的螢火襯托出聽覺里的蟋蟀鳴聲,用螢火墜落的無關情節,襯托出蟋蟀鳴聲的中心題材。看螢火,聽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這種生活情趣是從閑適的生活中領略到的。
《武林舊事》卷十錄載了張鎡自己記敘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題名《張約齋賞心樂事》,自序云:“余掃軌林扃,不知衰老,節物遷變,花鳥泉石,領會無余。每適意時,相羊小園,殆覺風景與人為一。”
由于長期過著優游舒適生活的王孫,張鎡對這種情趣有很深的體會。 “靜聽”五句寫蟋蟀的鳴聲和聽者的感受。
“斷續”、“微韻”是蟋蟀鳴聲的特點,“轉”則有音調抑揚頓挫之致。“寒”與“凄咽悲沉”是詞人聽來的主觀感受。
“爭求侶”與“殷勤勸織”,是詞人對蟋蟀鳴聲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鳴,一是為了求侶,二是為了促織。《太平御覽》卷九百四十九引陸璣《毛詩疏義》謂蟋蟀:“幽州人謂之促織,督促之言也。
里語曰:趣織(即促織)鳴,懶婦驚。”破,盡也,煞也,與楊萬里《題朝英進齋》詩“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猶言促盡、促煞用詞精當。
蟋蟀的鳴聲伴隨和推動著織女紡織到曉。 下片追憶兒時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襯今日的孤獨悲苦情懷,充滿不勝今昔之感。
“兒時”五句,寫捕蟋蟀,最為后代詞人所激賞。“呼燈”二句,刻畫入微。
“任滿身”二句,尤為工細。賀裳《皺水軒詞筌》評論說:“形容處,心細入絲發。”
它將兒童的天真活潑以及帶著稚氣的小心和淘氣,純用白描語言,細細寫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周密稱之為“詠物之入神者”(《歷代詩余。詞話》引)。
“攜向”二句,寫斗蟋蟀。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每秋時,宮中妃妾皆以小金籠閉蟋蟀,置枕函畔,夜聽其聲。
民間爭效之。”亭臺,指盛蟋蟀的籠子。
從捕蟋蟀寫到斗蟋蟀,補足當時情事,筆勢連貫,一氣呵成,為下面的感慨蓄勢。 “今休說”三句,今昔相較,感慨深遠。
《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織》詩:“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今日的寂寞凄苦與兒時的歡樂情趣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對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揚還抑,欲展還收,欲說還休啊。
張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閣、臨安通判稱疾去職,在家閑居,“暢懷林泉”,“安恬嗜靜”(見《武林舊事》卷十所載《約齋桂隱百詠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嘆,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語。 這首詞采用明線結構,所以線索明晰,結構平實,雖運用了幾個典故,但并不晦澀難懂。
描寫蛐蛐的詩句
1、蟋蟀 先秦:佚名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
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
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以大康。
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譯文 天寒蟋蟀進堂屋,一年匆匆臨歲暮。今不及時去尋樂,日月如梭留不住。
行樂不可太過度,本職事情莫耽誤。正業不廢又娛樂,賢良之士多警悟。
天寒蟋蟀進堂屋,一年匆匆臨歲暮。今不及時去尋樂,日月如梭停不住。
行樂不可太過度,分外之事也不誤。正業不廢又娛樂,賢良之士敏事務。
天寒蟋蟀進堂屋,行役車輛也息休。今不及時去尋樂,日月如梭不停留。
行樂不可太過度,還有國事讓人憂。正業不廢又娛樂,賢良之士樂悠悠。
2、齊天樂·蟋蟀 宋代:姜夔 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譯文 可笑的是世上那些無知小兒女,他們蹲在籬笆旁,興高采烈地喊叫著:快拿燈來,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將此蟲聲譜成琴曲,一聲聲地彈奏出來,聽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3、國風·豳風·七月 先秦:佚名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譯文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鉆進我床下。
4、游子吟 唐代:顧況 苔衣上閑階,蟋蟀催寒砧。 譯文 因少有人來石階上已長滿青苔,不時傳來的蟋蟀聲更讓人覺得凄冷蕭瑟。
5、東城高且長 兩漢:佚名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 譯文 鷙鳥在風中苦澀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臨而傷心哀鳴。
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時光流逝。與其處處自我約束,等到遲暮之際再悲鳴哀嘆。
何不早些滌除煩憂,放開情懷,去尋求生活的樂趣呢!。
古詩《蟋蟀》
蟋蟀(詩經·國風·唐風)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
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
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注釋】 ①聿(yù 玉):作語助。
莫:古“暮”字。 ②除:過去。
③無:勿。已:甚。
大(tài 太)康:過于享樂。 ④職:相當于口語“得”。
居:處,指所處職位。 ⑤瞿瞿(jù 巨):警惕瞻顧貌;一說斂也。
⑥邁:義同“逝”,去,流逝。 ⑦蹶蹶(jué 厥):勤奮狀。
⑧役車:服役出差的車子。 ⑨慆(tāo 濤):逝去。
⑩休休:安閑自得,樂而有節貌。 【譯文】 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
今我不尋樂,時光去不返。不可太享福,本職得承擔。
好樂事不誤,賢士當防范。 蟋蟀在堂屋,一年將到頭。
今我不尋樂,時光去不留。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
好樂事不誤,賢士該奮斗。 蟋蟀在堂屋,役車將收藏。
今我不尋樂,時光追不上。不可太享福,多將憂患想。
好樂事不誤,賢士應善良。[1]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就詩論詩,此篇勸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顯,可是《毛詩序》偏說是“刺晉僖公也。
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憫)之,欲其及時以禮自虞(娛)樂也”。清方玉潤駁得好:“今觀詩意,無所謂‘刺’,亦無所謂‘儉不中禮’,安見其必為僖公發哉?《序》好附會,而又無理,往往如是,斷不可從。”
(《詩經原始》)對《詩序》說糾正較早的當是宋王質,其《詩總聞》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內容則是“為樂無害,而不已則過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職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態,然后為善也”。
釋語達理通情,符合原詩。較他說為勝。
《詩經選注》定此篇為“勸人勤勉的詩”,即是受王質說啟發。 此篇三章意思相同,頭兩句感物傷時。
詩人從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內,天氣漸漸寒涼,想到“時節忽復易”,這一年已到了歲暮。古人常用候蟲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來表示時序更易,《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九月在戶”與此詩“蟋蟀在堂”說的當是同一時間。《七月》用夏歷,此詩則是用周歷,夏歷的九月為周歷十一月。
此篇詩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嘆惋“歲聿其莫”。首句豐坊《詩說》以為“興”,朱熹《詩集傳》定為“賦”,理解角度不同,實際各有道理。
作為“興”看,與《詩經》中一些含有“比”的“興”不同,它與下文沒有直接的意義聯系,但在深層情感上卻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從“直陳其事”說則是“賦”。
從觸發情感說則是“興”。這一感物惜時引出述懷的寫法,對漢魏六朝詩影響很大,《古詩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亦常見,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開秋肇涼氣,蟋蟀鳴床帷。
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準……” 開頭與下文若即若離,與《蟋蟀》起句寫法一脈相承,只是這里點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則是直接導入述懷:詩人由“歲莫”引起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稱要抓緊時機好好行樂,不然便是浪費了光陰。
其實這不過是欲進故退,著一虛筆罷了,后四句即針對三、四句而發。三章詩五、六句合起來意思是說:不要過分地追求享樂,應當好好想想自己承當的工作,對分外事務也不能漠不關心,尤其是不可只顧眼前,還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現的憂患。
可見“思”字是全詩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長。這反覆的叮囑,包含著詩人寶貴的人生經驗,是自儆也是儆人。
最后兩句三章聯系起來是說:喜歡玩樂,可不要荒廢事業,要像賢士那樣,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奮向上。后四句雖是說教,卻很有分寸,詩人肯定“好樂”,但要求節制在限度內,即“好樂無荒”。
這一告誡,至今仍有意義。 此詩作者,有人根據“役車其休”一句遂斷為農民,其實是誤解,詩人并非說自己“役車其休”,只是借所見物起情而已,因“役車休息,是農工畢無事也”(孔穎達《毛詩正義》),故借以表示時序移易,同“歲聿其莫”意思一樣。
此詩作者身份難具體確定,姚際恒說:“觀詩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盡是細民,乃士大夫之詩也。”(《詩經通論》)可備一說。
全詩是有感脫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摯,以重章反覆抒發,語言自然中節,不加修飾。押韻與《詩經》多數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兩韻交錯,各章一、五、七句同韻;二、四、六、八句同韻,后者是規則的間句韻。
譯詩保留原押韻格式。[ 蟋蟀(宋·艾性夫) 不從草際伴啼螿,偏逐西風入我床。
心事甚如愁欲訴,秋吟直與夜俱長。 一年時節蟲聲早,半樹梧桐月影涼。
憶得重胡衰柳下,健兒籠汝斗斜陽。 蟋蟀(唐 ·齊己) 無風來竹院,有月在莎庭。
雖不妨調瑟,多堪伴誦經。 誰人向秋夕,為爾欲忘形。
不知道你要的是哪首啊。后兩首找不到賞析。
帶有茍字的詩句
他走近我“茍。”
我說:“茍無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他又說:“茍”
我回答:“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
他無奈地說到“茍”
我回答他:“茍非圣賢心,孰能造化該。”
他開始看著我“茍。”
我與他對視:“茍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他搖了搖頭“茍。”
我隨即回答他:“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
他摸了摸頭發,說“茍”
我十分疑惑地回答他:“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他開始變得焦灼“茍!”
我開始害怕了起來:“茍食。。。媮衣。。豈足論,諸公何。。見為開尊?”
他拿出一席紅衣“茍?”
我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停頓些許時間后答到:“茍簡。。。誅茅勝。。野盤,吒身。。城郭愛平安。。。。。”
這位老人摘下了黑框眼鏡“年輕人,你不按基本法出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