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講述校園生活的原創詩歌
小時候,校園
掛在高高的藍天上
看見她,聽到她
就好像
擁抱著滿天的星星,都是
我的向往
入學了,校園
擠進了我重重的書包里
也愛她,也恨她
就好像
追隨著一條長長的小溪,讓我歡樂也
讓我迷茫
畢業了,校園
長在了一棵茂盛的大樹上
回味她,品嘗她
就好像
告別著一位初戀的人兒,竟也令我
黯然神傷
如今啊,校園終于
貼進了我美妙的生活畫卷中
無論離她近,也無論離她遠
都仿佛
高揚著成熟愛情的風帆,向著那
火紅的太陽,在
飛翔
求 一些講隱士生活的 詩詞 謝謝
四皓南隱岳,老萊竄河濱。
顏回樂陋巷,許由安賤貧。
伯夷餓首陽,天下歸其仁。
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
孰知富生禍,取富不取貧。
寶玉忌出璞,出璞先為塵。
松柏忌出山,出山先為薪。
君子隱石壁,道書為我鄰。
寢興思其義,澹泊味始真。
陶公自放歸,尚平去有依。
草木擇地生,禽鳥順性飛。
——孟郊《隱士》
強效忘機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懷南岳隱士》
潛書周隱士,白云今有期。
——元稹 《寄隱客》
近聞胡隱士,潛認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萬劫長。
有修終有限,無事亦無殃。
慎莫通方便,應機不頓忘。
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
晚歲倦為學,閑心易到禪。
病宜多宴坐,貧似少攀緣。
自笑無名字,因名自在天。
——元稹《悟禪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
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
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 《中隱》
今來招隱士,恨不見瓊枝。
——李德裕《訪韋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爾住南塘。
草閣平春水,柴門掩夕陽。
隨蜂收野蜜,尋麝采生香。
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床。
——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一作王隱士居)》
磻溪連灞水,商嶺接秦山。
青漢不回駕,白云長掩關。
雀喧知鶴靜,鳧戲識鷗閑。
卻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間。
——許渾 《題灞西駱隱士》
紫府丹成化鶴群,青松手植變龍文。
壺中別有仙家日,嶺上猶多隱士云。
——李商隱《題道靜院院在中條山故王顏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寫真存焉》
行簪隱士冠,臥讀先賢傳。
——韓偓《南亭》
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
懶求施主修真像,翻經文是妄言。
出浦釣船驚宿雁,伐巖樵斧迸寒猿。
行人莫問師宗旨,眼不浮華耳不喧。
——杜荀鶴《題江寺禪和》
病后霜髭出,衡門寂寞中。
蠹侵書帙損,塵覆酒樽空。
池暗菰蒲雨,徑香蘭蕙風。
幽閑已得趣,不見卜窮通。
——李中《書蔡隱士壁》
煙蘿擁竹關,物外自求安。
逼枕溪聲近,當檐岳色寒。
藥苗應自采,琴調對誰彈。
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掛冠。
——李中《寄廬山莊隱士》
盛府賓寮八十馀,閉門高臥興無如。
梁王苑里相逢早,潤浦城中得信疏。
狼藉杯盤重會面,風流才調一如初。
愿君百歲猶強健,他日相尋隱士廬。
——徐鉉《贈浙西顧推官》
仙人好負局,隱士屢潛觀。
——張鷟《揚州青銅鏡留與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隱此中藏。
餅不煮石吃,眉應似發長。
風榸支酒甕,鶴虱落琴床。
雖斅忘機者,斯人尚未忘。
——貫休《懷南岳隱士二首(一作贈隱者)》
關于“慢慢品味生活”的詩句有哪些
《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原文】
歸園田居五首(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五首(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五首(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詩詞簡介】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后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并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見《冷齋詩話》)
【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