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舒婷是土生土長在鼓浪嶼的嗎
舒婷,當代女詩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碼鎮,生長在廈門。
初中未畢業即“插隊落戶”。1969年開始寫作,其時詩已在知青中流傳。
回城后當過多種臨時工:水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1979年開始在民間刊物《今天》發表詩作,同年在《詩刊》正式發表作品。
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對她的作品展開近一年討論,討論涉及到新詩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1981年福建省文聯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理事;作協福建分會副主席,兩次獲全國性詩歌獎。
1982年出版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6年出版《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關于廈門的詩詞
心存只手補天工,
八閩屯兵今古同。
當年故壘依然在,
日光巖下憶英雄。
(廈門鼓浪嶼)
蔡元培--------叱咤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云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
鼓浪嶼便條
(云南)于堅
在這里我慢下來
在這里我準備抒情
在這里我接受浪漫主義
在這里我跟著巡邏出海
像十九世紀的騎士
吟詠在古宅與沙灘之間
歌頌玫瑰 贊美夜鶯
又一臺鋼琴死去了
大海繼續演奏
打傘的陌生人站在海岸
牽著一條霧做的狗
海娃把黃拖鞋扔在沙灘
我們以為是船
撈珍珠的大姐
認識舒婷女士
她了解的當代詩歌
比陳仲義深
一群貓占領了老宅
繼承者貴族風度
流浪者遠走他鄉
成為謙卑的文盲
藍頭發剛剛理順
白頭發翻卷起來
貝多芬隨著暴風雨謝幕
肖邦披著月光上臺
開屏者在大海中尖叫
我隱約想起孔雀
因此沉默了
描寫廈門的古詩
這些詩都是近代的:
1.七絕廈門八景
虎溪夜月日觀洪,五老凌霄萬壽中。
白鹿含煙雞曉唱,員當鼓浪洞天隆。
2.七律廈門行(六首)
題記:辛未春到此,庚寅秋重游,時過二十年矣。
又見廈門
步履秋髙蒞廈門,幾曾圓夢海天存。嘗聞漁火添新盞,今見森榕續舊根。 花落花開終有意,潮來潮去了無痕。一灣碧水知多少,不盡鄉思欲斷魂。
重訪集美
一幟飄揚映五洲,星輝集聚照千秋。望鄉不忍丸旗舞,去國何堪片瓦愁。 立教非惟興鷺島,蓋棺猶未占鰲頭。寸心還念歸來事,晝夜門前獨自留。
再登鼓浪嶼
記得當年草綠深,日光巖上聽潮音。近聞浪鼓聲穿石,遙念澎湖淚沾襟。 舊館無人琴可待,新風有韻海當吟。遠峰搖曳霜濤外,今又登高滿目尋。
泛舟廈門海
天高海闊水無垠,浮玉明珠滿目陳。望眼金門終不遠,回身鷺島已成鄰。 云舟破浪翻新頁,鷗鳥飛身引故人。一片霞光鋪兩岸,千帆競發接新晨。
觀胡里山炮臺
鎖鑰東南胡里山,百年堅守廈門關。但聞巨炮三聲響,堪笑強徒八腳還。 何嘆銀花簪鐵壁,應悲玉璞飾風鬟。宜將數碼爭高攝,此景須知不可刪。
走進永定土樓
山抱人家水抱幽,客家尋夢客家樓。炊煙猶識甘和苦,天井應藏喜與憂。 圓缺空浮塵世外,悲歡夯實土墻頭。和風莫道春才有,此地由然四季留。
3.廈門鼓浪嶼
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
當年故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
4.鼓浪嶼便條
于堅(云南)
在這里我慢下來,在這里我準備抒情,在這里我接受浪漫主義,在這里我跟著巡邏出海,像十九世紀的騎士,吟詠在古宅與沙灘之間,歌頌玫瑰 贊美夜鶯。
又一臺鋼琴死去了,大海繼續演奏。
打傘的陌生人站在海岸,牽著一條霧做的狗。
海娃把黃拖鞋扔在沙灘,我們以為是船,撈珍珠的大姐,認識舒婷女士,她了解的當代詩歌,比陳仲義深。
一群貓占領了老宅,繼承者貴族風度,流浪者遠走他鄉,成為謙卑的文盲。
藍頭發剛剛理順,白頭發翻卷起來,貝多芬隨著暴風雨謝幕,肖邦披著月光上臺。
開屏者在大海中尖叫,我隱約想起孔雀,因此沉默了。
有那些詩詞是關于廈門的
第一首
廈門之歌
毛翰
鼓浪嶼四周白鷺飛翔,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嶼相伴著廈門島,廈門是我家鄉。
登上日光巖眺望,仿佛人間天上。
我驕傲,我自豪,我們擁有你,美麗的廈門港。
母親生我在廈門島,鼓浪嶼伴我成長。
我緊緊偎依著老水手,聽他講海龍王。
登上皓月園眺望,神仙居住的地方。
我驕傲,我自豪,我們擁有你,美麗的廈門港。
鼓浪嶼琴聲情韻長,日夜在海天回蕩。
有多少人間失落的夢,都在這里珍藏。
珍藏珍藏啊珍藏,鼓浪鼓浪啊鼓浪。
我驕傲,我自豪,我們擁抱你,美麗的廈門港
第二首
鼓浪嶼便條
(云南)于堅
在這里我慢下來
在這里我準備抒情
在這里我接受浪漫主義
在這里我跟著巡邏出海
像十九世紀的騎士
吟詠在古宅與沙灘之間
歌頌玫瑰 贊美夜鶯
又一臺鋼琴死去了
大海繼續演奏
打傘的陌生人站在海岸
牽著一條霧做的狗
海娃把黃拖鞋扔在沙灘
我們以為是船
撈珍珠的大姐
認識舒婷女士
她了解的當代詩歌
比陳仲義深
一群貓占領了老宅
繼承者貴族風度
流浪者遠走他鄉
成為謙卑的文盲
藍頭發剛剛理順
白頭發翻卷起來
貝多芬隨著暴風雨謝幕
肖邦披著月光上臺
開屏者在大海中尖叫
我隱約想起孔雀
因此沉默了
是什么使舒婷寫出如此唯美的愛情詩,是因為她的親身經歷嗎? 她有著
舒婷印象金 鳳· 那一年初春,在廈門機場,我第一次見到舒婷。
告別了送行的客戶,我拉著行李走進機場候機廳,才發現我搭乘的班機晚點了。坐在臨窗的椅子上,望著熙熙攘攘的人潮,我既焦急又無奈地等待。
有人在公共電話亭大聲地打電話,估計是打給在遠方接機的朋友。喂,我是舒婷!飛機晚點了,不知什么時候起飛……舒婷?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我不由自主地向旁邊的電話亭望去:這是一位帶著眼鏡30多歲的年輕女子,留著短發,衣著素雅。
難道這就是那位詩情畫意的朦朧派詩人舒婷嗎? 我正在想著,只見她提著包向我這邊走過來,坐在了離我身邊不遠的地方。我同她攀談起來,一了解,原來她與我乘同一班飛機去北京。
她告訴我這次去北京是參加一個筆會。聽她這么一說,我便確定此舒婷一定是我猜想的彼舒婷了。
她又問我來廈門干什么?第幾次來?當她聽說我已經來過七八次時,感到有點驚訝。我告訴她我每年都要來廈門出差幾次,因為我就職的法國公司經營感光工業的原料明膠,而我正好負責明膠在中國市場的經銷和使用,所以,國內的幾家感光公司都是我的客戶。
最近廈門公司進口了我公司的產品,我廈門來得相對頻繁。談話中,我還告訴她在我的大學時代,我和班上幾個喜愛文學的同學非常喜歡她寫的詩,那首《致橡樹》,我們基本能背下來: 我如果愛你, 決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決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陽光。 甚至春雨。
…… 我們分擔寒流、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 從這首詩,我們談到我們那一代人的愛情觀、價值觀。
我提到七八年我們上大學的時候,談戀愛的不多,一來學校管得嚴,二來同學們都很單純,十分珍視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同學們心目中的愛情是那么崇高、那么神圣,絕對沒有一點世俗的銅臭味。
這也是為什么舒婷的這首愛情詩當年受到年輕人熱愛的原因。它抒發了人們崇尚精神生活,追求純潔愛情的心聲。
談到后來的大學校園里戀愛成風,社會上人們一切向錢看的現象,我們兩個人都有點“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更對過去的生活產生了深深的眷戀。她告訴我她非常喜歡七七、七八兩屆的大學生,因為這一代人人生經歷最豐富,最富有理想,最富有才華。
等飛機起飛的時候,我們兩個已經象老朋友一樣談了很久。在夜色朦朧的時刻,我們順利到達首都機場。
分手時,舒婷遞給我一張印有她家庭地址電話的名片,讓我去廈門時一定通知她。 幾個月后,我又一次來到廈門,這次我住在位于繁華鬧市中心鷺江之畔的鷺江賓館。
鷺江賓館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隔海相望,景觀十分優美。忙完公事后,我撥通了舒婷的電話,約好第二天星期日中午見面。
舒婷問我喜歡吃什么?我說想吃普通餐館的地道海鮮。以前幾次來廈門,都是同法國同事一起來,他們每次都要住到豪華舒適、卻遠離市區的悅華酒店。
吃飯不是感光公司請客,便是光顧悅華的餐廳,很少有機會自由自在地品嘗風味十足的當地小吃。 舒婷如約而至,她提議帶我去鼓浪嶼。
于是我們坐上開往鼓浪嶼的渡船。那天天很藍,海風輕輕地吹著,飄起我們的衣裙,吹亂我們的頭發。
下了船,舒婷帶我穿過幾條街,走進一家清靜別致的小餐館。她同老板打著招呼,一副很熟悉的樣子。
那天到底吃了什么,我已經記不太清了。印象最深的是餐館的左邊墻上有一幅很大很大的畫:波濤洶涌的海面,一座雄偉的大橋凌空而起。
不知為什么,我一眼認定那就是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那一年的早些時候,我的先生形單影只地去了美國,留給我濃濃的離愁,深深的思念。
那時候,一切與美國有關的東西都令我倍感親切,都讓我想起大洋彼岸的親人。多年以后,當我定居灣區親眼見到真正的金門大橋的時候,才意識到那幅畫上的大橋不是桔紅色,風景也根本不是美國的舊金山。
吃飯的時候我們又聊了很多。付帳時,我堅持要交錢,說反正是法國公司報銷。
舒婷撥開我的手,連連說不行。到了廈門,我一定要盡地主之誼,那有客人付帳的道理。
我只好客隨主便,看著她利索地交了錢。 我們一起走到外面,鼓浪嶼綠樹成蔭,美麗宜人。
海風陣陣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我們在風中走著談著,舒婷不時地發出朗朗的笑聲。
她很健談,為人也很豪爽。她邀請我到她家里小坐。
記得她的家很明亮、很明亮的。她的先生和兒子都在,那時她的兒子還很小,上小學的樣子。
打過招呼后,她就領我到了里邊的屋子,她說你先生出國了,你也會很快離開的,咱們這一分別,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呢!邊說邊從衣櫥里拿出幾件衣服要送給我留作紀念。我推說不要,她揮揮手叫我不要客氣:都是我穿過的衣服,這條真絲的裙子夏天穿著很舒服呢。
見她這么說,我知道她是一片真情,就挑了一件上衣,一條絲綢裙子。后來我真的帶著舒婷送給我的衣服飄洋過海,先去了法國,又來到美國。
每次穿上它們,我便想起了舒婷,想起了她朗朗的笑聲,她如火的熱情。 在廈門的時候,還正趕上電視臺播放新聞。
廈門鼓浪嶼永春路上走出一位朦朧派詩人,是誰
舒婷
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一代載有較濃意味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1964年就讀于廈門一中,1969年至閩西山區插隊,1972年返回廈門,當工人、統計員、染紗工、焊錫工等等。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著有詩集《童年絮味》《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 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詩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無香》等。
舒婷 致橡樹 原文
《致橡樹》
作者:舒婷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象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擴展資料
這首詩共36行,前13行詩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六個形象,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寫了自己理想的愛情觀。
全詩通過整體象征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詩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用木棉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第一節“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達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愿地淹沒在對方冷漠濃蔭下,獨自唱那單戀的癡曲。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致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