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的描寫秋天的詩句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上元侍宴 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花影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卜算子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洞仙歌 蘇軾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 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 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念奴嬌 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 萬里云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 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 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 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行香子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長琴,一壺酒,一溪云。 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 蘇軾 馬上續殘夢,不知朝日開。
亂山橫翠幛,落月淡孤燈。 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
再游應眷眷,聊亦記吾曾。 留題延生觀后山上小堂 蘇軾 溪山愈好意無厭,上到巉第幾尖。
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鬢眉纖。 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駕老蟾。
澗草巖花自無主,晚來蝴蝶入疏簾。 催試官考較戲作 蘇軾 八月十五夜,月色隨處好。
不擇茅檐與市樓,況我官居似蓬島。 鳳咮堂前野桔香,劍潭橋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
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景此行那兩得。
愿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蘇軾寫的關于秋天的詩
蘇軾寫的關于秋天的詩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 —— 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墻里秋千墻外道。 —— 蘇軾《蝶戀花·春景》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蘇軾《念奴嬌·中秋》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 暮云收盡溢清寒。 —— 蘇軾《陽關曲 》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 蘇軾《念奴嬌·中秋》
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 蘇軾《減字木蘭花·春月》
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 —— 蘇軾《念奴嬌·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 蘇軾《念奴嬌·中秋》
關于秋天的詩句蘇軾
水調歌頭.中秋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釋:(1)高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上. 清滿的明月,照耀著醉態朦朧的兀傲詞人.月宮本非人間,豈可以“年”月相詢?“瓊樓”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間之炎涼?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飄逸中,未嘗不帶幾分怫郁的清狂.徹夜的無眠畢竟孤清,親人分隔的惱恨,便只能唯圓月是問. 月兒無恨,又焉知人間之離愁?陰晴圓缺,自是天運之常道.醉中的思緒曠達而無奈,那離合的悲歡,正可借自寬**消解.最有韻致的當然還是結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滿希翼, 明麗的圓月,便不僅照耀了“千里”, 也照亮了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絕唱! (2)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3)這首詞寫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的中秋節,這一年也是蘇軾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詞分為上闋和下闋,詞中有中秋的圓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詞人深思,惆悵,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蘇軾在詞的小序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閉上眼將自己放置在這樣的場景里,酒杯中殘留的曖昧余香,與流動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劇烈地碰觸飲酒人此時敏感的神經.沒有醉酒的經歷,不過見過一些,聽過一些,在想,在那瞬間的人,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月下,醉酒的人也許無法辨認,究竟是自己的視線模糊,還是事物的輪廓模糊.而我想,在覆蓋的模糊中,一定會有某種存在的確定主宰著人的意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間在不停前移,時代在不斷更替,但人尋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輕易改變.記得在電視里看到過很多次人醉酒的場景,他們在自己搖晃的視覺空間中暴露著自己發問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圖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總能帶來很濃的相思情緒,盡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種相思中落寞,但卻不能說出這一晚與一年中剩下的364個夜晚有什么區別.也許人們已經習慣地把它當作了一個悄悄承認自己消極一面的借口.蘇軾凝望著深藍天空中的明月,回味著滑過喉間的酒味,設下疑問,讓我們看到他心境的困惑與惆悵.這種方式的設問,讓我想起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前覺得天際因為它的廣闊無邊而寬容得能包容下每一個彷徨的人關于宇宙關于人生的疑問,但發現人們虔誠的等待卻被天際的空曠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舊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許,對天設問是古人偏愛的一種形式,亦或是一種固執的表現.“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一句在回答前面問題的同時又設下了新的疑問,是蘇軾更深沉的思索.兩句相關聯的疑問讓詩人豐富幻想的產生展現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寫到了詩人從現實中引出的幻想.覺得蘇軾是一個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賦》中一樣,詩人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因為蘇軾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飄逸的情懷,也或許是因為大自然——這個客觀的實體不會給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帶去任何禁錮和壓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們主觀情感里的痛苦.當時的蘇軾正遭。
蘇軾關于秋的詩詞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水調歌頭.中秋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西江月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蘇軾?陽關曲?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蘇軾寫的關于“秋天”的詩有哪些
1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蘇軾《出穎口》
2倚竹佳人翠袖長,天寒猶著薄羅裳。楊州近日紅千葉,自是風流時世妝 蘇軾《跋王進叔所藏畫(趙昌四季·芍藥)》
3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蘺茅舍出青黃 蘇軾《浣溪沙·詠橘》
4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抵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4]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4]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寫秋的詩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老杜 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還有: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一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眺:遠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
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
合:長滿。意謂雨后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
關于秋天的蘇軾古詩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
—— 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墻里秋千墻外道。 —— 蘇軾《蝶戀花·春景》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蘇軾《念奴嬌·中秋》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 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 暮云收盡溢清寒。
—— 蘇軾《陽關曲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 蘇軾《念奴嬌·中秋》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 蘇軾《減字木蘭花·春月》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 —— 蘇軾《念奴嬌·中秋》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 蘇軾《念奴嬌·中秋》。
三年級蘇軾描寫秋天果實掛滿枝頭的詩句有哪些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作品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創作背景 此詩是蘇軾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
蘇軾在杭州見劉時,劉已五十八歲。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
不想只過了兩年,景文就死去了。蘇軾感劉人生坎坷遭遇,應當時景色作此詩作。
《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
此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后半首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發作者的廣闊胸襟和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遠。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諸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余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風傲霜,依然勁節。
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占勝場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
詩人的高明還在于,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這是因為,在百花中,“唯有綠荷紅菡萏”,是“此花此葉長相映”的(李商隱《贈荷花》)。
歷來詩家詠荷,總少不了寫葉:如“點溪荷葉疊清錢“(杜甫《絕句漫興九首》)、“接天蓮葉無窮碧”(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由此看來,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深知此理,才用擎雨無蓋表明荷敗凈盡,真可謂曲筆傳神。
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杰,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干。花殘了,杖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
詩人的觀察可謂細致,詩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亦可謂強。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
“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可是,不論是先謝還是后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于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
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這里橙橘并提,實則偏重于橘。
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豈止荷、菊不如,直欲與松柏媲美了。
“菊殘猶有傲霜枝”,后來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曾將此詩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相提并論。
兩詩雖構思和描寫手法相似,藝術工力悉敵,內容卻以蘇詩為勝。這是因為,韓詩雖也含有一定哲理,卻仍只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蘇詩則不然,它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體,借物喻人,贊頌劉景文的品格和節操。
韓詩所贊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為好的早春;蘇詩卻把那些“悲秋傷春”的詩人眼中最為蕭條的初冬寫得富有生意和詩意,于此也可見他曠達開朗、不同尋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淺語遙情,耐人尋味。
蘇軾這首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
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因此如果以情韻與理趣來看,蘇詩卻似略勝一籌于韓詩。
詩詞 秋天 蘇軾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贈劉景文》
作者: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念奴嬌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