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帶有山的詩句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曾創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輞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內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附近的風景,抒發隱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寂靜的山澗里,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詩藪》內編卷六)王維在這里所創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種詩境與禪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于他對佛學的鉆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后人稱作“詩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余年。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于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禪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
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有相通相似之處。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
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也可表現為對藝術的感受力。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別強調直覺、暗示、感應、聯想在體悟中的作用。王維參禪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匯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造出一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里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融。《鹿柴》也是這樣的: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靜無人,只聽見深林里飄蕩著斷續的人聲,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凄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 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
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禪的意蘊。自然,也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并不一定只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 一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一新。農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面,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表面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
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凈瓶傾下的圣水,把萬物洗滌得明凈空靈。只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并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贊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 王維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難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為詠嘆,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使他在詩歌創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并將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宮商迭奏”的詩歌藝術風格。
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 王維善于概括地。
帶有山的詩句
山行--- 唐朝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古風----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李白;古風)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陸游《后赤壁賦》
夕陽山外山,春水渡邊渡。(一個對聯)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百川沸騰,山冢碎甭。高谷為岸,深谷為陵。 (《詩經》)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無. (王維 《漢江臨泛》)
晉·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唐·司空圖: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唐·王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唐·韓愈: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唐·張錫: 山之妙在峰回路轉,水之妙在風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元·張養浩: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有什么帶有山的詩句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
帶有山字的詩詞
詩句如下:
1、《輞川集·鹿柴》
唐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 《春莊》
唐 王勃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3、《贈韋穆十八》
唐 王維
與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不向東山去,日令春草深。
4、 《輞川集·華子岡》
唐 王維
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
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5、《闕題二首 》
唐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詩句拓展:
1、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唐 王維 【輞川集·鹿柴】
2、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唐 王維 【輞川集·木蘭柴】
3、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芙蓉杯。——唐 王維 【輞川集·茱萸沜】
4、仄徑蔭宮槐,幽陰多綠苔。應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 ——唐 王維 【輞川集·宮槐陌】
5、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唐 王維 【輞川集·欹湖】
6、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唐 王維 【輞川集·辛夷塢】
7、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 王維 【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鳥鳴澗】
8、 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 ——唐 王維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9、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唯應見白云。——唐 王維 【山中寄諸弟妹】
10、與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不向東山去,日令春草深。 ——唐 王維 【贈韋穆十八】
11、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唐 王維 【送別(一作山中送別,一作送友)】
12、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 ——唐 王維 【別輞川別業】
關于贊美廬山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題西林壁 》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題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瀑布
江 為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萬里朝滄海,千尋出白云.
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為分.
除鄧天臺后,平流莫可群.
題西林壁
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 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里聞.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望廬山五老峰
李 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銀河落九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日 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古詩描寫了山的什么特點
【鑒賞】 這是一首登高覽勝之作。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飛來峰在浙江紹興城外寶林山上,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
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
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
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 “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
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
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以"浮云"為喻,反映詩人對當時保守勢力的蔑視;"不畏"二字,道出。
“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 【簡評】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
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
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從全詩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飛來峰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前后關照,渾然一體。
登上高山之塔,極目遠眺,詩人不禁豪情滿懷,壯志凌云,似覺天地萬物都可盡收眼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寫關于“山”或“水”的古詩有什么-搜狗問問
野望翁卷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江上王士禛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望廬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古詩中描寫山水四季名句1.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 志南和尚《絕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2..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宋·陸游《初夏絕句》3、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4、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5、 月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6、 友情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7、 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江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杜甫《望岳》8、 雨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9、 山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山重水復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帶山的詩句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