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分跪求】古詩詞中月的意象 最佳答案加分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點明了作者思鄉卻又無法歸去的對家鄉的想念的悲涼之情..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寫得非常的閑散,讓人可以體會到李白在月影里飲酒賞月的爽朗笑聲和愉快的心情。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這首詩是蘇軾在十五時大醉,想念弟弟時發出的感嘆。
能想起來的大約就這些..
二、關于有月亮意象的詩
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體詩:
1
《月夜》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2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
《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4
《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5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6
《旅宿》【唐】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7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
《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9
《漫興》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10
《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11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2
《明月夜留別》【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13
《江樓有感》【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14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5
《春夜》【宋】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16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17
《南園十三首 其一》【唐】李賀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三、古詩詞中“月”的意象可以有哪些含義
月亮這一意象在詩人們的心中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蘊:幽美、自由、純潔、美好、永恒、凄涼、悲慘、悲歡離合等等,無不表達。
月亮的不同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們的不同情懷。一、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在恬淡閑適、樂觀曠達的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
在不少古詩詞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凈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啊!在這里,一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鮮活潑,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飄逸情懷。
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在這首詩中,月亮以動態的形式出現,一個“驚”字打破了寧靜,喚醒了一個息息相通的世界。在這夜靜春山空中,一輪明月的出現,更加渲染了清幽與雅致!其它詠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萬丈生白毫”(蘇軾《和子由中秋見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前赤壁賦》)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
寧靜的月夜里,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
這樣一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
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只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江南月,如鏡復如鉤。
似鏡不侵紅粉面,似鉤不掛畫簾頭,長是照離愁。”(歐陽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歐陽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呂本中《采桑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南宋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真是舉不勝舉。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1、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也常常是詩人觸景傷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表現上看,是寫詩人在花下與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歡的美好情景。
實則是詩人用這美好的情景來反襯出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悲苦。而這一切,皆因月起。
若無此月,詩人恐怕也不會有此感傷。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墻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天。
四、月亮在古詩詞中的意象25
月亮的意象分析 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義之一:月亮是母親與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會的靜溫與和諧,她反映著女性世界的 失意與憂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傳說,給月亮是月亮成為一個女 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日為陽,月為陰;男性為陽,女性為陰.它指向一個曾經存在,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后來被父系氏 族社會放逐的母系社會.相對于當時那戰亂頻繁,禮教森嚴的社會,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會理想.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義之二;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它 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生生不已的 哲學精神的禮贊,也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激發人們宏大 的天問 意識和人生喟嘆.3、映照在中國人心靈世界里有兩種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種是神話觀念中的月亮,神話的月亮是詩化的月亮,它談泊靜溫空寂通脫給中國的古典藝術以深刻的象征 啟示;一種是科學本體的月亮它盈虧變化,時晦時明,啟迪著中國的科學 與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廣泛的衍生意:(1)思鄉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著古代文人尋找母親世界、尋找精神 家園、恢復世界的和諧統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詩詞里常常表現出望月思 鄉的主題,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際凝然不動的鄉愁,詩人懷念 家園、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傳遞.當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際總是把 明月與故鄉聯系在一起,明月成為啟動鄉愁、寄托相思、返歸家園的神秘象 征物.這不正標志著在人們意識的深層,月亮總是母親社會溫馨與和諧的象 征,因而每當入人們浪跡天涯心靈孤寂之時,月亮便成為家園的寄托精神的 寄托了;月亮牽系著相思的心靈,縮短著時空的距離,這樣又引發了旦古一 月兩地相思和思鄉的主題.(2)月亮反映著古代詩人騷客孤獨與寂寞的心態,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 的心理.(3)月亮的永恒和盈虛的循環變化,讓人想到時間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兩面之間 的辯證發展.月亮作為一種象征形式,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持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 意識,喚起了具有廣大空間的人生喟嘆,觸動著悠遠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 亮意象的出現總伴隨著闊大蒼涼的宇宙空間、浩渺悲壯的天問意識相雄渾高古的審 美境界.(4)月亮作為一種永恒與自然的象征它又成為士大夫逃避紛紜的現實苦難、超群拔 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現實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 為一種飄逸的風范.。
五、古代詩詞中月的意象
一、抒發思鄉懷遠之情。
人們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表現美好的、純潔無暇的感情。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里的“月”代表的是愛心的傳遞。比如李白的《玉階怨》把月亮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心靈的純潔。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把月亮作為最美好、最純潔的象征。 三、對人生短暫的悲傷,抒發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在古詩中,月是有情緒的,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的詩句表現了哀愁的心緒。唐詩中有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凄清孤苦,還有孟浩然“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的凄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蘊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潸潸淚下,錢起“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的郁懷難耐……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筆法空靈,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
四、展示廣闊情懷。古人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唐人的邊塞詩,創造了一種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雄渾蒼茫,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的開朗壯闊,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浩渺閑雅,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雄心憂患,都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
六、月的幾種意象
詩宋詞中的“月”的意象研究調查報告 選題意義:通過本次的調查,既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同時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也正因為月具有這鮮明豐富的語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中的地位十分顯赫。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時間飛逝,是美的煙波,是人生悲歡離合的演繹,是情愛的寄寓和沐浴。月在唐朝中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據學者統計。
李白作詩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愛月,李白之死,就是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杜甫、王昌齡、李商隱、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風飲月,月下窗前,精心細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懷之,或思之,或憶之,沐一身月輝,納一空月光,旨趣益遠,抒胸中濁氣、釋天地愁緒,法自然天趣,得萬物之靈。由此,月與詩人構成了千載佳話,萬世景觀,同時也造就了唐詩的蓋世名聲,在唐代,詩的顯赫地位實在離不開月的激揚、推動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詩。唐詩的題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濾洗和浸潤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別》、《關山月》、《望月懷遠》、《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月夜》、《月夜憶舍弟》、《江樓月》、《霜月》、《靜夜思》、《江樓感舊》、《楓橋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難以盡數,可以說,是月給了唐詩以豐富意蘊,給詩人以美妙的靈感,創造了唐詩的藝術題材和藝術生命,給唐詩提供了博大闊遠的藝術空間和宇宙意識。
其次,從詩的內容上說,月成為唐詩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月在唐詩意境的追求歷程中,實現了“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
月在唐詩意境的構造上廣泛而多樣。唐詩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月的邊塞意象。
丹納說,“自然界供給的比人工創造的更美”(《藝術哲學》)。月在文學作品中構成的富有美感的獨特環境,是人工做創造的環境所無法比擬的。
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隨孤月,流照親人。
“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性質的制約,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就有《關山月》、《樂府古題要解》說:“《關山月》,傷離別也。”
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月作為一種寄托是詩人慣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詩人就有“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和“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的思愁綿綿,唐詩也不甘落后。
唐詩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啜泣訴說,有“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慘凄寂寥,有“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沈全期《雜詩三首·其三》)的綿藐深沉,有“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悲涼凄婉。同時,唐詩人又發展了邊塞詩,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賦予邊塞詩更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
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雄渾蒼茫,有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塞上聽吹笛》)的開朗壯闊,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的浩渺閑雅、有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七首》)的雄心憂患。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
二、月的時間意象。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
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無論是南朝士人曠達,還是東晉名宿的風流,可是在歷史舞臺上都不過匆匆過客而已。
詩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現實。豐富的想象,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勾連起來,使歷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渾然一體。
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過生命意識又與時間意識相連結。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醉意中探索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從而發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七、“月”在詩句作為不同的意象與賞析
在古詩中,一些字眼是含著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
“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 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寫不同凡響。
詩歌中共有五次寫到“月”。開篇詩歌就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句來渲染餞別的悲慘。
在楓葉飄飛、荻花凋零、涼風瑟瑟的深秋時節,作者和朋友飲酒作別。月色朦朧,醉意朦朧,一輪昏黃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淚眼,又像月會隨水流去。
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詩人感情的作用,而且還為下文寫“忽聞水上琵琶聲”的驚喜埋下伏筆。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們陶醉。一曲琵琶聲息之后,人們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里,聲已息而意未盡,甚至連水面都無波痕,皎潔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靜,表達了聽眾如癡如醉的情感。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秋月春風”寫出了時間的流逝,濃縮了琵琶女賣唱人生。
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暫,寫人的老去、失寵,襯托寂寞與孤獨。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寫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后的生活場景,用月來襯托人的孤獨、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作者聽了琵琶女的苦訴之后,因同病相憐而自敘身世。這兩句詩實際是白居易悲慘孤獨苦悶生活的真實寫照。
由于白居易屢受排擠,被貶官異地,人生旅途上無絲毫快樂可言,再加上憂國憂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還有閑情雅意來沐浴春光,觀賞明月呢?美好的場景,孤獨的場面,反襯人的寂寞。古詩中的“月”含著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抒發思鄉懷遠之情。人們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表現美好的、純潔無暇的感情。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里的“月”代表的是愛心的傳遞。
比如李白的《玉階怨》把月亮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心靈的純潔。“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把月亮作為最美好、最純潔的象征。
三、對人生短暫的悲傷,抒發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
在古詩中,月是有情緒的,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的詩句表現了哀愁的心緒。
唐詩中有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凄清孤苦,還有孟浩然“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的凄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蘊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潸潸淚下,錢起“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的郁懷難耐……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筆法空靈,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 四、展示廣闊情懷。
古人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
唐人的邊塞詩,創造了一種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雄渾蒼茫,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的開朗壯闊,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浩渺閑雅,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雄心憂患,都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 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
明月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表現空間之美。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鐘。
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
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八、月的幾種意象
詩宋詞中的“月”的意象研究調查報告 選題意義:通過本次的調查,既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同時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也正因為月具有這鮮明豐富的語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中的地位十分顯赫。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時間飛逝,是美的煙波,是人生悲歡離合的演繹,是情愛的寄寓和沐浴。月在唐朝中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據學者統計。
李白作詩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說,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愛月,李白之死,就是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杜甫、王昌齡、李商隱、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風飲月,月下窗前,精心細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懷之,或思之,或憶之,沐一身月輝,納一空月光,旨趣益遠,抒胸中濁氣、釋天地愁緒,法自然天趣,得萬物之靈。由此,月與詩人構成了千載佳話,萬世景觀,同時也造就了唐詩的蓋世名聲,在唐代,詩的顯赫地位實在離不開月的激揚、推動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詩。唐詩的題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濾洗和浸潤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別》、《關山月》、《望月懷遠》、《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月夜》、《月夜憶舍弟》、《江樓月》、《霜月》、《靜夜思》、《江樓感舊》、《楓橋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難以盡數,可以說,是月給了唐詩以豐富意蘊,給詩人以美妙的靈感,創造了唐詩的藝術題材和藝術生命,給唐詩提供了博大闊遠的藝術空間和宇宙意識。
其次,從詩的內容上說,月成為唐詩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月在唐詩意境的追求歷程中,實現了“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
月在唐詩意境的構造上廣泛而多樣。唐詩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月的邊塞意象。
丹納說,“自然界供給的比人工創造的更美”(《藝術哲學》)。月在文學作品中構成的富有美感的獨特環境,是人工做創造的環境所無法比擬的。
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隨孤月,流照親人。
“邊塞”、“明月”“關”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性質的制約,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因而邊塞詩的創作往往離不開“明月”與“關”的塑造。《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就有《關山月》、《樂府古題要解》說:“《關山月》,傷離別也。”
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月作為一種寄托是詩人慣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詩人就有“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和“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的思愁綿綿,唐詩也不甘落后。
唐詩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啜泣訴說,有“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慘凄寂寥,有“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沈全期《雜詩三首·其三》)的綿藐深沉,有“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悲涼凄婉。同時,唐詩人又發展了邊塞詩,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賦予邊塞詩更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
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雄渾蒼茫,有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塞上聽吹笛》)的開朗壯闊,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的浩渺閑雅、有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七首》)的雄心憂患。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
二、月的時間意象。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
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無論是南朝士人曠達,還是東晉名宿的風流,可是在歷史舞臺上都不過匆匆過客而已。
詩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現實。豐富的想象,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勾連起來,使歷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渾然一體。
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過生命意識又與時間意識相連結。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醉意中探索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從而發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張若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