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桂林兩江四湖的作文
桂林“兩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龍湖(含鐵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
該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間(960-1127年),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縱橫,游人如織,興盛一時。由于年代久遠,一些湖塘已經填沒。
為了再現當年桂林“水城”的繁榮景象,并恢復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覽模式,桂林“兩江四湖”工程的構想,最早是桂林市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提出來的。經過建設者們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桂林“兩江四湖”于2002年6月2日上午實現了通航。
南宋著名 詩詞家劉克莊詠嘆桂林“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 “兩江四湖”工程建設的環城水系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由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與漓江相溝通而構成的一環水系;二是桃花江與四個內湖相構通而構成的二環水系;三是恢復朝宗渠,溝通小東江、訾洲河而構成的三環水系。
現在一環水系工程已經竣工,此水系由南至北分為三個景區:(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市的空間特征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二)以山水自然風貌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三)以木龍古渡、古城墻為主景,寶積山、疊彩山等為背景的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木龍湖景區。 除了把“兩江四湖”貫通,讓游船進入市區水域,形成獨特的市區水上游樂外,還要在沿江、沿湖建富有特色的橋梁,形成新的景觀。
對三個景區進行園林綠化,并配以亭、臺、樓、閣等園林建筑,建成名樹、名花、名草、名亭、名人雕塑博覽園和桂林山水詩廊,提高“兩江四湖”的旅游品位。 游客可以從象鼻山乘船逆漓江而上,至疊彩山的木龍古渡處,船只經升船機而進入木龍湖,繼而西行進入桂湖,從桂湖南折,進入榕湖、杉湖。
船只經春天湖船閘進入桃花江,順流而下回到象鼻山起點。船行路線也可逆行。
二、關于桂林兩江四湖的作文
桂林“兩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龍湖(含鐵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
該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間(960-1127年),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縱橫,游人如織,興盛一時。由于年代久遠,一些湖塘已經填沒。
為了再現當年桂林“水城”的繁榮景象,并恢復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覽模式,桂林“兩江四湖”工程的構想,最早是桂林市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提出來的。經過建設者們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桂林“兩江四湖”于2002年6月2日上午實現了通航。
南宋著名 詩詞家劉克莊詠嘆桂林“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 “兩江四湖”工程建設的環城水系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由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與漓江相溝通而構成的一環水系;二是桃花江與四個內湖相構通而構成的二環水系;三是恢復朝宗渠,溝通小東江、訾洲河而構成的三環水系。
現在一環水系工程已經竣工,此水系由南至北分為三個景區:(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市的空間特征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二)以山水自然風貌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三)以木龍古渡、古城墻為主景,寶積山、疊彩山等為背景的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木龍湖景區。 除了把“兩江四湖”貫通,讓游船進入市區水域,形成獨特的市區水上游樂外,還要在沿江、沿湖建富有特色的橋梁,形成新的景觀。
對三個景區進行園林綠化,并配以亭、臺、樓、閣等園林建筑,建成名樹、名花、名草、名亭、名人雕塑博覽園和桂林山水詩廊,提高“兩江四湖”的旅游品位。 游客可以從象鼻山乘船逆漓江而上,至疊彩山的木龍古渡處,船只經升船機而進入木龍湖,繼而西行進入桂湖,從桂湖南折,進入榕湖、杉湖。
船只經春天湖船閘進入桃花江,順流而下回到象鼻山起點。船行路線也可逆行。
三、關于桂林兩江四湖的作文
桂林“兩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龍湖(含鐵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該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間(960-1127年),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縱橫,游人如織,興盛一時。由于年代久遠,一些湖塘已經填沒。
為了再現當年桂林“水城”的繁榮景象,并恢復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覽模式,桂林“兩江四湖”工程的構想,最早是桂林市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提出來的。經過建設者們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桂林“兩江四湖”于2002年6月2日上午實現了通航。南宋著名 詩詞家劉克莊詠嘆桂林“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
“兩江四湖”工程建設的環城水系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由木龍湖、桂湖、榕湖、杉湖與漓江相溝通而構成的一環水系;二是桃花江與四個內湖相構通而構成的二環水系;三是恢復朝宗渠,溝通小東江、訾洲河而構成的三環水系。
現在一環水系工程已經竣工,此水系由南至北分為三個景區:(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市的空間特征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二)以山水自然風貌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三)以木龍古渡、古城墻為主景,寶積山、疊彩山等為背景的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木龍湖景區。
除了把“兩江四湖”貫通,讓游船進入市區水域,形成獨特的市區水上游樂外,還要在沿江、沿湖建富有特色的橋梁,形成新的景觀。對三個景區進行園林綠化,并配以亭、臺、樓、閣等園林建筑,建成名樹、名花、名草、名亭、名人雕塑博覽園和桂林山水詩廊,提高“兩江四湖”的旅游品位。
游客可以從象鼻山乘船逆漓江而上,至疊彩山的木龍古渡處,船只經升船機而進入木龍湖,繼而西行進入桂湖,從桂湖南折,進入榕湖、杉湖。船只經春天湖船閘進入桃花江,順流而下回到象鼻山起點。船行路線也可逆行。
四、求一篇關于兩江四湖的簡短游記
在兩江四湖夜游過程中各式各樣的橋讓我流連忘返,不光造型精致典雅,材質也讓人稱奇。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座用水晶玻璃建成的橋,像一座永不融化的冰雕,隨著燈光的變化,時而高冷,時而熱情,默默地佇立在水面,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還有一些亭臺水榭與燈光的結合,在濃稠的夜色里,為游客編織出讓心醉的夢境。
夜游兩江四湖,感受到“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同時,游船也仿佛融入到夜色當中,讓我們這些船上的游客,也成為畫中的一景。正如《斷章》里面說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岸上看你”,然后我還想接上一句,游人點綴了兩江四湖的夜,兩江四湖裝飾了游客的夢。
五、【游兩江四湖作文】
我和爸爸在桂林欣賞了許多景點,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晚上游桂林的兩江四湖了。
想知道兩江四湖是什么樣的嗎?下面我就來滿足你們的好奇心吧。兩江四湖,顧名思義,兩江是指漓江和桃花江,四湖是指榕湖、杉湖、桂湖和木龍湖所組成的兩江四湖。
先說說兩江四湖吧,兩江四湖的水清澈透明,看不出一點雜質。兩江四湖中的橋,那是一個比一個漂亮啊。
我最喜歡的橋是玻璃橋,是因為它晶瑩剔透的顏色吸引著我。現在來說說兩江四湖旁邊的風景吧。
兩江四湖周圍的山,簡直就跟我們學的第一課,《桂林山水》中描寫山一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些山都是有名字的,比如:象山、伏波山、疊彩山、堯山、寶積山、老人山等等。
我最喜歡老人山,是因為它獨特的外形令我喜歡它的。老人山本來就很像老人,這沒什么稀奇,但是在加上由瀑布制成天然的小胡子,才讓我喜歡它的。
其實兩江四湖還有許多的風景呢。想看嗎,快去桂林的兩江四湖吧!。
六、用一段話描寫象鼻山
桂林 桂林市象山景區位于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
三座山相距不過二三千米,瀕臨漓江,半枕陸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加之千年的開發游覽,早已成為一方旅游勝地,遠近文明。
早在隋唐時期,桂林城中諸山就留下了古人尋芳覽勝的足跡,吟詠贊美的詩篇。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更是出現過車馬為之堵塞的游覽盛況,那滿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在宋代桂林環城游覽水系中,三座名山更是重要節點,古人或由此乘舟,或系舟登岸,或泊舟山巖水洞,掃葉烹茶,把酒臨風,覽山水之色,探巖洞之奇。時移世易,滄海桑田,許多盛極一時的名山沉寂了,但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三座名山游覽之勝卻千年不衰。
我們是否還記得,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的后半葉,對桂林山水的集體記憶,或者說高度概括是什么?回答是“三山兩洞一條江”。與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這樣的歸納或許過于直白,但它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義并主導著桂林的旅游,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
“三山”中的象鼻山位于桂林城南的漓江西濱,桃花江與漓江的交匯處,是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為標志,也簡稱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億6千萬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巖組成。
山形孤拔陡峭,巖石古蒼。在象鼻與象腿之間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輪明月靜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
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體,成為歷代詩人吟詠不絕的千古題材,是游人至桂的必游之地。 “三山”中的伏波山位于桂林城中心東北部,孤峰突起,海拔213米,半枕陸地,半插漓江。
山體高出平地63米,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臨江一面,給人以壁立千仞之感。漓江流經此地,被山體阻擋,形成巨大的匯流,古人取其“麓遏瀾洄”,制服波濤之意,稱其為伏波山。
而民間傳說伏波山的得名則是因為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敵,削石試劍的緣故。 “三山”中的疊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由三億六千七百萬年前沉積的石灰巖和白云質灰巖組成,石質堅硬,巖層呈薄層、中厚層及厚 層狀,一層層堆疊起來,如同堆緞疊錦,唐代文學家元晦因“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因而將其命名為疊彩山。
天生麗質的桂林經過了世紀之交的城市大建設,觸目皆景,一橋一路,一花一樹,一江一湖,皆有可觀。加之桂林旅游圈的景點開發,桂林的旅游景觀更是異彩紛呈,早已不是一句話能概括,更不是“三山兩洞一條江”所能涵蓋。
但當我們歷數桂林的觀光景致時,我們發現,桂林的“三山兩洞一條江”仍然是桂林旅游線路的軸心。備受世人矚目、獨具桂林特色的兩江四湖景區,更是將三座名山納入了它的范圍,漓江從象鼻山到疊彩山段游程更是兩江四湖游覽、尤其是夜游的高潮和重點。
古往今來,人們如此推崇這三座山,是因為它們具備諸多優勢,如: 位置好:漓江穿城而過,桂林城沿漓江兩岸發展,三座山位于這城市中心的江段上,一衣帶水,如穿珠寶,從北往南依次是疊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在桂林城市旅游中,三山恰巧又在兩江四湖景區的范圍之內。
象鼻山和疊彩山還處于江與江,江與湖之間的連接點上,且它們的周邊均為桂林城中名勝。 山形奇:三山造型奇特,似巨象飲水,若孤峰插江,如錦彩相疊。
山中巖洞各有奇觀,有的形似滿月,有的涼風習習,有的怪石虛懸。 開發早:自唐代桂管觀察使元晦開發疊彩山,三山就成為游覽勝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古韻悠然。
文化豐:上千年的文化積淀,使得三山留下了許多名人足跡,摩崖造像,石刻題榜,歷史傳說,詩文佳句,成為人化的自然。 環境幽:三山均為城市山林式公園,綠樹成蔭,碧水瀠繞,石徑幽深。
“三山”經過上千年的洗禮與沉淀,悠久的游覽歷史以及深厚的人文古跡使其成為了桂林山水文化的精華,成為桂林旅游文化的代表。
七、求一篇關于兩江四湖的簡短游記
你好,在兩江四湖夜游過程中各式各樣的橋讓我流連忘返,不光造型精致典雅,材質也讓人稱奇。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座用水晶玻璃建成的橋,像一座永不融化的冰雕,隨著燈光的變化,時而高冷,時而熱情,默默地佇立在水面,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還有一些亭臺水榭與燈光的結合,在濃稠的夜色里,為游客編織出讓心醉的夢境。
夜游兩江四湖,感受到“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同時,游船也仿佛融入到夜色當中,讓我們這些船上的游客,也成為畫中的一景。正如《斷章》里面說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岸上看你”,然后我還想接上一句,游人點綴了兩江四湖的夜,兩江四湖裝飾了游客的夢。
八、桂林兩江四湖
早上好!桂林“兩江四湖”,即指漓江、桃花江、木龍湖(含鐵佛塘)、桂湖、榕湖、杉湖,其環城水系全長7.33公里,水面面積38.59萬平方米。
該工程最早形成于北宋年間(960-1127年),當時榕湖、杉湖、桂湖上舟楫縱橫,游人如織,興盛一時。由于年代久遠,一些湖塘已經填沒。
為了再現當年桂林“水城”的繁榮景象,并恢復桂林宋代水上游的城市游覽模式,桂林“兩江四湖”工程的構想,最早是桂林市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提出來的。經過建設者們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桂林“兩江四湖”于2002年6月2日上午實現了通航。
南宋著名 詩詞家劉克莊詠嘆桂林“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