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在《春望》中看到國家蕭條的景象不禁感慨什么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詩句翻譯: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
二、擴展知識:
1、原詞欣賞:《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作品簡介:《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3、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藝由湖北襄陽赴任鞏縣縣令,舉家遷入鞏縣。歷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閑,再到杜甫,杜家在鞏縣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杜甫的描寫農民凄苦處境的詩句
杜甫詩歌中農民形象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的影響和個人一生不幸的經歷,使得杜甫具有濃郁的民本思想,寫出了大量反映下層百姓生活的詩歌。
由于杜甫接觸的多為受到嚴重迫害的農民,所以這些下層百姓多以農民的形象出現。杜甫詩歌中塑造的農民形象多是不幸的,他們受到多方面的打擊、剝削,繁重的賦斂和頻繁的兵役戰亂使得處于社會最底層的農民過著悲慘凄涼的生活。
杜甫詩歌中所塑造的農民形象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繁重的賦稅剝削下的農民—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為例 杜甫詩歌所反映的內容大致可以安史之亂為分界點,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長篇敘事詩,就是由前期向后期轉變的明顯標志,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黑暗現實,通過對農民生活的真實描寫,比較集中的表現了杜甫的民本思想。
杜甫素有“奉儒守官”的家族傳統,心懷為官之志,然而不幸困頓長安十年,直到天寶十四年他四十四歲時,方才得到“右衛率府兵曹”的小官兒,其職務是“掌武官簿書”。現實與理想差距甚遠,以及不滿官場的趨炎附勢,于是杜甫決意辭官不做。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寫于杜甫辭官后從京城去奉先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兒的路上,寫出了一路上的所見所感,深刻的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詩歌的第二段中,從“凌晨過驪山”至“霜橙壓香橘”二十八句詩,寫路經驪山時的所見所聞。
杜甫途徑驪山,恰逢唐玄宗率貴妃寵臣在華清宮尋歡作樂。面對如此奢靡的場面,“竊比稷與契”、“窮年憂黎元”的杜甫怵目驚心。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門出,鞭打其夫家,聚斂貢城闕!”“彤庭”和“寒女”對比鮮明;“鞭打”、“聚斂”將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態昭然若示。面對統治者“君臣留歡娛”、“賜浴皆長纓”,巨大的現實差距使得杜甫痛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接著第三段,杜甫通過自己的悲慘寫到其他農民的生活痛苦狀況。“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這二十字凄婉動人,情真意切,然而“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杜甫親眼看到自己的兒子因饑餓而死,內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這種悲慘出境的并非只有杜甫一家,“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里巷”之所以“嗚咽”,大概是其他農民家里也有孩子餓死了吧。“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詩歌中的“貧窶”不僅是指自己,也包括“嗚咽”的鄰人,包括所有的貧苦農民。
這里所寫的“嗚咽”鄰人和上一段的“寒女”“貧夫”是當時所有農民的一個典型,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唐玄宗后期,生活腐化,沉迷于聲色,權相楊國忠把持朝政,奸臣當道,朝政極度腐化。
這種荒淫無度、紙醉金迷的腐亂生活,是建立在對普通百姓殘酷的剝削基礎之上的。在繁重的賦稅徭役之下,農民生活窮困不堪,就連免遭租稅、兵役的杜甫,都難逃幼子餓死的酸辛,那么負擔著沉重租稅和兵役的農民的處境是何等的艱難也就可想而知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真實而深刻的描寫了被繁重賦稅剝削的農民形象,通過統治者的腐朽生活和農民的艱難處境相對比,體現出了作者對農民階級的擔心,他在詩中吟道“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面對百姓生活的痛苦不堪,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杜甫恐有慨嘆。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仁民愛物”、“人饑己饑”的民本思想。
他雖然仕途失意,屢受挫折,過著饑寒交迫、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餓死了孩子,但當他聽到“里巷亦嗚咽”的時候,他卻為與自己有類似命運的平民百姓擔憂,正是由于杜甫有著深厚的惜民、愛民的民本思想,他才能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同情民間疾苦,揭露統治著罪惡的愛憎分明的光輝詩篇。(二)受兵役、徭役迫害的農民形象—以“三吏”、“三別”為例 安史之亂發生后,整個國家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生活在此的農民忍受著兵役、官役的嚴重迫害。
其間,杜甫寫下了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詩歌,其中,“三吏”、“三別”是具有較高藝術成就的代表之作。“三吏”、“三別”寫于安史之亂爆發后的公元758年,叛軍首領安祿山已死,但是平亂戰爭仍未取得最后的勝利。
由于唐肅宗妒賢嫉能,導致戰爭一再拖延,不能盡早結束。杜甫戰中去洛陽探親,官軍在相州兵敗,他隨落難的農民回華州的任所,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一路上親眼看到了戰亂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回到華州后,難抑心中不平之氣,通過藝術的提煉概括,把路上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六首一組的千古傳頌的詩篇。《新安吏》是“三吏”中的第一首。
詩人經過新安正碰上縣吏又在征兵,成年的壯丁早已被抓完,新安已“縣小更無丁”,但是“府貼昨夜下”,只得“次選中男行”。中男尚未成年,平日又未受過軍事訓練,怎么能強行征去打仗呢?杜甫抓住這一被征中男與家人離別的場面寫到: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詩人通過中男這一主要的青少年農民形象,描寫了其凄慘的命運。
被征兵打仗,注定是九死一生,令人哀憐痛心,就連“白水”和“青山”這種無情的物也好像發出。
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了什么情感
表達了詩人深厚的愛國之情,以及因多年戰亂和國土被侵占所產生的憂國情懷.所不同的是由於陸游未能等到國土的收復,故他表現出的是對國家統一的期盼,以及對未能親眼所見的遺憾.而杜甫則看到了
的平息,因而更多地表現的是對國土收復的欣喜.
杜甫以"欣喜欲狂"來反襯出他對國家人民遭逢劫難而產生的強烈悲痛.`在得知戰亂平定,祖國重歸統一后,他喜極而泣,不但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能即刻回到家鄉.這些都是詩人深深的愛國之情的體現,也是他對人民的困苦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品質。
秋興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四、初二25課課文《杜甫詩三首》
望岳1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2, 齊魯青未了3。
造化鐘神秀4,陰陽割昏曉5。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6。
會當凌絕頂7,一覽眾山小。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
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張大。眥:眼眶。
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會當:一定要。凌:登上。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
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
前人于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別裁》云:"五字已盡太山。
"此詩最后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云:"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東岳泰山。
開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
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 山的熱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
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全詩翻譯: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聯綿不斷看不盡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異景象全都賦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層層。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杜甫在當國土淪陷時他發出什么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