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二、古詩的表現手法
幾種常見的表現手法 1.烘托 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今夜鄜(lu2)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深厚感情.2.用典 古今人們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這是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東坡居士在這里明用這個典故,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這是古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的反映.在皖南事變后,**憤筆疾書“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里明顯化用了曹植《七步詩》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象是寫“出獵”,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其實這是暗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御敵保國的決心.(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以典代人,通過文章既以贊李云,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后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云.“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區別于“大謝”(謝靈運).李白非常推崇謝眺,這里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中,上句稱贊李云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4)反用典故 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形容人技藝句子
形容技藝高超的成語 1、鬼功神力: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為。
2、神工鬼斧:象是鬼神制作出來的。形容藝術技藝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3、能人巧匠:能:技能,才能。指工藝技術高超的人。
4、誤筆成蠅:把屏風上的因誤筆而成的污點畫成蒼蠅。形容繪畫技術十分高超。
5、貫虱穿楊:能射中小小的虱子,能穿過楊樹葉子。形容箭術高超。
6、雄才蓋世:蓋:壓倒。杰出的才能壓倒一切。
比喻才能高超,無與倫比。 7、點屏成蠅:屏:屏風。
把屏風上的污點畫成蒼蠅。形容繪畫技術十分高超。
8、神驚鬼怕:讓神仙吃驚,讓鬼神害怕。形容人的武藝勇猛過人或技藝十分高超。
9、殊行絕才:殊:特殊;絕:少有的。指才能和德行都很高超,世上少有。
10、神通廣大:神通:原是佛家語,指神奇的法術。法術廣大無邊。
形容本領高超,無所不能。 11、獨擅勝場:擅:獨攬;勝場:取勝的場地。
形容技藝高超。 12、箭不虛發:虛:空。
形容箭術高超,百發百中。 13、換斗移星:改變星斗的位置。
比喻手段高超,神通廣大。 14、取法乎上:取法:取為法則。
比喻效仿于高超、精湛的學識、技藝等。 15、斗榫合縫:榫:榫頭,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相接處凸出的部分榫頭和卯眼非常適合,不露縫隙。
形容手藝高超。 16、刻楮功巧:楮:一種樹木。
比喻技藝巧妙高超。 17、移山填海:移動山岳,填平大海。
指仙術法力高超。現多比喻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18、崖岸卓絕:崖岸:形容人嚴峻如同陡壁;卓絕:高超難及。指人品高尚,超越眾人。
19、妙策如神:妙:神妙。形容計策非常高超。
20、良工巧匠:良工:手藝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藝精巧的匠人。指技藝高超的工匠。
21、興會標舉:興會:情趣,興致;標舉:高超。形容文章情致高超。
22、金鎞刮膜:金鎞:傳說古印度治眼病的形如箭頭的金屬工具。用金鎞刮去眼球表面的薄膜,使人復明。
形容醫術高超,能使他人失而復明。 23、神工妙力:指功夫極其高超,幾非人力所能為。
24、大顯神通:神通:原為佛家語,指無所不能的力量。后指特別高超的本領。
形容充分顯示出高明的本領。 25、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來的。
形容藝術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26、楊穿三葉:原指射技高超。
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27、寫經換鵝:以書寫經文來換鵝。
形容書法高超。 28、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接:迎面射;猱:猿類;馬蹄:一種箭靶的名稱。
揚起手射中飛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藝高超。
29、獨具慧眼: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能作出精細判斷。 30、妙手偶得:技術高超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
也用來形容文學素養很深的人,出于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作。 31、烹龍炮鳳:①比喻烹調珍奇肴饌。
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貴。②比喻高超的藝術技藝。
亦作“烹龍庖鳳”。亦作“烹龍煮鳳”。
32、矯矯不群:矯矯:翹然出眾的樣子;群:與眾不同。形容高超出眾,不同一般。
33、玄妙入神:形容技藝學問已進入高超而神奇的境界。 34、斗筍合縫:筍:通“榫”。
榫頭和卯眼完全密合,沒有縫隙。形容技藝高超。
35、妙手天成:妙手:技藝高超的人;天成:象自然形成一樣。指寫作技藝高超的人,作品沒有雕琢的痕跡。
36、獨出手眼:手眼:手段和眼力。指觀察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高超獨特,不同凡響。
37、吳帶當風: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后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38、鬼刻神劖:猶言鬼斧神工。形容藝術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39、廣大神通:神通:指神奇的本領。原為佛教語。
形容本領、手段極為高超,無所不能。 40、千古卓識:卓:卓越,高超。
指流傳千古而迄今未見超過其說法的卓越見識。 41、丹青過實:丹青: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
繪畫景物的美超過了實際景物。形容繪畫技藝高超。
42、箭無空發:形容箭術高超,百發百中。
四、【詩歌的表現手法主要有哪些】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 編輯本段【不同文體的表現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征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編輯本段【具體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征 想象 聯想 照應 寓情于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 編輯本段【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睢》《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迭、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里蕩漾.把“云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夸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并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征,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夸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于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后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
五、表示規律的詩句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大林寺桃花》),道出了山地氣候與平原氣候的差異。
山地垂直氣候與詩歌唐代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形象地反映了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在山區物候的垂直差異.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 100~1 200米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氣溫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遲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六、形容人技藝高超的俗語`詩句`諺語
1、閻王老子做木匠——鬼斧神工
2、太上老君煉丹——爐火純青
3、電線桿上練把式——藝高膽大
4、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
5、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宋歐陽修《賣油翁》
譯:于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里,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濕。于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
6、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戰國《莊子·徐無鬼》
譯:郢都有個人用石灰涂在他的鼻尖上,像蒼蠅翅膀(那樣薄),讓一個叫石的工匠用斧頭削掉它。叫石的工匠揮起斧子像一陣風似的,放手砍去,石灰都砍掉了而鼻子一點沒受傷。那個郢都人站著面不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