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楓橋夜泊》是描寫秋天的古詩嗎
我認為是,不知道有人說不是的理由是什么,我的理由如下:從詩的內容來看,比較明顯的有“霜滿天”、“江楓”等環境描寫的詞,一年四季哪個季節“霜”最有代表性呢?當然是秋季,楓葉也是秋天紅的,而且詩歌作為藝術手法,肯定是選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寫,不可能在春天寫楓葉,在夏天寫霜的,配上“月落”、“烏啼”,一幅秋夜圖就躍然紙上了。
還有就是一個“對愁眠”,哪個季節最能引發人的愁思呢?當然是萬物從繁榮轉向收獲,然后開始凋零的秋季了,總之,我認為要從詩的內容上來看,詩人一定把時令與環境以及心情是結合起來寫的,從這個角度說,此詩一定是描寫秋天的。
二、楓橋夜泊一詩中那兩句是寫感受到秋天的涼意的
《楓橋夜泊》中描寫秋天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后,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不僅是中國歷代各種唐詩選本和別集選入此詩,連亞洲一些國家的小學課本也曾收錄此詩。寒山寺也因此詩的廣為傳誦而成為游覽勝地。
作品原文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白話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三、楓橋夜泊描寫秋景的詩句是什么我知道描寫秋景的詩句還有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楓橋夜泊》唐代:張繼
釋義: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2、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釋義: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
3、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唐代:劉禹錫
釋義:秋日晴空里,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引便發我的詩情飛上云霄。
4、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三五七言 / 秋風詞》唐代:李白
釋義: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
5、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蘇幕遮·懷舊》宋代:范仲淹
釋義:碧云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
6、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唐代:杜牧
釋義: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四、楓橋夜泊古詩哪兩句詩是描寫冬天的景色
《楓橋夜泊》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不是冬天的景色
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兩句詩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后,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不僅是中國歷代各種唐詩選本和別集選入此詩,連亞洲一些國家的小學課本也曾收錄此詩。寒山寺也因此詩的廣為傳誦而成為游覽勝地。
楓橋夜泊
朝代:唐代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五、楓橋夜泊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的景色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后,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
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
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出幾聲啼鳴。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
“霜滿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
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于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此外,也有人認為第一句詩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敘方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處于失眠狀態。
[2]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 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
“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
“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
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
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
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
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六、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近景: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遠景: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旅夜書懷——這首詩既寫旅途風情,更感傷老年多病,卻仍然只能像沙鷗在天地間飄零.“名豈文章著”是反語,也許在詩人的內心,自認為還有宏大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以景物襯托作者的感傷之情.----------------------------------------------------------這兩首都是比較哀愁的,就給你介紹一首讓人心情比較愉快的吧:《春夜喜雨》 ——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楓橋夜泊》中描寫秋景的兩句詩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