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求知的五字名言或者詩句】
求學有時盡,問知窮無涯.求問渡學海,覓知攀書山.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顧炎武4、不動筆墨不看書.---徐特立5、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6、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點,眼口豈有不到者乎.---朱熹7、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陳善[宋]8、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魯迅9、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二、求知的名言
【求知名言】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 攀登科學文化的同峰,就要沖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并去創造新的條件。
—— 高士其 青年同志們必須記住,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得著,那是辦不到的。 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
要知道,在這條路上克服困難,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興奮劑。 —— 《奧斯特洛夫斯基》 學問對于人們要求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
—— 巴甫洛夫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
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
……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 鄭板橋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 《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 《**選集》 讀書也象開礦一樣,"沙里淘金"。
—— 趙樹理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 托爾斯泰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它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 愛因斯坦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杜甫:《杜工部集》 積累知識,也應該有農民積肥的勁頭,撿的范圍要寬,不要限制太多,……牛糞、人糞、羊糞都一概撿回來,讓它們統統變成有用的肥料,滋養作物的生長。
—— 鄧拓 應該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 高爾基:《文學書簡》 讀過一本好書,象交了一個益友。
—— 臧克家 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 亞里斯提卜 僅次于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 考爾德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 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 別林斯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 劉向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
—— 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全人類的營養品。 —— 莎士比亞 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書的影響下,仿佛在火上一樣,漸漸溶化。
—— 雨果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 —— 《赫爾岑論文學》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 別林斯基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 別林斯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 托爾斯泰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 高爾基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把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
—— 《高爾基論青年》 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 —— 高爾基 要熱愛書,它會使你的生活輕松;它會友愛地來幫助你了解復雜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會教導你尊重別人和你自己;它以熱愛世界、熱愛人類的情感來鼓舞智慧和心靈。
—— 《高爾基論青年》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里,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 高爾基 書和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一種現象,它也是活的、會說話的東西。
—— 高爾基:《論文學》 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牲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 —— 《高爾基論青年》 對于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
我重視讀書,它是我一種寶貴的習慣。 —— 高爾基 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 培根 圖書館使我得以有恒地研習而增進我的知識,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兩個鐘頭,用這個辦法相當的補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 《富蘭克林自傳》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
—— 羅曼·羅蘭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一本新書象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馳向無限廣闊的生活的海洋。
—— 凱勒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荀子:《勸學》 君子之學,死而后已。 —— 顧炎武:《與人書六》《顧炎武文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孔子:《禮記·學記》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孔子:《禮記·學記》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 劉向:《說苑》 在我們懶惰的人看來,都以為省出來的時間,只是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還要讀書。
省出來的時間愈多,就是讀書的時間愈多,使工不誤讀,。
三、關于“求知”的詩句有什么
1、《題永城驛》
年代: 唐 作者: 姚合
秋賦春還計盡違,自知身是拙求知。
惟思曠海無休日,卻喜孤舟似去時。
連浦一程兼汴宋,夾堤千柳雜唐隋。
從來此恨皆前達,敢負吾君作楚詞。
2、《春日書懷》
年代: 唐 作者: 薛能
伯牙琴絕豈求知,往往情牽自有詩。
壟月正當寒食夜,春陰初過海棠時。
耽書未必酬良相,斷酒唯堪作老師。
多病不任衣更薄,東風臺上莫相吹。
3、《投翰林蕭侍郎》
年代: 唐 作者: 張蠙
九仞墻邊絕路岐,野才非合自求知。
靈湫豈要魚棲浪,仙桂那容鳥寄枝。
纖草不銷春氣力,微塵還助岳形儀。
從來為學投文鏡,文鏡如今更有誰。
4、《次韻長兒生日示諸弟》
年代: 宋 作者: 陳著
吾愛吾兒責望兒,終身實處看平時。
夫妻琴瑟方為順,伯仲塤箎便是詩。
要向魯鄒中進步,先從曾閔上求知。
酒邊見汝傾心句,不覺搖頭笑脫頤。
5、《贈疊山先生》
年代: 宋 作者: 毛直方
一襟書傳日星懸,湖海聲名五十年。
事不求知惟此理,文之未喪豈皆天。
人方驚怪歐陽子,我獨悲傷魯仲連。
看鏡倚樓秋已暮,風巾霜屨重依然。
四、關于求知的古詩
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不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4、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6、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7、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9、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1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12、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13、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14、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5、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五、關于求知的名言和名人事例
求知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剛。 ——孔丘引自〈禮記·中庸·博學〉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引自《進學解》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 引自《訓學齋規》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
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朱熹 道成于學而藏于書,學進于振而廢于窮。
——王符(東漢思想家、哲學家)引自《潛夫論·贊學》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
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語類大全》第10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荀況引自《荀子·勸學篇》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學問休言我勝于人,勝于我者還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漚外集·藥言剩稿》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
——韓愈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唐代詩人)引自《登鸛雀樓》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唐代書畫家)引自《勸學》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眾里尋他千白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清代學者)轉引自《人間詞話新注》 行是知之始;知是形之成。 ——陶行知(近代教育家)引自《陶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唯有專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學問上,才能事半功倍。
——蔡元培(近代教育家) 知識是引導人生的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愚昧是達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障礙,也就是人生發展的障礙。 ——李大釗引自《李大釗選集》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比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這樣子,對于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魯迅 引自《魯迅全集》第3卷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
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象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
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陶行知 引自《八位顧問》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
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郭沫若 引自《游太湖蠡園為游人題詞》 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 石乞石乞復考之,書我不相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葉圣陶(現代作家、教育家)轉引自《大學生》1981年第2期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 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高士其 學和行本來是有機聯系著的,學了必須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當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學到了手。否則讀書雖多,只是成為一座死書庫。
——謝覺哉 引自《謝覺哉雜文集》 不廣泛地吸收,是談不到博大精深的。 一條大河總得容納無數的小溪、小澗的流水,一座幾千米的高山總得以一個高原作為它的基座。
小小的水源,最多只能形成一個湖泊;蕩蕩平川,也不會有什么戴著冰雪帽子的高峰。 ——秦牧 轉引自《藝海拾貝》 讀書不必求多,而要求精。
這是歷來讀書人的共同經驗。 ——鄧拓 引自《燕山夜話》 自然界、機器和一切工作,對待沒有知識的人,對待怯弱的人是很不客氣的,甚至常常是粗暴和殘酷的;但是它們對待具有豐富知識的人,對待健壯的和勇敢的人,則是非常馴服的,承認你是主人,情愿為你服務。
——宋慶齡(現代革命家、政治家)引自《宋慶齡選集》 不管你預備走哪一條路,頂頂要緊的是先要為自己做好準備。 你不能赤手空拳地開始你的行程,你必須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你必須鍛煉出健壯的身體和足夠的勇氣。
——宋慶齡引自《宋慶齡選集》 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悔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 學問是經驗的積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茅 盾 “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
——華羅庚 轉引自1978年6月28日《光明日報》 社會上崇敬名人,于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 ——魯迅 引自《名人和名言》 唯對于書,不能忘情。 我之于書,愛護備至。
污者凈之,折者。
六、有關求知的五字名言或者詩句
求學有時盡,問知窮無涯。
求問渡學海,覓知攀書山.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顧炎武4、不動筆墨不看書。
---徐特立5、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6、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點,眼口豈有不到者乎。---朱熹7、讀書須知出入法。
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
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有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陳善[宋]8、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
---魯迅9、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七、關于“求知”的詩有哪些
1. 《送遠曲》張籍
吳門向西流水長,水長柳暗煙茫茫。
行人送客各惆悵,話離敘別傾清觴。
吟絲竹,鳴笙簧,酒酣性逸歌猖狂。
行人告我掛帆去,此去何時返故鄉。
殷勤振衣兩相囑,事近來還淺促。
愿君看取吳門山,帶雪經春依舊綠。
行人行處求知親,送君去去徒酸辛。
2. 《贈明師》郭印
四民不相奪,事業勤且專。
所適既多歧,乃為異物遷。
初心轉錯亂,故步成跰躚。
一縱不可收,有如解纜船。
而況佛之徒,辭家童其顛。
耕杼兩不知,蕭條香火緣。
胡為反自棄,舍已蕓人田。
筆墨殘晝永,詞章奪春妍。
持此謁豪貴,往往求知憐。
大事殊未明,口張鼻撩天。
不見湯休輩,才名舉世傳。
形化心亦爾,抱病歸黃泉。
汝質本渾金,未逢妙手鐫。
好名一以誤,沈溺在詩篇。
毫厘失千里,萍梗空十年。
吾言雖屢苦,掉首終弗然。
邇來心孔開,舊學都棄捐。
青山決棲隱,求師覓安禪。
聞之喜且疑,此志諒能堅。
行矣無所贈,短章當緡錢。
3. 《知郡韓公挽詩二首》李彌孫
夫君抱清節,獨秀不求知。
晉鄙多薰德,閿鄉早出奇。
功名天靳惜,正直自扶持。
賴有仁風在,朱轓兩郡遺。
4. 《贈疊山先生》毛直方
一襟書傳日星懸,湖海聲名五十年。
事不求知惟此理,文之未喪豈皆天。
人方驚怪歐陽子,我獨悲傷魯仲連。
看鏡倚樓秋已暮,風巾霜屨重依然。
5. 《送王庾》宋祁
倦客衣空化,求知刺欲漫。
孤飛回鷁路,別淚溢鮫盤。
待舉秋槐老,承顏夏枕安。
新篇時寄我,魚信接長瀾。
關于求知的句子:
1. 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2. 天然的才能好像天然的植物,需要學問來修剪。
3. 行動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道路。
4. 一個自由的人除了從書本上獲取知識外,還可以從許多別的來源獲得知識。
5. 知識的源泉不會枯竭,不管人類在這方面取得多大成就,人們還是要不斷地去探索、發掘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