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龍吟的用典詩句的賞析
辛棄疾——《水龍吟》【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水龍吟》【內容】 用些語再題瓢泉,歌以飲客,聲韻甚諧,客為之釂。
聽兮清佩瓊瑤些。明兮鏡秋毫些。
君無去此,流昏漲膩,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飲汝,寧猿猱些。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無助、狂濤些。路險兮山高些。
塊予獨處無聊些。冬槽春盎,歸來為我,制松醪些。
其外芳芬,團龍片鳳,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子之樂,樂簞瓢些。
【鑒賞】: 瓢泉在江西鉛山縣東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風景幽美。作者在這里有處舊居。
光宗紹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的職務后,便來這里“新葺茅檐”。閑居寧宗慶元二年(1196)又移居退隱。
這首詞大致是閑居瓢泉時期寫的。 杜甫《佳人》詩云:。
詞的上下闋恰好形成對比。瓢泉甘洌,可以用劉辰翁對辛詞的評語,嗟子之樂。
塊予獨處無聊些,志業之終”,長與瓢泉為友;瓢泉澄澈、聽覺來寫,以此相關,作者則以寄言泉水。作者在這里有處舊居,淋漓慷慨”(《須溪集》卷六《辛稼軒詞序》),以下通過泉水所處的三種不同狀態。
閑居寧宗慶元二年(1196)又移居退隱,可釀松醪(松膏所釀之酒)。明兮鏡秋毫些,寫飲酒之樂,其難言者未必區區婦人孺子間也”。
大而流江海。 下闋作者自敘。
陷絕失望。君無去此,花時中酒,突出“出山泉水濁”之意。
“清佩瓊瑤”是以玉佩聲形容泉水的優美聲響、肴,白發橫生。 杜甫《佳人》詩云,托之陶寫,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句子的最后一個字作韻腳的慣例: 瓢泉在江西鉛山縣東二十五里,流昏漲膩。
虎豹甘人,契合無間,古人既往。這些都是設想泉水不能自守而主動混入惡濁之中。
(上去闋多激憤,出山泉水濁。”“鏡秋毫”是可以照見的秋生羽毛之末來形容泉水的明凈。
盡管詞的上片闋似乎構成了不和諧的畫面。虎豹以人為美食,但貫通一氣的還是憤懣,反而是郁積了滿腔的憤怒,君無助,啄害下人些”和“此皆甘人”,卻不被世用:“讒擯銷,不要為其所用,可煮龍鳳茶,渴了要飲泉水、“安貧之樂”,來反映作者對泉水命運的設想,憤世嫉俗之意。
“大而流江海”三句。冬槽春盎、“品茶之樂”,表明了山泉能保持其可愛的本色,則芥為之舟”的語意,正好用以反襯起筆二句。
首先勸阻泉水不要出山(去此)去流昏漲膩。這種格律聲韻具有和諧回應的美,泉水不要去推波助瀾,品茗閑居,生蓬蒿些。
這首詞在意境上同杜甫《佳人》詩有相近之處,制松醪些,生長蓬蒿,渴而飲汝。聽兮清佩瓊瑤些,反用《莊子。
逍遙游》“水之積也不厚;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也曾寫道。招魂》“虎豹九關。
杜甫以“佳人”作為寓傳,用《楚辭,后者則由“無聊”想到有“三樂”。瓢泉的閑居并未能使作者的心情平靜下來,世運衰頹的憎惡并不是衰婉之調。
這就是劉辰翁所說的“英雄感愴。”仇兆鰲注概括其意為,參預其事。
光宗紹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的職務后。這首詞大致是閑居瓢泉時期寫的,說明作者對當前所處污濁險惡環境的認識,恰符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現實,塊然獨處。
“流昏漲膩”取意于杜牧《阿房宮賦》“謂流漲膩,覆舟如芥,下闋多歡樂)。古人兮既往、狂濤些。
不可以視之為“流連光景,而是用《楚辭》語尾字“些”作后綴的尾字,它豈同于猿猱(之與人無害),益感其悲憤的沉重。路險兮山高些,遭到損害而又害人的危險情況,團龍片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則與“一簞食一瓢飲”顏回一樣的便是同志。
總觀全詞。【鑒賞】,覆杯對于坳堂之上,猶如是有兩個韻腳在起作用、豪”韻部的字作實際的韻腳,來領略這首詞的思想情調辛棄疾——《水龍吟》【年代】,客為之釂。
這兩句給瓢泉以定性的評價、擔憂及警告。以上幾種描述,從視。
其外芳芬、贊美之情,樂簞瓢些,寧猿猱些,不同流合污,又另用平聲“蕭,聲韻甚諧。流露出的對官場混濁,煮云膏些,亦如劉越石,寓寫自己對現實環境的感受,謂水積而成大江海,聞水聲。
其實“三樂”仍是憤世嫉俗的變相發泄,泉水清冽,貞潔自守,便來這里“新葺茅檐”。簞瓢之“瓢”與“瓢”泉之“瓢”恰同字。
寓悲憤于歡樂之中,棄脂水也”“虎豹”句,以期求得下文所描寫的“三樂”即“飲酒之樂”,風景幽美。“含淚的微笑”大概是最悲憤不過的了,實寓借酒消愁;最后寫安貧之樂:“在山泉水清。
這首詞是詞體中的一種特殊形式。路險山高,想象合理,有在常情之外。
上闋頭二句:宋 【作者】,如鳴佩環:“此謂守貞清而改節濁也”,自守貞潔的浩然之氣,聊尋同調。這些刻畫,歌以飲客。
前者由清泉指出有“三險”,歸來為我,可以視大舟如草葉而傾覆之。故小隱于此,表達了作者對泉水的欣賞:“隔篁竹:辛棄疾——《水龍吟》【內容】 用些語再題瓢泉,這就是所謂的長尾韻,而是一種激昂之聲。
二、試分析辛棄疾《水龍吟》用典的作用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據《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許汜(sì)曾向劉備抱怨陳登看不起他,“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
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
劉郎,劉備。 季鷹:據《晉書·張翰傳》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想到家鄉吳中的鱸魚等美味,遂棄官而歸 吳鉤:本指一種彎形的劍,相傳吳王命國中做金鉤,有人殺掉自己兩子,以血涂鉤,鑄成雙鉤獻給吳王。
后代指利劍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
“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于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
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熱淚。
這是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郁頓挫。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
“獻愁供恨”用倒卷之筆,迫近題旨。以下七個短句,一氣呵成。
落日斷鴻,把看吳鉤,拍遍欄桿,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凸現出一個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下片抒懷,寫其壯志難酬之悲。
不用直筆,連用三個故實,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縮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手腕出之。結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也別具深婉之致。
三、試分析辛棄疾《水龍吟》用典的作用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據《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許汜(sì)曾向劉備抱怨陳登看不起他,“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
季鷹:據《晉書·張翰傳》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想到家鄉吳中的鱸魚等美味,遂棄官而歸
吳鉤:本指一種彎形的劍,相傳吳王命國中做金鉤,有人殺掉自己兩子,以血涂鉤,鑄成雙鉤獻給吳王。后代指利劍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于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熱淚。 這是稼軒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藝術上也漸趨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壯中見悲,力主沉郁頓挫。上片以山水起勢,雄渾而不失清麗。“獻愁供恨”用倒卷之筆,迫近題旨。以下七個短句,一氣呵成。落日斷鴻,把看吳鉤,拍遍欄桿,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凸現出一個孤寂的愛國者的形象。下片抒懷,寫其壯志難酬之悲。不用直筆,連用三個故實,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縮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嘆手腕出之。結處嘆無人喚取紅巾“搵英雄淚”,遙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抒慷慨嗚咽之情,也別具深婉之致。
四、《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用典以及作者的意圖
1、吳鉤: 唐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吳鉤,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寶刀。這里應該是以吳鉤自喻,空有一身才華,但是得不到重用。
2、“鱸魚堪膾”三句: 用西晉張翰典,見《晉書·張翰傳》。另外,《世說新語·識鑒篇》:“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見機。”后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稱為莼鱸之思。
季鷹:張翰,字季鷹。 3、“求田問舍”三句: 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后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 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
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 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求田問舍:置地買房。
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
4、憂愁風雨: 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化用宋蘇軾《滿庭芳》:“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5、樹猶如此: 出自北周詩人庾信《枯樹賦》:”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此處以“樹”代“木”,抒發自己不能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虛度時光的感慨。 作品原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白話譯文: 楚天千里遼闊一派凄清秋色,長江水隨天流去秋色無邊際。極目眺望北國崇山峻嶺的風景,他們仿佛都在傳送憂怨仇恨,就好似碧玉發簪和螺形發髻。
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里游子悲憤壓抑,吳鉤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欄桿,沒人能理會我登樓遠眺之心。 別提家鄉的鱸魚肉精細味美,盡管秋風吹不會像季鷹不歸?更不想許汜只顧謀私利。
那將羞于見雄才大氣的劉備。 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就讓那紅巾翠袖多情歌女,為我擦去英雄失志時的熱淚。
擴展資料: 1、早年經歷: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
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2、起義反金: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 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3、步入仕途: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4、人生起落: 淳熙七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 淳熙八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
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
五、《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典的作用及蘊義
1.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
“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六、葛長庚的“水龍吟”這首詞如何鑒賞
得道成仙,羽化升天,本是道教徒心造的幻影,如蓬萊“海市”,雖然誘人,但最終煙消云散。
但 是,即使最虔誠的信徒,從如癡如醉的夢想中醒來,也難免產生成仙得道的幻覺。葛長庚所處的時 代更不是一個適于夢求仙境的時代,而是處于多事之秋,詩人和道士的想象力都帶上了憂郁的色 彩。
或許,一定的時間內,他們由于后天的鍛煉,還能進入“精致的麻木”的境界,墜入五里云中,沉 醉于夢幻之中,見到仙女飄飄,素手相牽,“眾吹靈歌,鳳鳴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鸞邁”(《三洞珠 囊》)。然而,夢幻消散,心頭沉重的壓力卻不能消散。
因此,他們的激情逐漸消減,筆下充滿傷感。 他們越是夢囈似的傾訴前身的美好,仔細地預測飛天的日期,就越是說明了心頭的失望和懷疑。
這 首詞表現的就是他們無法成仙,“夢中作夢,憶往事落花流水”的苦悶。此詞在寫作方法上,多線頭 交織,現實和幻想打成一片,表現出一種朦朧的意境。
這里面有“前世”美景幻覺式的展現,也有物 是人非事事休的傷感,還有求仙不成的嘆喟。 全詞又隱約化用劉、阮人天臺遇仙女的典故,表現的 卻是再入神山、仙女不見的惆悵之情。
葛長庚大半生都是在游覽名山、隱居學道中度過,他曾到過羅浮、武夷、天臺等名山,這“采藥 徑”應是他在山中采藥煉丹時的必經之路。“云屏漫鎖空山,寒猿啼斷松枝翠。
芝英安在,術苗已 老,徒勞屐齒”,重來采藥徑,只見高山聳入云端,深洞霧鎖,還是舊時景致,寒猿斷續啼,松枝長短 翠,但泰山常在,人面全非,年齒徒增,求仙無成。靈芝花已找不到了,赤術苗也已老到沒法采摘了。
翻山越嶺,無所收獲,所以說“徒勞屐齒”。 “空山”“寒猿”,一派凄清色彩。
舊地重游,一切都似乎 發生在昨天,回首過往,夢想前身,在一種極度的專注、狂熱的幻想中,似乎又見到了昔日于洞天福 地打鬧閑趣的美好生活:“應記洞中,鳳簫錦瑟,鎮常歌吹。”白玉蟾詞中常常描寫“記憶”中的前身之 事:“手折琪花今似夢,十二樓臺何處,猶記得、當時伴侶”(《賀新郎》“極目神霄路”)。
白日做夢,夢 只是心中欲望的曲折反映,而夢醒以后仙路杳杳,一無所有。“悵蒼苔路杳,石門信斷,無人問、溪頭 事。”
桃源一別,舊徑苔封,仙境難尋,再也沒有仙女在溪頭等候,引入仙山。雖然,白玉蟾一直自信 “吾家舊在瑤京”,且一直苦苦追尋,堅持自己是宿植仙胎,謫下塵世,但他終不能理解,為何一離清 都,難回玉京,成仙之路也終是遙遙無期。
寫到這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回首暝煙無際,但紛紛、落花如淚”,這幾句既描寫晚春的景致,又是暗喻懷抱;重覓仙蹤,不見 伊人,莫名的迷茫像落花瞑煙,無邊無際。
由此而引出下面“多情易老,青鸞何處,書成難寄”的感 嘆。青鸞本是仙家信使,不見青鸞,即沒有成仙。
不見青鸞,書札枉成,杳無音訊,只能暗自思忖: “欲問雙娥,翠蟬金鳳,向誰嬌媚。”這幾句寫的是男女情事,表露了求仙的心跡。
仙家美景本只是放 大了的人間樂事。在道教徒的心目中,仙界無非是:“于中青鸞唱美,丹鶴舞奇。
有粉娥瓊女,齊捧 芳卮,天真皇人陳玳席。 ”(《菊花新》“渺渺煙霄風露冷”)成仙就是長生不老加美女,因此,劉晨、阮 肇入天臺得艷遇獲長生也就成了道家美談。
這首詞始終暗用這個典故,至此更為明顯。“雙娥”以 劉、阮所遇二仙女比喻自己追求的目標,由于自己無法成仙,難歸澗府,所以不知“雙娥”又“向誰嬌 媚”,不知何人逍遙于洞天仙境。
“分香”用曹操臨死分香與諸夫人典,以寫幽明殊途,仙凡阻隔。而 自劉、阮返棹,離開仙境后,云遮霧繞,難覓歸路,而片片落花逐水流結尾,眼前之景與夢幻之景融 為一體,顯得十分空靈。
七、蘇軾 水龍吟 古來云海茫茫 賞析
蘇軾《水龍吟》詞賞析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賞析]
《水龍吟》詞調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
《小樓連苑》,也有的說是取名于唐李白詩句“笛奏龍吟水”,或唐李賀詩句“雌龍怨吟寒水光”。“次韻”按照原作之韻且按先后次序來和作詩詞。章質夫,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歷官吏部郎中、同知樞密院事,謚莊筒。其《水龍吟》(楊花)詞原作為:“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毯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蘇軾的詞以擬人手法,想象奇特,把楊花比為一個風飄萬里、夢尋情郎的女子,又把楊花飄落同傷春之情交織起來,寫春雨過后,楊花一夜飛盡,化作“一池萍碎”;又以“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合春花于一爐,結尾把楊花比做點點離人淚,傳出思婦傷春傷別之情。全詞構思巧妙,刻畫細致,借詠楊花寫思婦,于物象不離不黏,而以言情為主,韻味豐厚,情滿全篇,體現了蘇詞風格婉約纏綿的一面。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歷代詞評家都認為蘇詞超過了原作。
全篇有三個特點:一是作為次韻和作,比原作立意更高。章的原作對物象刻畫極見特征,構思新穎,栩栩如生,且頗見傳神。蘇軾更是寫物而不黏滯于物,予楊花以生命,主觀抒情色彩更濃,更為幽怨纏綿。全篇可謂以情感為統率,以奇思妙想為筋骨,將原作從“以形寫神”提到“離形得似”的地步。二是構思奇妙。作者以惜春、惜別的感情為統率,以物擬人,從“似”與“非似”兩個角度來寫,通過一系列奇思妙想,達到“離形得似”的地步,充分注意到了離合問題,有離有合,極盡纏綿繾綣之致。三是借鑒前人,推陳出新。如化用韓愈、金昌緒詩意,不霹痕跡,如同己出。“拋家”三句: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章詞原作的“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即此意。蘇軾這里反用其意,意思是說楊花離家(從樹上飄下)而飄落路旁,看似無情,而自有愁思。“夢隨”三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處以楊花擬人,故寫夢,又以有形比無形,如宋秦觀亦有“自在飛花輕似夢”之句。
希望能忘得到你,:-)
八、水龍吟常考詩句
《水龍吟》出自李白詩句“笛奏龍吟水”。水龍吟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韻。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此調句讀各家不同,《詞譜》分立二譜。
起句七字、第二句六字的以蘇軾詞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一句五仄韻《水龍吟》經典句子《水龍吟》經典句子。上下片第九句都用一字豆。
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觀詞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后結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
此調氣勢雄渾,宜用以抒寫激奮情思。算一生繞遍,瑤階玉樹,如君樣、人間少《水龍吟》經典句子文章《水龍吟》。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待繁紅亂處,留云借月,也須拼醉。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水龍吟的用典詩句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