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政治的古詩
1、《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2、《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3、《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jì),都護在燕(yān)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4、《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5、《病起書懷》(宋)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譯文:
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一人客居在萬里之外的成都江邊。
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蓋棺定論。
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御駕親征收復失落的河山。
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
二、政治詩有哪些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五言絕句是詩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邊時寫的一首小詩,描寫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了遠離家鄉、旅居在外時的孤獨傷感之情。
二、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寒雨連江,夜暮降臨,以凄清的景物來襯托離情別緒;二句寫清晨霧中的遠山,顯得分外孤獨,“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離情。
作者不因流落他鄉而改變志節,始終保持著高尚純潔品格和堅強、樂觀的精神。
三、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整首詩歌先寫草堂春色,再寫雪山江船,有動有靜,色彩鮮明,營造了一種清新、歡快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無比歡快的心情。
四、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詩題“獨坐”,一“獨”字為全詩的抒情和描寫定下了基調,但首句卻用一“眾”字開頭,然后從眾到“盡”,第二句再轉出“孤”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表現出詩人心頭上無限孤單寂寞的思潮。最后鳥飛云散,以山比人,仿佛“山”也孤獨,與作者同病相憐,共處寂寞之境。這樣不僅把敬亭山寫活了,也鮮明地烘托出作者的情感,真是自然天成,匠心“獨”運
五、旅夜抒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的前四句寫自己旅途所見,創造出一個雄渾壯郁的意境;后四句是面對這壯闊宏偉的月夜江流圖和目前自身的處境抒發感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凝聚著、濃縮著詩人心中的多少悲苦和不平。詩的情景交融得妙合無痕,突出了一個憂嘆身世而又未肯忘記壯志的孤苦伶仃的詩人形象.
六、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中間兩聯重在寫景、敘事,首尾兩聯都間接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這些可以嗎
三、描述政治的句子
1. 領導力的關鍵標志是夸大自己的力量,政治的核心內容是遮掩自己的錯誤。
2. 政治需要犧牲。當然,是別人的犧牲。Politics requires sacrifice. The sacrifice of others, of course.
3. 金融是一把槍。政治是知道什么時候扣動扳機。Finance is a gun. Politics is knowing when to pull the trigger.
4. 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5. 政治語言的目的就是使謊言聽起來像真理,謀殺聽起來值得尊敬,同時給完全虛無飄渺之物以實實在在之感。Political language…is designed to make lies sound truthful and murder respectable, and to give an appearance of solidity to pure wind.
6.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四、有關初中政治內容的名言
政治學并不制造人類,然而它使人類脫離了自然,并駕馭他們。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
●政治社會的建立并不是為了別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保障每個人今生財產的所有權。
——洛克(英)
●政治是經濟的女兒,所以他照顧自己的女兒是很自然的。
——高爾基(蘇)
●政治是某些物質利益的代名詞,諸如好的食物、好的衣服、好的住房以及得到這些東西的方法。
——阿卜杜拉·侯賽因(巴基斯坦)
●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孫中山(中)
●在政治上,是沒有人,只有主義,沒有感情,只有利害。在政治上,我們不是殺一個人,而是移去一個障礙物。
——大仲馬(法)
●政治是運用國家的;國家是實行政治的。
——孫中山(中)
●政治良否,視人與法。
——孫中山(中)
●政治里面有兩個潮流,一個是自由底潮流,一個是秩序底潮流。
——孫中山(中)
●人類的所以能進步,國家的所以能富強,社會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
——郁達夫
●有群眾生活的地方全有政治。
——錢鐘書(中)
●腐化落后的政治環境是一切腐化落后的思想的溫床。
——柯靈(中)
●能夠在實際上為最大多數的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創造最大的幸福的政治,便是最好的政治。
——歐文(英)
●政治是一把磨鈍了的挫刀,他挫著挫著,慢慢地達到它的目的。
——孟德斯鳩(法)
●一個共和國的不幸,就是它不再有陰謀秘計的時候。這情形發生在人們用金錢腐化了人民的情況下。這時人民變得冷靜了,熱衷于金錢,而不再熱衷于國事了。
——孟德斯鳩(法)
●在那些厭惡壓迫的人們中,卻有許多人喜歡壓迫別人。
——拿破侖(法)
●沒有絕對的平等,也沒有絕對的權力。人在天性上類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類。
——巴爾扎克(法)
●我們贊賞那種真正的政治家,就像贊賞那種給我們寫下了人間最宏偉的的詩篇的人一樣。永遠放眼未來,趕在命運的前頭,超越于權利之上。
——巴爾扎克(法)
● 政治的后臺老板總是金錢。
——羅曼·羅蘭(法)
●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樣,要想用火與劍迫使人們改變信仰,是同樣荒謬的。
——漢密爾頓(美)
●講到國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權;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專家們。
——孫中山(中)
五、最能表達中國古代詩人政治理想的詩句是什么
李白 太熟悉了 就不介紹了 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所列的名句都是表現他們抱負的句子) 王勃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運不濟 命運多舛”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
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于龍以詩文齊名,并稱“王于”,亦稱“初唐二杰”。
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
可知王勃生長于書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績的侄孫。
王勃才華早露,14歲,應舉及第,后來他的才華更是鋒芒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今存有《王子安集》。
關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
上面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
據此,則當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現在大多數學者多以后一種說法為準,認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據說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后成為曹騰養子并改姓繼承侯爵。
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此據《后漢書·許劭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 于公元184年漢末黃巾時顯露頭角,后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后,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后戰勝了呂布、袁術,并接受了張繡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公元208年,成為東漢政權丞相。
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于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筑了整個魏國基礎。
公元212年又擊敗了漢中張魯,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王,于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謚為“武皇帝”。
劉禹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世稱“劉賓客”劉禹錫生于嘉興(當時屬蘇州),彭城(江蘇徐州)或河南洛陽(有待考證),漢族,洛陽(今屬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 劉禹錫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
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
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
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
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