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紹一下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中國戰國中后期趙國君主,死后謚號武靈。名雍,嬴姓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當稱為趙雍,不叫嬴雍。)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云中、雁門、代三郡,并修筑了“趙長城”。武靈王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死后謚號為武靈王。趙君稱王,自武靈王謚號始。
早年的趙武靈王,參與由中原諸侯發起的“五國相王”始稱趙王,后趙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旋即去王號,并終其一生不再稱王,令國人謂己曰“君”。“趙武靈王”這一稱號是后人給予的。
前317年,三晉與齊、燕攻秦,秦國宗室名將樗里疾大敗聯軍于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斬首八萬,這次慘敗使年輕的趙武靈王痛定思痛,奮發圖強,終成為一代明君。公元前295年,已退位的趙武靈王餓死于沙丘(今邢臺市)。說來也巧,后來秦始皇也死在這,同樣發生沙丘之變,兒子們喋血的慘劇。
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王。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雖然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這場政變恰恰是由于趙王何牢固地掌握著經趙武靈王改造加強的王權,才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叛亂,趙國才沒有因此而實力大損。
經過趙武靈王對趙國國家結構的整體改造,對趙國國家性格的重新塑造,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與秦國共同成為戰國后期爭霸戰的主角。
只是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不甘寂寞,在攻滅中山國后,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奪回王位,重做趙王,結果政變失敗,困死沙丘宮。
趙武靈王被圍困那么久,居然沒有一個忠于他的親信前來搭救,沒有任何大臣挺身而出,沒有任何援助勢力前來干預,這固然說明了公子成一黨的強大,也反映了當時多數人對趙武靈王持著趨于否定的態度,至少是不理解、看笑話、畏懼。而且這種人為數眾多,代表著朝堂上的一大批人的立場。他們排斥趙武靈王的變革,至少趙武靈王死了,我們不用穿著胡服上班了。在戰國策上,他們做了很多的發言(其中包括武將),批評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之死,可以說是他們共同投票的選擇,而不是一場“驚變”式的意外。自古改革者,是不落好的。
楚懷王逃出秦國,經趙,趙不敢受,送還秦國,時人皆認為是趙武靈王已經不在,趙國統治者無能的緣故。
梁啟超認為趙武靈王是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因為他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武帝、明成祖一樣,是少數可以取得對北方游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1903年,梁啟超發表《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
歷史學家翦伯贊有《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一詩:“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云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墻。”
二、陳博古描寫有關“邯鄲”的詩句
邯鄲市叢臺區陵文/李者也一世豪杰功與名,一夕滄桑墓與陵。
為酬壯志不遺恨,直欲挽住時光凝。日月惜材雖有意,風雨如箭卻無情。
今生莫論生前事,后語自有后世評。【注】趙王陵,位于邯鄲市叢臺區與永年縣交界處。
是戰國趙國君主趙肅侯陵墓。趙肅侯,一生戎馬倥傯,在狼煙四起的戰國,能夠穩住局勢,在原來三晉(趙、魏、韓)霸業日漸衰落時,趙肅侯迎難而上,扛起三晉的領袖大旗,抵擋大國秦、楚、齊的圍攻;同時修筑長城,北抗匈奴。
在位24年,病逝,諸侯國各派軍隊1萬人參加葬禮,可見其威望。其子趙武靈王,進一步擎起趙國大旗。
肥鄉區無端文/李者也人之生于凡塵間,俗世之煩萬復千。悲將至時多莫名,愁欲來時常無端。
無端之事慨然嘆,無端之人淚眼潸。無端之夜無端月,無端之酒無端酣。
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原文翻譯
趙武靈王平日里閑著的時候,獨自居住,肥義在旁邊陪坐,說:“大王您是不是在考慮目前時事的變化,權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筒子、襄子的光輝業績,盤算如何從胡、狄那里得到好處呢?” 趙武靈王回答說:“繼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這是做君王應遵循的原則;委身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長處和功績,這是作臣子的本分。
所以賢明的君王在平時就要教育老百姓為國出力,戰時則要爭取建立繼往開來的功業。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時要保持尊敬長輩謙虛退讓的品行,地位顯達以后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事業。
這兩個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應盡職責。現在我想繼承襄主的事業,開發胡、翟居住的地區,但是我擔心一輩子也沒有人理解我的用心。
敵人的力量薄弱,我們付出的力量不大,就會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憊,就會得到簡子、襄子那樣的功勛。建立了蓋世功勛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責難;而有獨到見解的人,也必然會招惹眾人的怨恨。
現在我準備教導民眾穿著胡服練習騎馬射箭,這樣一來,國內一定會有人非議指責我。” 肥義說:“我聽說,做事情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行動在即還顧慮重重就決不會成名。
現在大王既然下定決心背棄世俗偏見,那就一定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大功業的人都不會去與眾人商議。
從前舜跳有苗(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禹光著身子進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他們并不是想放縱情欲,怡樂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揚道德,建立功業,求取功名。愚蠢的人在事情發生以后還看不明白,而聰明的人卻能在事情未發生之前就有所察覺,大王您還是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諸實施吧。”
趙武靈王說:“我不是對‘胡服騎射’這件事有什么顧慮,而是擔心天下人笑話我。狂狷的人覺得高興的事,有理智的人會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興的事,賢明者卻對此擔憂。
如果國人都支持我的話,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舉世的百姓都譏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國的地方我也一定會得到手。”
趙武靈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裝。武靈王派王孫?去告訴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說:“我已經改穿胡服了,而且將要穿著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
在家里聽命于父母,在朝廷要聽命于君王,這是自古至今公認的道理;子女不能違背父母,臣子不許抗拒君王,這是先王定下的通則。現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不穿它,我擔心天下的人對此會有所議論。
治理國家要有一定的原則,但要以有利于民眾為出發點;處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則,但首先的是政令能夠順利施行。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須考慮普通民眾的利益,要想執掌國家的政權首先要使貴族接受君命。
現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并不是想縱情恣欲只顧自己享樂。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有成功的基礎、等到事情成功以后,政績才能顯現出來。
現在我擔心王叔違背了從政的原則,以至助長貴族們對我的非議。何況我曾聽說過,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國家就不必顧忌別人說什么,依靠貴族來辦事,就不會遭人非議。
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孫?特地來稟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
公子成再三拜謝說:“我本來已經聽說大王改穿胡服這件事了,只是因我臥病在床,行動不便,因此沒能盡快去拜見大王,當面陳述我的意見。現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應大膽地盡我的一點愚忠。
我聽說,中原地區是聰明而有遠見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種物資和財富聚集的地區,是圣賢對人進行教化的地方,是德政仁義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讀《詩》、《書》、《禮》、《樂》的地方,是各種奇巧技藝得以施展的地方,是各國諸侯不遠千里前來觀光的地方,是四方落后少數民族效仿學習的地方。現在大王卻舍棄這些優秀文化,因襲落后部族的服裝,這是改變傳統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準則,違背眾人的心意,從而使學習的人背離了先王之道,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
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 王孫?把公子成的話報告給趙武靈王。
武靈王說:“我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于是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親自向他闡述自己的觀點:“大凡衣服是為了便于穿用,禮制是為了便于辦事。
因此圣賢之人觀察當地的習俗然后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措施,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制定禮法,這樣做既有利于民眾,也有益于國家。剪掉頭發,在身上刺花紋,兩臂交錯站立,衣襟向左掩,這是甌越人民的風俗。
染黑牙齒,在額頭雕畫,頭戴魚皮帽子,身穿縫紉粗拙的衣服,這是吳國的風俗。禮制和服飾雖然不同,但求其利國便民卻是一致的。
因此,地方不同,所采用的器物就不一樣,情況不同,使用的禮制也有所改變。因此,圣賢的君主只制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但并不統一他們的器物用度;如果可以方便行事,禮制完全可以不相同。
儒生雖都師從同一老師,可是傳下來的禮法卻各不相同;中原地區風俗相同,但各國的政教不同,更何況地處偏僻山區,難道不更應該考慮便宜行事嗎?所以說對于風俗禮制的取舍變化多端,即使聰明人也無法統一;不同地區的服式,即使圣賢君主也難以使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