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淵明與田園詩
陶淵明與田園詩 陶淵明的作品,現存詩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辭賦三篇,還有《讀史述九章》和《扇上畫贊》兩篇接近四言詩的韻文。
詩歌是詩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詩,具有豐富的內容。 詩人生活在極端黑暗的社會里,卻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現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和郭主薄》詩說:“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飲酒》第八首說:“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
霜威下盛開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詩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詩人在《詠貧士七首》和《扇上畫贊》中還歌頌了不少固窮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著這樣的品格,詩人一方面對腐朽的統治階級表現了一種孤高的態度。
《詠貧士》第一首說:“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暖暖空中滅,何時見馀輝?”這朵晴空飄浮的孤云,象征詩人的處境和命運,它孤獨無依,會無聲無息地消滅,但也表現了詩人的態度,它要遠去塵埃,永遠保持自由和高潔。另一方面,也對污濁的現實表現了強烈的不滿。
在《飲酒》二十首里,他借著“醉人”的語言,或是指責社會上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機(第十七首),或是鄙棄世俗的虛偽和欺詐(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說:“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雖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對追逐名利的頹敗士風感到無比的憤激和沉痛。 陶淵明的志趣與性格,終于使他同政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
他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充滿對污濁的社會的憎惡和對純潔的田園的熱愛。
如《歸園田居》第一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羈鳥”、“池魚”,把退處田園說成是沖出“樊籠”,重返“自然”,表現了他對丑惡的社會的鄙視。詩人著重地細致地描寫了純潔、幽美的田園風光,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愛。
在這里、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當詩人尚未離開宦途時,總有一種“暫為人所羈”的感覺,心情無法平靜下來,他“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但當他遠離了污濁的現實,回到田園中來,卻感到獲得了歸宿。《飲酒》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避開了達官貴人的車馬的喧擾,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獲得了自由而恬靜的心境。
詩人的田園生活雖然是遠離統治階級,卻更接近了下層文人和農民。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談心賞文:“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樸實的農民共話桑麻:“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有鄰里的相與宴飲:“漉我新熟酒,只雞邀近局”;也有天倫之樂:“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所以,他的田園詩是有著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的,這也是他的田園詩動人的原因之一。 尤其可貴的是他的田園詩還反映了勞動生活的內容。
如《歸園田居》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帶著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勞動者的形象。《懷古田舍》詩說:“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在田野風景和農事活動的描寫中洋溢著一種喜悅之情。由于詩人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并由衷地喜愛它,勞動,第一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頌。
他的一些田園詩還表現了只有一個勞動者才可能體會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二首說:“桑麻日已長,我土日以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現了他對農作物收成的密切關懷。
《于西田獲早稻》詩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不僅表現了與剝削階級寄生觀點鮮明對立的依靠勞動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現了不辭辛苦、堅持躬耕的頑強態度。
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識,使他的田園詩閃爍著進步的思想光輝。 陶淵明還有一些田園詩描寫了他的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
《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有會而作》說:“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這些詩雖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災不免屢受饑寒的境遇,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想見當時農民們的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
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極其復雜的。《讀史述.屈賈》中說:“進修德業,將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
二、陶淵明的所有田園詩.陶淵明所以詩歌中的田園詩,有賞析更好,
陶淵明《歸田園居》原文+譯文[原文]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譯文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移居二首》——陶淵明其一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 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譯文〕從前便想居南村,非為選擇好住宅.聞道此間入純補,樂與相伴共朝夕.,我懷此念已很久,今日遷居南村里.陋室何必要寬大遮蔽床靠愿足矣.鄰居常常相往來,直言不諱談往昔.美妙文章同欣賞,疑難問題共分析.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琢相思.相思削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如不勝 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譯文]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賞景詠新詩.經過門前相呼喚,有酒大家共飲之.農忙時節各歸去,每有閑暇即相思.相思披衣去串門,歡言笑語無厭時.此情此趣豈不美切勿將它輕拋棄.衣食須得自料理,躬耕不會白費力.。
三、簡述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可以這樣式認為: (1)陶淵明寫的田園風物,稼穡生活,與陶是完全融合為一的。
詩人不是田園生活的旁觀者和欣賞者,他是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者。他不是泛詠山林,而是親切自然地描繪田園風光,寫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樸茂生氣。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2)陶淵明田園詩還真實地描寫自己的躬耕生活,寧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靜樂觀,怡然自得,勞動成了藝術化的詩化了的行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在陶淵明之前,沒有詩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卻成為詩文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
四、【陶淵明的田園詩有什么樣的特點
六朝是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孕育著無限創造力的富于文采的大變革時代.舊的風尚習俗和文化思想,無不受到巨大的沖擊.在求變求新潮流的推動下,六朝文壇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就文學語言來說,它追求的是"麗".當時的詩文,句法講求排偶,語詞注重雕琢,聲韻有了限制,典故隨處而出.作家們往往通過提煉語言,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吸引力,達到"入耳","人目"的感染效果,提高文學的美學價值,也開了六朝雕鏤堆砌,繁縟綺靡的風氣.生活于晉末宋初的陶淵明則獨辟蹊徑,既繼承了漢代樂府詩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建安以來"詞采華茂"曹植等人詩的特點,將詩的題材伸展到大自然和田園,開創了語言清新,講究節奏的新詩風.他的詩大多數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容,并真切地寫出這種躬耕之甘苦.他的詩文妙在"能繼能續,能逆能倒找,能迂回頓挫,從無平鋪直衍". 一,單字的累疊 所謂累疊,就是疊字.兩個相同的字疊在一起,形成了~種特殊的語境.詩歌語言中有不少字,詞的累疊重復現象,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語言的鋪張浪費,其實是出于內容需要的一種機智的,特殊的修辭表達.而且,在一定的情況下,不使用它就不能有力地表情達意.這種語言累疊現象分為簡單累疊和復合累疊兩種.所謂簡單累疊,是指一句詩,詞中只有兩個或兩個字以上的一組的累疊.所謂復合累疊,是指在一句詩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疊字,形成二組或二組以上的疊聲詞現象.陶淵明詩中的累疊主要是單字累疊.詩中單字累疊"可以把重要內容給予有力的強調和突出,以加強人們的印象;又因為形式上構成了疊音,可以加強作品的節奏感,具有反復的音樂美.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五、【最能表現陶淵明向往田園生活的文章或詩】
《桃花源詩并記》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大約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么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后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南朝梁蕭統曾輯陶淵明的作品為《陶淵明集》8卷,北齊陽休之曾在此基礎上增補為《陶潛集》10卷,北宋宋庠曾重新刊定《陶潛集》10卷本.但上述各本均佚.現存版本主要有清代光緒年間影刻本、汲古閣藏10卷本等.注本主要有元代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清代陶澍注的《靖節先生集》、近人古直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后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筑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并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復雜性. 陶淵明的詩多取材田園風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這就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六、陶淵明寫田園的詩句
他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
寫的就是在田園的生活。 幫你復制來拉。
《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解】 1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2草木長:草木叢生。 3南山:江西廬山。
4晨興:早上起床。 5沾:沾濕。
【譯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
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
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
“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
“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七、陶淵明為何稱為“田園詩人”
是的,因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創作田園詩歌的詩人啊,看他的《歸園田居》等等,都是這種田園風格的.這里說一下田園詩和山水詩山水詩是特意跑到郊外去感受自然,然后抒發感情,寫出優美的詩句.而田園詩人,根本就不用郊游,就在家里耕種也能享受快樂,也能寫出優美的詩篇.所謂: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用特意尋找美景,因為他認為美景就在身邊.在他之后的好多的詩人,比如王維等等,都只敢說自己是山水詩人,不敢稱自己是田園詩人,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境界永遠趕不上陶淵明,因為他們要寫詩必須去尋找美麗,而不是發現美麗.。
八、陶淵明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多描寫農村景物感情深厚風格樸素表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會是充滿著物欲與名利之爭的,而他懷揣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態,選擇歸隱山林,《桃花源記》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園,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歸園田居·其二 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面寫“靜”.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 .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別有洞天. ——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一喜一懼,并非“塵想”雜念. 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凈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 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勞作的地點:南山;勞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與“稀”形成對比,寫出了作者不善勞作的特點,同時也寫出了勞作的艱辛.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交代了勞作的時間:一整天;寫出了勞作的艱辛,"帶月荷鋤歸”寫出了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詩人扛著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的一幅美麗的“月下歸耕圖”暗示了這種艱辛在作者眼里是快樂的.。